我的位置: 首页 > 原创>热播 > 正文

【秋后坝区传捷报】织金以那镇:“烂海田”变菜园子 群众增收笑开颜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谢朝政 陈泽尔


  初冬时节,走进织金县以那镇五星坝区,529个大棚在坝子里整齐排列,上百名工人正在采摘菜台、小瓜、花菜......忙得热火朝天。


群众正在采摘花菜


  “这些蔬菜直供大湾区,大部分将走上香港市民的餐桌。”基地负责人李朝晖说。


  2017年以来,以那镇紧扣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整合五星坝区土地资源,引进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带领坝区群众依托产业发展增收致富。


  整合土地资源  “烂海田”变了样


  走进坝区,机耕道纵横交错,排洪设施完善,一个个大棚里种满了花菜、菜台等蔬菜。


  “这里是以那镇最大的坝区,面积500余亩。”五星村主任何会祥说,过去由于坝区地势低洼,排洪不畅,整个坝区常年被水淹着,只能种田,连油菜、麦子等小季都无法种,村民们称为“烂海田”。



  五年前,何会祥从外面打工回来,想带领乡亲们发展种植业增收致富,也曾打五星坝区的主意。“后来一算账,光是建排洪设施和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就要上千万元。自己没那么多积蓄,只好放弃。”何会祥说。


  坝区要发展,必须整合土地资源,完善配套基础设施。2017年,恒大集团结对帮扶毕节市整市脱贫,投入2400余万元,完善了五星坝区排洪设施,修建起了机耕道,建起了529个大棚,配套修建占地1024平米的育苗中心一个,占地100平方米的冷库一个。


  恒大集团的无私援助,让五星坝区土地资源得到很好的整合,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烂海田”翻身变了模样。


  引进龙头企业 产业风生水起


  坝区配套基础设施已经完善,必须引进经营主体,引进龙头企业带领群众发展。


分拣蔬菜


  织金县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发展东风,引进广州耀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织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组建贵州省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运营。


  “我们公司以有机农产品生产为主,是一家集冷链物流和蔬菜外贸、蔬菜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负责人李朝晖说,经过多年打拼,公司现已初步形成“互联网+大型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品牌”的产业链模式,各种优质的农产品被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


  公司在全国各蔬菜主产区都建有蔬菜基地,拥有成熟的蔬菜种植管护技术。2018年4月,公司入驻五星坝区后,立即结合当地环境气候土壤等实际,种植南瓜、 菜心、西兰花、四季豆、莴笋、辣椒、茄子等蔬菜。


  “这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蔬菜糖份足,口感很好。”李朝晖说,基地种出来的蔬菜主要销往大湾区,大部分蔬菜销往香港。李朝晖算了一下账,一个占地240平方米的大棚,一年可种出3茬蔬菜,一茬产值4000至5000元,一个大棚一年产值大概1.4万元左右。


织金县以那镇五星坝区蔬菜大棚基地(织金县委宣传部供图)


  “前不久,我们总公司和中东17个国家签订了蔬菜出口协议。我们基地正在做出口资质报备,明年我们的蔬菜将直接销往中东国家。”李朝晖说。


  分红加上务工 群众鼓起腰包


  李洪芬左手握住花菜,右手拿着小刀,在花菜底部轻轻一划,采摘下花菜后,留下三片菜叶,其余的削掉。“这些都是经过培训学习到的。”李洪芬开心地说。


装箱的蔬菜


  李洪芬家住五星村高石坎组,家里有80多岁的老人需要照顾,两个孩子一个大学刚毕业,一个正在读大二,一家人靠种地为生,生活贫困。


  “公司入驻坝区后,我家的3亩地流转给公司,每亩地流转费600元,我在公司经过培训后,长期在基地务工,每天工资100元,去年4月份到现在一共领到了3万多元。”让李洪芬开心的是,基地有一个大棚是确权给她家的,她家每年还可以从基地分红1700元。


  “按照利益联结方式,大棚蔬菜基地的529个大棚全部确权给了529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固定分红1700元,村集体每年每个大棚分红100元。”村支书唐建介绍,光这一项,基地每年给贫困户的分红就是89.93万元,还为村里带来5.29万元的村集体经济。


装箱的新鲜甜瓜


  “大棚蔬菜基地让长期靠种地为生的农民转变成了产业工人。”唐建说,基地可长期解决1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至少2万元,基地一年发给群众的务工工资超过200万元。


  五星村王家寨组年过花甲的王荣达刚开始不愿意流转土地给基地,后来经过多次做思想工作才勉强同意。“现在有土地我还愿意流转给基地。”王荣达乐呵呵地算起收入账,两亩地种稻谷毛收入就是2400元左右,流转给基地流转费1200元,自己常年在基地务工,去年领了2万余元工资,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责任编辑: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