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原创>独家策划 > 正文

【教师节·我们的老师⑭】“跨界老师”王安金:语文老师教美术“一举成名”


  编前语


  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在贵州这片奋发赶超的土地上,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筑梦育人使命,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努力奋斗着。在第36个教师节前后,为展现一线教育工作的奋斗风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特别推出“教师节·我们的老师”系列人物报道,敬请关注。


20200910174747_11977.png


  人物名片:王安金,遵义市绥阳县大路槽乡中心学校副高级教师,贵州省教学名师、骨干教师,贵州省乡村教育家培养对象。


  遵义市绥阳县大路槽乡中心学校的王安金,原本是位语文老师,从事美术教育完全是半路出家,没有想到因此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实践中,他将美术课引入语文课,又将语文课引入美术课,两者相互发生、相互借鉴,给乡村教育带来无限遐思。


  王安金执教《流动的风景线》


  王安金是如何与美术课结缘的?这要从2000年说起。


  彼时,王安金刚从遵义师范学校毕业,来到大路槽乡幸福小学任教。


  “我来到幸福小学后,发现这里孩子的学习生活枯燥无味。”王安金认为,乡村小学如果只有语文和数学,可能会让一些成绩不好的孩子走向边缘,于是萌生了在学校开设兴趣班的想法。


  王安金没有学过美术,只觉得音体美三门课程里,教画画最简单。于是,他和同事买来纸、笔、颜料,让孩子们来画。“一开始就是很简单的想法”,2001年,县里面的艺术节组织学生现场作画比赛。王安金鼓励孩子们去参加,没有想到真有人捧回了三等奖,奖金20元。这件事在镇上传开后,老师、家长们忽然觉得原来美术课也是有意义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王安金一边教语文,一边把目光投向美术教育。他认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美的教育不可缺失,就算是村里的孩子,也应该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从那个时候开始,王安金利用每个寒暑假参加县里面的美术班,开始了半路出家的美术专业学习。他越学越有兴趣,越是深入了解越觉得有意义。


  王安金执教《泼墨山水》


  王安金认为,美术课堂并不局限于美术技能的传授,更多是审美意识的培养。他把贴近乡村生活的树枝、秸秆、废旧报纸、鹅卵石、扎染等等引入美术课堂,学生们颇有兴趣,同时这些随处可见的物品也让孩子们重新审视自己所生长的乡村。


  “农村的孩子可能一开始对家乡的印象是贫困、落后,但通过审美意识的唤醒,也许会觉得这样的生活是诗意、美好。”王安金说,此前班里的孩子也许一个星期都穿同一件衣服,穿得很脏,渐渐地有了美的意识,孩子们开始把自己收拾干净、把课桌收拾干净。


  “心中有爱,处处皆爱;眼中有美,处处皆美。”王安金希望通过美育让孩子们能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他说如果一个孩子善于发现,那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是有触动、有思考、有理解、对不同现象能够包容的。“所以我觉得对于美术的学习,应该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


  对此,他将语文课与美术课结合起来,慢慢地发现两者之间还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比如贵州的蜡染、北方的剪纸,不同地方的美术元素,其实是不同地域文化的呈现,美育所要追求的应该包含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认同与传承。再比如,语文课本中的《墨梅》《开国大典》,如果从美术的角度来理解,会给语文课增添许多乐趣。


  王安金执教《泼墨山水》


  王安金把课堂搬到教室外,他带着孩子们去小溪边捡鹅卵石,作画、进行情景布置,最后让每个孩子把自己的创作体验写成作文。这样的情景体验使作文课上得水道渠成,而且非常前沿。


  在贵州,通过“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政策措施正在不断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体美课程必将不再是乡村学校的“奢侈品”。


  王安金置身其中,心潮澎湃。他坚信这个世界各美其美,每个人都有闪光之处。为此,他要把美术插上语言的翅膀,把“美”说出来;要让语文充满美的画面,凸显语言的魅力和美感。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策划 岳振 石云华

  文 曹雯

  海报|视频 杨诗雨

  编辑 刘诗雅

  编审 田旻佳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