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 > 正文

务川:坝区产出效益最大化

  徐家坝航拍

  八月瓜丰收

  近年来,务川自治县在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紧扣“八要素”,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坝区作为主战场、主阵地、主抓手,科学选择市场需求空间大、单位面积产出高、农业生产效益好的高效特色产业,以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导,切实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推动全县坝区产业规模、高效、优质发展,成效明显。


  1 资源配置更加到位


  连日来,在务川17个坝区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家小院和田间地头,活跃着一群农业技术人员,他们是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和农业专家“订单”服务“三农”行动的产业技术专班队员。他们利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春节的机会,深入农村围绕产业发展现状,为村民和企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助力坝区农业做大做强。


  坝区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先行。务川把坝区产业革命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县级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暨坝区工作专班的文件,落实一个坝区、一个坝长、一个技术专班、一套方案的“一坝一策”工作机制,建立了坝长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三级书记抓坝区”责任机制,着力实施“321”工程,大力培育“四新一高”产业。


  同时,积极争取各级涉农项目、专项资金优先向坝区倾斜,采取财政配套、金融机构支持两条腿走路,每年整合资金3000万元以上用于坝区产业建设,高标准配套实施一批农业水利、生产便道、排灌设施、机耕道、电网等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农业由粗放式转向高质量发展。


  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到坝区的生产规模经营中来,以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创新组织形式,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为主的多种产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的新模式,积极扶持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下的农机、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代防代治,推进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经营,实现分工合作、抱团发展,大力推行“村社合一”,建成一批利益联结合理、运营模式新颖、贫困群众参与面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实现社会资源利用和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2019年,全县17个坝区共建成大棚369亩,冷库库容1100吨,完成机耕道335.9公里,田间便道1286公里,灌溉沟渠1600多公里,坝区拥有农机总量1568台(套)。


  2020年新年伊始,务川又在谋划进一步完善农业装备,抓好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产后分拣、包装、冷链物流、保鲜储藏等配套设施建设,扩大农用机械普及率,推广适用于新兴产业的农业机械,进一步提升产业生产能力、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


  “资源配置到位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了,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务川黄都镇朝阳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朝阳说。


  2 产业选择更加精准


  务川境内沟壑纵横,海拔落差较大,选择什么产业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当地交通、水利、气候等实际情况来确定。


  黄都坝区是遵义市三大坝区之一和遵义市15个样板坝区之一。海拔700米左右,水资源丰富,有土地4544.3亩,坝区周边土地有7000多亩,涉及桂花、燕龙、黄都、万元、云丰5个村2836户12762人。


  近年来,通过土地整治,修建了防洪河道,新建了堤防,进行了河道清淤,让坝区实现旱涝保收,成为务川最大的“粮仓”,坝区大米也因色质好、香中回甜、口感好,而受到广大市民喜爱。


  黄都镇因地制宜先后引进培育了三元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弘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务川金土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黄都朝阳米业公司等4家经营主体,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大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轮种+散户”等模式,发展经济效益高、生产周期短的蔬菜、食用菌、水稻等“短平快”产业,提高坝区复种指数、综合经济效益和土地产出率,平均亩产值达到12000元。


  兴隆大坝平均海拔900米左右,有2031亩土地,因受水利、交通等条件制约,发展市场变化大的产业和需要快速销往市场的产业很不现实,而这种海拔高度又很适合中药材和烤烟种植,且不易发生病害。于是,茅天镇发展了600亩中药材、400亩辣椒、1031亩烤烟,年平均亩产值达到了1万元。


  黄都大坝和兴隆大坝只是务川坝区产业精准选择的缩影,近年来,17个坝区,1.8万亩土地种植蔬菜(辣椒)4860亩、优质水稻2355亩、稻+(鱼)1560亩、食用菌1200亩、中药材760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种植大户37户、家庭农场8家,大大激发了群众的致富激情。


  3 市场对接更加紧密


  产业发展市场是关键,务川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通过引进和输出方式培育市场主体,并采取“网上”和“网下”订单销售,让产业发展更加紧密地与市场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务川都濡街道桐木村一直在探索找出一条坝区富民之路,曾探索发展近100亩蔬菜、160亩水果、300亩香椿育苗基地,虽然都有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市场因素,产品滞销,产业发展举步维艰,要把近1000亩大坝的土地都利用起来更难。


  2017年初,务川针对产业发展、产品销售难题,引进了生产加工艾草系列制品的务川国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入驻后,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发展艾草种植户,为公司提供原材料。


  2018年初,桐木村养殖大户方智勇流转375亩土地种植艾草,当年就收割4次,收入100多万元。2019年,村民张治华又流转700亩土地种植艾草。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用途很广,销售市场就在家门口,我们种植有信心”张治华说。


  务川国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只是对接市场的一个有效载体,务川自治县县委政府深刻认识到终端市场决定产业发展,通过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面向四川、重庆等大城市和中医药保健,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和大健康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遵义市优秀辣椒企业代表之一、三元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洪亮就是务川培育起来的本土企业家之一。近10年来,他一直在黄都镇黄都坝区和丝棉坝区发展辣椒产业,每年领办1000余亩辣椒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群众种植了8000余亩辣椒,他收购后销往重庆、四川、遵义城区等地。2019年,辣椒收成好,价格高,亩产值在6000元到8000元,让当地村民都尝到了甜头。


  市场对接紧密,产品有销路,企业发展好,群众收入高。李洪亮说,做产业就是做市场,只有认真研究市场,时刻了解市场动态,把握市场走向,才能把产业做好。


  在企业不能准确把握市场走向,遇到价格低迷,产品滞销时,政府宣传部门就通过抖音、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宣传平台,把产品直接推到消费者面前。通过“网上”订单,让消费者与种植企业面对面买卖,减少了销售成本,增加了收入。


  4 农民增收更加保障


  隆冬时节,天气格外寒冷。而务川都濡街道桐木坝区艾草种植基地的田间地头却干劲十足、热火朝天。


  “今天这种天气,在家烤火不但烤不舒服,还浪费煤、电,在地里干活,不但不冷,还很暖和。”基地老党员徐景昌说,他们在艾草基地里务工每天80元,老两口干一天就有160元的收入,平均每月上班25天左右,一个月有3500元至4000元,一年收入40000多元,是种传统农业的5倍。


  桐木村是都濡街道办事处下辖的贫困村之一,涉及12个村民组、636户3026人。由于村里有劳动力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家中大都是老弱病残和儿童,许多好田好土都无人耕种,自从基地引入艾草产业以来,村里的贫困人口、老年人都在基地打工,收入有了保障。


  “年纪大了,没劳力了,外出打工没人要,现在村里发展中药材产业,劳动力要求不高,我们村100多名老年人都有事干,有钱赚。”徐景昌说,收入有了保障,生活充满了信心。


  桐木村群众稳定就业,稳定增收只是务川17个坝区14118户群众就业增收的一个缩影。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是关键。贫困户因为种种原因,凭自己的力量,产业发展不起来,产品销售不出去,主动性不高,没有办法摆脱贫困。


  务川积极探索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到坝区生产经营中来,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为主的多种产业经营管理模式,发展“水稻+蔬菜”“蔬菜+蔬菜”“高效草本中药材”“烤烟+蔬菜”“水稻+食用菌”等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黄都镇云丰村全丰组村民陈芬,每天抽空到坝区务工几小时,一年下来挣了3万多元。她高兴地说,政府因地制宜精准选择产业,土地资源利用起来了,基地有企业,在家能务工,收入有了保障,没有人愿外出打工。

  (务川融媒体中心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