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 > 正文

湄潭:“五抓五促”推进坝区建设深化产业革命

  湄江街道金花村美丽茶园 (特约通讯员 瞿欣含 摄)

  黄家坝街道官堰坝区香葱基地  (罗宗义 摄)

  现代高效农业园区  (卢现艺 摄)

  茶之韵  (李杰 摄)

  永兴镇茅坝坝区优质稻基地  (李杰 摄)

  兴隆镇大庙场坝区  (李杰 摄)

  湄潭县聚焦“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人气旺”的目标,紧紧围绕省市关于坝区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部署,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以“五抓五促”举措,围绕茶叶、“优质稻+N”、蔬菜、辣椒、林业、生态畜牧(渔)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重抓坝区建设,着力打造全省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抓组织保障,促产业纵深推进。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各科局主要负责人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组建了6个产业发展帮扶专班,由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及常委领导领衔推进;建立坝区“坝长制”,全县29个坝区全部实行“一坝一长”,组织37名县级领导分别领衔一个坝区担任“坝长”,选派105名农业技术干部定点指导,培育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发展新模式、打造新业态、实现高效益。


  加强基层党建,为坝区建设、产业革命提供保障。湄潭按照抓镇促村、整镇推进、整县提升党建发展路径,探索“功能型党组织+合作社+坝区+农户”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在生产小组上,把农户组织起来对接龙头企业、对接合作社、对接市场,激发农村产业革命内生动力。全县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密切配合,各展所长,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推动产业发展的每一项工作都落细、落小、落实。


  抓规划引领,促产业因地制宜。按照“一个坝区,一个工作专班、一张坝区布局、一个规划方案、一个主导产业”的要求,深入调研,摸清现状,收集信息,认真规划编制好“一图一表一方案(一张规划图、一个项目表、一个说明)”,因地制宜抓特色优势产业,出台《湄潭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湄潭县坝区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结合湄潭县情,选定了“优质稻+N”、茶叶、林业(花椒)、蔬菜、辣椒、生态畜牧(渔业)等6个特色产业,并分别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湄潭建成生态茶园60万亩、“优质稻+”20万亩、高标准精品水果基地10万亩、时令蔬菜基地20万亩、辣椒基地16.5万亩;做好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以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抓技术培训,促产业优质高效。优化培训方式,提高农民群众致富能力。依托党校、县中等职业学校、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民夜校等培训阵地,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和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依托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把现场实训拉到基地,邀请“土专家”“田秀才”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开展农业技术讲习,着力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目前,共开展茶叶、辣椒、蔬菜等产业结构调整观摩实训2380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2万余人。


  为解决农村产业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问题,从全县农业技术服务专家库中选派精干力量,联动“百名专家”下基层行动,制定技术服务方案,抽调技术干部100余人组成15个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技术指导和宣传发动,实现“品种优良化、管理科学化、防控专业化、技术规范化”。


  抓主体培育,促产业深度融合。坚持强龙头、带农户,湄潭积极推行“村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主体联合的生产经营和利益联结模式,出台激励政策,激活市场经营主体活力。全县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92家(国家级5家、省级37家、市级40家、县级10家);2019年新增培育县级以上龙头企业9家;建立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45个、家庭农场60家。新型主体的培育,强化利益联结,促进了村民“户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


  着力在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上实现突破,让土地生“金”。有着改革创新精神的湄潭,在2015年敲响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第一槌”后,持续探索形成确员定股东、确权定资产、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平台定市场的“四确五定”的改革经验,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目前,全县共组建120个村(居)股份经济合作社935个分社和2个镇级联合社,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等获得收益147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5026万元。


  抓经营管理,促产业提质增效。强品质、塑品牌、重营销,湄潭在推进坝区建设、深化产业革命中坚持不懈。


  要想农产品能销出去、在市场上卖得好,品质是关键。湄潭坚守质量安全底线,通过抓土地流转率、土地产出率、良种推广率、绿色防控覆盖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五率一配套”,集约发展,提高品质。以科技为支撑,茶园实行统一生产物资供应、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茶青收购“三统一”管理,全面提升茶叶品质、质量安全和生产效益。2018年8月,省委关于加快茶产业强省的意见出台后,湄潭县第一时间启动欧标茶园建设,提出了利用五年时间全面建成60万亩欧标茶园目标,建成世界最大的欧标茶园,让全球分享中国好茶,现已建成欧标茶园面积达5.6万亩,涉及6482户26441人。


  大力实施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工程,全面提升品牌价值,为农产品“梳妆打扮”和“使劲吆喝”,确保农产品运得出、卖得好。作为贵州茶业第一县的湄潭,集全县之力,集中培育地域性公共品牌,制定“湄潭翠芽”“遵义红”系列产品生产标准,注册地域品牌证明商标,主推两大公共品牌。“湄潭翠芽”和“遵义红”品牌价值达102.17亿元。


  怎么销,销往哪里?把握市场需求,抓产销对接,一系列“黔货出山”的举措,给出了答案。


  湄潭不断完善国家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国家商务部定点出口市场——中国茶城的功能,产区农产品销售平台作用凸显;创新“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强化农产品定向直通直供直销,全县机关、学校食堂农产品供应全面实现本地化;积极组织开展产销推介活动,与大型企业签订销售订单合同,同大型超市等建立稳定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2019年,先后组织38家企业到北京、上海、重庆、贵阳等地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签订3万亩订单。


  发挥山地特色,突出现代高效,将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进行到底,必将推动湄潭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如今,走进湄潭乡村,“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的黔北民居镶嵌在山水田园之间,茶园葱茏,瓜果飘香,构成一幅幅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


  特约通讯员 瞿欣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