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 > 正文

桐梓发现宋代“国家防御工程”

  

  近日,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副馆长李飞结合多年研究和实地调查,确认了桐梓县鼎山城城内核心建筑遗址所在,并确信鼎山城与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囤,都属于宋代的“国家防御工程”。


  鼎山城位于桐梓县娄山关街道办事处鼎山城村,因历史上的鼎山县而得名。由于早年下方开采煤矿,城内有多处地陷、裂口,现人迹罕至。为查明鼎山城遗址相关情况,2019年12月29日,李飞等人与桐梓县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一道,再次前往调查。


  调查人员在山顶四周悬崖峭壁边缘,找到了残存的部分宋代城墙遗址,以及一道被称为“大营门”的大门遗址。当地村干部称,几十年前,“大营门”还残存门框局部,旁边刻有“宝佑戊午”的文字,不知何时,残破的门框倒下,刻字的石头也不见了踪影。


  据清代学者郑珍《遵义府志》记载,宋代鼎山城于1258年修建,为鼎山县治所在。在城内的草丛中,调查人员还发现了多处残存的内城城墙。这些残高3米左右的城墙,估测累计残存长度有300多米。


  本次调查最重要的发现,是在鼎山城遗址残存的内城墙以内区域,发现了堆积的大量残瓦,以及少量铜片等。经过辨认,调查人员确定这批残瓦为宋代遗物。


  结合文献资料和多次现场调查的情况,李飞确认桐梓县鼎山城确系宋代遗址,其内城残瓦堆积区约4000平方米范围,极可能是城内核心建筑(三官塘)所在。但该建筑的布局和具体规模,需考古发掘方能确认。


  李飞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分析认为,郑珍关于1258年设置鼎山县的记载,不准确。“鼎山城只是作为一段时期鼎山县治所在。”他说。


  有资料显示,今天的桐梓县在南宋时为南平军所辖的播川县,1239年改鼎山县,后“移治鼎山城”。长期关注西南考古的北京大学考古学文博学院孙华教授,于2014年发表文章提及鼎山城时,称杨文在“属地鼎山县即播川县的山上,修筑了一座鼎山城”。


  杨文,播州第十五世土司,百度词条称其为“南宋抗蒙名将”。史料记载,他曾向朝廷提出“保蜀三策”,其中策即为凭借西南险要修筑山城抵御蒙军,并为朝廷采纳。大约在1255年,杨文修建海龙囤的同时,还修建了鼎山城的防御工事。


  李飞认为,鼎山城不是一个地方工程。它与海龙囤一样,都是南宋时期为抵抗侵略,强化军事防御,由国家主导实施的军事工程。他说,同一时期,在四川地区(播州当时属四川管辖)修建的同类工程,还有重庆合川的钓鱼城等。


  另据记载,鼎山城在清代同治年初期,“相约居此上下者千万,贼不敢正觑”,“贼去后,尤有百余家居其上”。由此可见,当地人对鼎山城的利用,从南宋末期,一直延续到了清末,且居住者一度多达千人。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