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 > 正文

万亩竹海碧波涌富“竹”生活节节高

  2019年3月27日,赤水市长期镇党员干部(右)帮助村民采挖春笋。

  张鹏 摄  (贵景网发)

  ↑赤水邮政电商扶贫助力“黔货出山”。    张鹏 摄

  →寒冬将至,坐拥132.8万亩竹林的赤水市迎来一年冬笋丰收季。       张鹏 摄

  (贵景网发)


  山风吹过,竹涛阵阵,碧波涟漪。


  地处世界竹类植物分布中心范围内的贵州,竹类种质资源丰富,全省竹林面积居全国第九位,遵义市、铜仁市和黔东南州是竹资源重点分布地区。


  今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将竹产业列入省领导领衔发展的12个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加快推进竹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根据资源分布、产业基础、市场潜力和交通条件,我省着力打造赤水河、清水江、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山两水”四大竹产业带,创新构建“12345”竹产业链发展模式。


  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贵州省竹林总面积约440万亩,竹产业产值约61.655亿元。贵州省竹产业一产产值约为9.796亿元,二产产值约13.597亿元,三产产值约为38.262亿元。


  以竹为食、以竹造物、以竹兴旅……“吃干榨净”,纤纤细竹产生的“绿色红利”,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开启新路,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注入动力。


  以竹造食传佳话


  秋季,竹笋破土而出,遵义市桐梓县笋农娄义勇背上背篓,拿着砍刀来到海拔1600米的狮溪镇“竹海”之中采收竹笋。


  “我承包的团山坝笋山有100余亩,这一季能收获竹笋3000多斤,年纯收入有10万余元。”娄义勇说。


  桐梓县的竹产品、竹笋食品企业,推陈出新开发产品,优质的竹产品漂洋过海卖到了海外市场,赢得了丰厚效益。


  “我们公司在全国20个城市设有34家经销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产品行销全国之外,更漂洋过海,进军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地市场。2018年,公司加工销售的方竹笋达5000余吨,产值达5000多万元。”桐梓县康利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凌云喜算丰收账。


  “中国大娄山方竹之乡”桐梓县现有方竹林80多万亩,年产方竹笋3.5万吨。目前,全县20万农民每年仅采笋一项,可获得约4.5亿元收入。


  到2020年,桐梓将打造100万亩方竹产业基地,实现“山山有竹,四季有笋”。同时,通过低产林改造,实现高产示范方竹林10万亩,全县方竹笋产量达到5万吨。


  以竹造物日日新


  “中国十大竹乡”赤水市。难得的冬日阳光下,万亩竹海,碧波荡漾,如诗如画。赤水市全市竹林面积已达132.8万亩,优质的资源禀赋,为赤水带来“有中生优”天地宽的诸多可能。


  “从单纯的纸浆板到成品纸加工,通过全链条发展,每吨竹子的产值从4000元提高到现在的12000元。每天,我们收购竹原料6000吨以上,今年,支付竹原料款6.5亿元,赤水20万名竹农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竹产业,已经成为巩固赤水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贵州赤天化纸业负责人王宏伟介绍。


  “选择优质的慈竹原材料,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丝。一系列工艺流程之后,竹片变成晶莹透明、细如头发的竹丝,再精心编织、装裱。”说起竹编工艺,省级“非遗”赤水竹编的传承人杨昌芹兴致勃勃介绍。


  2012年,杨昌芹成立了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2018年,仅有30多人的小企业,创造了400多万元的产值。


  咬定“竹山”不放松。赤水竹子让31万人民过上富“竹”生活,实现了“一棵竹子富一座城”,走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脱贫之路。近3万贫困群众实现产业脱贫。


  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拥有以竹为原料的加工企业41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这些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赤水市。全市375家各类竹类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19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5家,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1家,超5000万元企业10家。


  以竹兴旅促增收


  连绵翠竹让赤水的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


  2001年,赤水市创造性地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大力推行“退耕造竹”,年均造竹超过8万亩。于是,今天一望无垠的竹海,使赤水市森林覆盖率达82.85%。每立方厘米空气重,负氧离子含量达1.6万个。以竹兴旅,有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今年国庆节的生意很不错,因为笋子、辣椒面等原生态的山货都是来自于山上,所以游客非常喜欢。我们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赤水市丙安镇古景社区居民黄义群乐呵呵地说。


  全省依托竹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主要集中在遵义市,其中又以赤水市最为突出。


  据统计,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1800万余人次,其中森林旅游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亿元,其中,竹林生态综合旅游收益达43亿元。如今,7万赤水人“走上竹旅路、吃上竹旅饭、发上竹旅财”。赤水旅游成为贵州省山地旅游“井喷式”增长的一面旗帜。


  以竹兴业遍地花


  赤水河竹产业带以赤水为产业集聚地,依托毛竹、慈竹、硬头黄竹等资源,构建起竹浆纸系列产品生产、竹型材制造、中高端竹家具生产、竹笋深加工、竹高科技产品和竹工艺品产业体系。


  大娄山竹产业带覆盖桐样、绥阳、正安等县区,依托金佛山方竹,全力打造食用笋高端品牌,竹笋走出“深闺”销往国内外。


  清水江竹产业带包括黎平、从江、榕江等县,重点开发竹雕、竹编、竹扇等手工艺品和竹筒酒、竹筒饭等特色食品。


  武陵山竹产业带覆盖碧江、江口等县区,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竹缠绕、竹生物医药、竹活性炭等高科技企业。


  今后3年,全省将新造竹林80万亩,预计到2021年,全省竹林面积将达500万亩以上。同时,支持改造竹林100万亩,逐步提升现有竹林质量,提升产业原料基地品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人通过种竹、护竹、用竹、食竹,走出了一条竹产业生态经济增长之路,书写了竹业经济的传奇。


  竹产业在贵州大地上遍地开花,正编织着一副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美丽画卷。


  故事

  玩转指尖艺术 编织群众致富梦


  “大家请看我喝水的杯子,看上去是一个很普通的杯子,但它是我和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工具。”身穿苗族盛装,手里拿着“赤水竹编杯”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站在2018年全国两会首场“代表通道”上举起手中的杯子向记者自豪地说道。


  90后苗族姑娘杨昌芹是省级“非遗”赤水竹编的传承人。年纪轻轻的她创办了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让竹编艺人靠手艺脱贫致富。


  走进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街边一栋三层楼房,外立面由一片片竹子装饰而成,门上方写着“极竹堂,赤水竹编非遗体验中心”,这里是杨昌芹的工作室。


  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大多都是由当地留守妇女组成,他们靠着学到的竹编手艺,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我一个月可以得到3000多元,在家门口上班的我,务工的同时还能照顾家里。”大同镇民族村村民李锦珍说。


  杨昌芹还在赤水市景区的接待中心旁新设了两个展示销售厅,并在线上开设淘宝网店,产品销往国内各地及北美、欧洲。


  “竹编不仅仅是非遗文化,也不仅仅是工艺品,更是能够带动农民脱贫增收的一项技能、一条途径,我希望更多的群众,用竹编非遗手艺脱贫致富。”杨昌芹谈起下步的规划激动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