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 > 正文

遵义:从“忧居”到“优居”

  永兴镇兴田村 李江春 摄

  黄家坝镇官堰村 侯刚 摄

  抄乐镇铜鼓井 李杰 摄

  兴隆镇田家沟 骈红梅 摄

  幸福大院改造前

  幸福大院改造后

  本报记者 张婷

  “新房里啥都有,不漏风不漏雨,住得很舒坦。”“草儿绿,花儿红,环境美!”……在遵义美丽的乡村田野,农民们用质朴的语言描绘着幸福的生活,这一切得益于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危房改造是帮助贫困农户实现“安居梦”的一大惠民工程,是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的民生项目,是党中央确定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今年是“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的收官之年、清零之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全面、精准、高质量推进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把工夫花在“里子”上,让贫困户住上安全房、圆了安居梦,提振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精气神,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危改”十一年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夏天,坐在家里就能看星星、晒太阳;冬天,人在屋中坐,冷风穿堂过……曾几何时,遵义不少农村的房子是这样的景象。特别是在一些极贫乡镇,甚至还存在人畜混住的情况。我市经济总量在全省仅次于贵阳市,但脱贫攻坚任务远比贵阳艰巨,其中,农村危房改造总量是贵阳的10倍有余。


  如今,走进遵义大大小小的村落,昔日凌乱破旧的房子消失了,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一座座干净漂亮、宽敞明亮的新房,农村群众的居住环境彻底改善,全市2014年以来就地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9.28万户,已全部出具住房安全评定结果,达到住房安全有保障要求。危房改造工程实施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随着进寨路、连户路的硬化,自来水的拉通,农村人“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汽车开进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我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始于2008年,从“万户试点”“扩大试点”“整县推进”到“全面启动”,经历了四轮摸底调查统计、四次补助政策调整。《遵义市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大决战实施方案(2017-2018年)》明确提出,以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为统揽,以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为出发点,全面加快农村危房改造,进一步完善台账,不错一户,不漏一户,确保危房改造率达100%。2008年到2019年底,全市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0.37万户,各级政府共补助危房改造42.07亿元,惠及贫困群众150多万人。2018年,遵义市农村危房改造竣工29684户,仅用了小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全省2018、2019两年的任务,全年完成省级下达的任务127.62%。


  多措并举

  “忧心房”不再忧心


  按照要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无论是否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对象,都要在脱贫退出时出具房屋安全性或危险性评定结果。但是,全省仅有一家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对此,遵义市大胆创新,将注册地在本市的六家有资质的机构纳入其中,允许从事房屋安全鉴定工作,缓解了鉴定存在费用高、耗时长的问题。


  我市实施危房改造以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采取下县、到镇、进村、入户和全随机的方式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检查工作。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充分发挥市级专家咨询服务作用,全市计划脱贫出列县和其余各县(区、市)均明确了多名质量安全专家一对一进行农房质量安全、农房风貌设计、农房加固改造等方面的指导服务。2017年至今,全市累计组织住建系统专家1000多人次,对全市各县(市、区)农村危房改造住房保障进镇入户检查,对查出的各类问题,逐户提出整改意见,将整改清单交办县级人民政府限时整改,整改一户销号一户,助推了赤水、习水、桐梓、凤冈、湄潭、务川、道真顺利脱贫出列。


  2017年以来,余庆针对全县4338户贫困户精准实施危房改造和改厨、改厕、改圈、硬化庭院。但是,仍有些家庭不符合危房改造条件但又确实居住在危房内,对此,余庆县采取县级财政兜底,对1700余户家庭实施了“危改”。


  汇川区农村危房改造向贫困地区倾斜,对符合“四类重点对象”条件的农村贫困老年人和老年危房户、残疾人家庭、计划生育户、优抚对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优先改造,对享受补助资金仍无力完成危房改造的贫困户,镇(街)兜底帮扶,彻底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


  桐梓县对极度困难的家庭,干部通过集资、捐资、垫资、帮助贷款或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等各种办法,帮助他们搬进新居。


  习水县土城镇九龙屯村的村民袁正秋一家人过去住在土墙房子里,一下大雨他们就担心房子会不会垮塌。2017年,当地干部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项资金,为袁正秋家建起了70多平方米的安居型住房,“做梦都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新房子!”袁正秋感慨地说。


  随着危改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遵义农民像袁正秋一样开始享受到党和政府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平坦宽阔的通村道路,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户户门前鲜花盛开,家家周围绿树成荫……漫步在遵义乡村,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人居环境改善

  珍视特色 留住乡愁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这是不少城里人对美丽乡村的憧憬和向往。


  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白粉墙,提及“黔北民居”的七大要素,去过湄潭的人都深有感触,对依山而建的山地型村落格局和风貌记忆犹新。


  在湄潭县偏岩塘村,户户有卫生厕所,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整洁雅致的黔北民居、依山傍水的田园风光,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慕名前往。


  湄潭坚持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走出了一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脱贫攻坚、发展特色产业、完善乡村治理统筹推进的路子。特别是在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新的经验,对全国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7年9月,第三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湄潭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对于湄潭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美丽蜕变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播州区花茂村,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把乡愁作为文化来经营,最终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遵义建设美丽乡村的精彩缩影。2015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花茂,给予其高度赞扬。


  我市在实施危房改造工作中,注重保护传统村落风貌,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编印《黔北民居构造标准图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黔北民居范例图集》《遵义市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问题汇编》《遵义市农村建筑工匠技能培训手册》,对农村新建房屋面积及户型、结构与施工、维修加固技术要点、常见质量安全技术问题等统一进行规范和梳理。


  2009年3月,“四家农家”发源地余庆成为我省13个首批农村危房改造“整县推进”试点单位之一。当年12月,余庆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完成农村危房“整县推进”工程,并为贵州乃至全国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危房改造新路子——尽量将农危房改造户整合进附近的新农村建设点中,以此来解决“危改户”基础设施配套的问题,让“危改户”直接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旅居农家”是余庆“四在农家”的升级版。如今,多个旅居农家模式的景点已在余庆落地生根,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据不完全统计,该县25.6万人因此受益。


  “如果乡村像城市一样建房,就失去了乡村特色。”遵义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美丽乡村也是“管”出来的。为了确保不破坏传统村落原貌,留住乡愁,遵义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编印《黔北民居构造标准图集》等工作手册十多万册,对层高和黔北民居风貌进行控制,累计培训市、县、镇三级危改干部和建筑工匠3.6万人次,1.6万人获得工匠培训合格证,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合格的农村建筑工匠带头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是由内而外的美丽,我市不仅要让农民有身有所栖的粉墙黛瓦,更要构筑起他们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