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 > 正文

陈艳:我为“地贫”新基因冠名“遵义”


  陈艳指导学生做实验

  愿意接受治疗的白血病家庭从无到有,将少见病的死亡率从75%降到25%,发现全球首个以城市命名的地中海贫血基因——“遵义血红蛋白”……这一桩桩事关百姓生命的大事,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内二科博士后、科主任陈艳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望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陈艳心中更加坚定了她的初心——学以致用,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温文儒雅、学识渊博的她,用己之所学,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幼小的生命。


  不忘初心 学成而归


  1987年,毕业于遵义医学院(现遵义医科大学)的陈艳初到遵医附院小儿内科工作。至今,陈艳的从医生涯已三十余载,期间经她救治的患者难以计数。而最让她记忆深刻的,莫过于曾见过的许多因害怕人财两空而放弃治疗的白血病患儿家属。


  百学须先立志。陈艳认识到,当时遵义的医疗条件的确存在不足。为了让更多的患儿能够得到救治,陈艳开始了不断求学的道路。在完成硕士课程后,2003年,她又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攻读博士。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工作。因为陈艳祖籍成都,当时许多亲属曾祝贺她荣归故里。但深知学无止境的她拒绝了国内顶级医院的邀请,于2009年来到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博士后。


  无论学识有多高,陈艳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初心,那就是让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孩子们也能接受高水平的医疗救治。2013年,已身为博士后的她,获得了无数国内顶级医院抛来的橄榄枝。但在陈艳心中,遵义人民的需求远比自己的功名更为重要。当年8月,陈艳回到了培养她走上医师道路的起点——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曾经的病童因她选择了学医


  “和多年前一样,许多的患儿家庭对白血病的治疗还是充满了疑虑。”陈艳说,刚回遵义时,科室内只有偶尔的一两个患儿,许多患儿都是刚一确诊,第二天家长便放弃治疗,离开了医院。


  为了让患儿能够接受治疗,陈艳一家一家的谈话、给他们讲白血病是可治之病,并想办法找来救助资金,增强他们对抗疾病的信心,坚定信念,和他们一起共渡难关。渐渐地,患者家属相信了她,带着患儿回到医院接受治疗。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陈艳明白,自己断不能负了百姓所托,当以所学报之。在她的带领下,该科室团队让患者5年生存率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因为她成功的施治,越来越多的患儿家属选择了相信治疗,如今在科室内治疗的白血病患儿已有200多人。


  最让陈艳感动不已的是,自己曾经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工作时期救治过的一位患儿,因为她的原因选择了学医之路,来到遵义医科大学就读。而每当患儿及家长们缺乏信心的时候,这位学生都会来到医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他们。


  科研成果冠以“遵义”之名


  回到遵义工作后,陈艳参加了全国南方六省地中海贫血多中心的筛查工作,负责贵州省的地贫筛查,这是贵州省第一次参与全国同质化的地贫多中心研究,也是全省唯一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进行的地贫携带率的大数据调查。


  在此期间,以“遵义血红蛋白”命名的突变基因,首次出现在国际上。“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地中海贫血新的基因。”陈艳介绍,该基因的发现,为国际地中海贫血基因库增加了新的成员。


  通常国际上在命名首次发现的物种时,惯例选择用发现者名字冠名。但陈艳拒绝了,“我是遵义人,是遵义让我有了求学的道路,让我有了如今的知识,‘乌雏长成,衔食喂养其母’,比起自己,我更愿让遵义的名字响彻全球。”


  荣获国际奖项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发病急、死亡率高达75%的少见病。但在陈艳及其团队的研究下,用新的综合治疗方法,将该病的死亡率降至25%,受到了国内外医疗界的一致好评。


  自2007年首次开展此项治疗开始,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从最早的仅有几例治愈成功的病例,到如今无数的患儿得到有效救治。为此,她们受邀参加了全球最顶级的血液学年会,会议论文获得世界顶级杂志在线刊发,并获得摘要成果奖。


  如今,她们应用的此项疗法,在全国分享、推广,走在了全国前列,和发达地区相比毫不逊色。也正因如此,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被评为噬血细胞综合征中国专家联盟贵州省分中心,这也是全国第三个获此殊荣的医院。

  (本报记者 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