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 > 正文

斗死神,遵医附院的“天使”们赢了

  出院前,赵礼金叮嘱罗恒注意事项

  出院前,记者向罗恒表示祝福,希望他早日康复。他再次举起了自己的拳头,回答记者“加油”

  手术中

  一台手术中,因患者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出血量达到了17000ml,相当于其全身的血液已经换了3.5次。同时,手术当中遇到的难题,甚至超过了医生的预期,医生们数度绝望,但最终他们坚持了下来。


  在他们的努力下,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近日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抢救性肝移植手术。这也是该院自今年10月获国家批准肝脏移植资质以来,完成的第二例肝脏移植手术。


  1、肝移植是唯一出路


  12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遵医附院肝胆外科,见到了这位在死亡线上被医生们救回的患者。今年44岁的罗恒,来自四川达州。患病前,曾是当地某中学校长。1995年,当时还在读高中的他,就被检查出是一名乙肝携带者。经过详查,发现他的乙肝还带有家族史,不止是他,他的母亲、姐姐均被检测为乙肝携带者。


  由于缺乏系统治疗,随着时间推移,他的病情逐渐发展。7年前,他出现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伴随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为了解决脾功能亢进,选择切除了脾脏。


  7年来,他一直带病坚持工作。直到今年7月25日,他感觉身体有些不舒服,但考虑到工作繁忙,仍旧坚持带病继续工作了两个月。到了九月时,病情加重出现了腹胀、腹水、吃饭呕吐等症状。


  感觉病情严重的他,立即赶到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查。“肝衰!”医生告诉他,唯一活命方法就是必须要接受肝移植手术,不然很快会死亡。一直以来坚韧、勇敢的他,一开始还不太配合医生的治疗,在接受了几次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想通过坚持来克服,但全身乏力、浮肿、少尿、渗血,不断折磨着他。他最终选择配合,等待合适的肝源移植。


  幸运的是11月中旬,遵医附院正好有一个O型肝脏供体,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筛选,发现罗恒属于需要接受抢救性肝移植手术的患者,最终确定了罗恒接受此肝源。11月18日,罗恒被紧急转至遵医附院肝胆外科。


  2、救命要紧, 不能放弃


  经过CT、核磁共振检查,遵医附院肝胆外科主任赵礼金发现患者属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加重期,伴有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同时还有高胆红素血症,肝性脑病前兆。更为致命的是,他的凝血功能报“APTT危急值”,这表示患者凝血功能几近崩溃。


  “这意味着,术中极有可能大出血,加之患者近日有输注血浆导致过敏性休克的病史,故手术风险极大。”尽管此前赵礼金也曾完成过抢救性肝移植手术,但对比此次,难度显然不同。赵礼金说,虽然患者完全具备了手术指征,但其身体条件不适合作大的手术。


  由于患者肝功能进行性恶化,病情十分危重。“如果不及时手术,患者可能很快就会死亡。”赵礼金立即组织肝胆外科,联合麻醉科等多学科展开讨论。赵礼金告诉记者,最为困难的就在于术中极有可能出现无法处理的出血,同时,术后患者能否顺利苏醒也是个难题。


  赵礼金介绍,要为罗恒实施的手术是原位肝移植手术,即整体切除病变的肝脏,将健康的供体安置回原位。“医者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上。”深知手术风险与难度,赵礼金和团队几经会商、几经讨论、几经放弃、几经不甘心,最终艰难地决策:不能放弃,救命要紧!在告知家属手术风险后,团队决定紧急为该患者实施抢救性肝移植手术。11月19日上午九点,一台长达17个小时的手术正式开启。


  记者了解到,遵医附院自2004年起开始在省卫健委批准和指导下实施肝移植手术,于当年完成了全省第一例肝移植手术,至今已完成23例。


  3、手术过程惊心动魄


  考虑到患者凝血功能极差,在术前手术团队决定取用医院血库20个单位即4000ml的血浆备用。有34年工作经验的遵医附院麻醉科主任朱昭琼,预想到手术中可能会出现大出血,又再一次调用了20个单位的血浆。


  没想到,手术刚一开始,预期的问题就发生了:由于凝血功能极差,患者在术中不停渗血、出血,尽管源源不断的输血,仍然难以纠正血容量。“在手术台上,患者出血一直止不住。”虽然赵礼金和团队做了预案,但患者的情况却超出了预期。手术台前,医生们赶紧商讨着临场应对方案。同时,立即向遵义市中心血站紧急调血。记者了解到,当天市血站工作人员们数次往返于遵医附院和血站,从白天到凌晨一直在为罗恒的情况准备。


  30年的从业经历,赵礼金见过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手术,但从未有如这次一般,让他心里甚至冒出有了绝望的念头。“止不住的血,不间断的输,如此反复,心里很担心患者的生命。”这时,旁边的医生开始为大家鼓劲“加油,加油,我们再试试。”


  可是,患者的大出血情况仍未得到改善,医生们的手术难以进一步展开。患者在术中循环几度崩溃,这对于麻醉医生、手术医生、血液科、手术护士等都是极度艰难的考验。刚刚燃起希望的火苗,眼看又要被浇灭。“老罗,罗老师,你要挺住,我们在救你!”罗恒的主管麻醉医生刘德行副主任医师的呼喊,让所有人心里的希望之火彻底燃了起来。


  “加油!大家一起加油!”、“加油,加油!大家再坚持坚持!”、“再给我们半小时时间调整!”就这样,团队成员间互相鼓励、互相传递“医者仁心”的正能量,从19日上午到20日凌晨,度过了手术台上艰难的17小时,最终手术得以顺利完成。手术期间,患者的出血量达到了17000ml。


  “对于体重63kg的患者来说,相当于其全身血量的3.5倍。”朱昭琼告诉记者,今年10月该院获国家批准肝脏移植资质后,完成的第一例和第三例肝移植手术,出血量仅400ml和200ml。


  尽管术毕顺利将患者送回了病房,可是手术团队的值班医生、护士和主管麻醉医生不敢懈怠,在病房继续坚守了12小时后,患者才稍微转危为安。至此,所有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各自才得以“下班”。


  4、举起拳头为自己“加油”


  “他是一个很勇敢的人。”罗恒的妻子王志会告诉记者。在手术前,罗恒拒绝坐轮椅坚持自己走到手术室。“可能也是想缓解我的紧张,也缓解自己的紧张。”在去往手术室的路上,王志会说罗恒还在极力保持自己的镇定,边走边扭屁股,一路放声高歌。


  走到手术室门口,王志会对着丈夫说:“老罗,加油噢!”。“可能是他流泪了,又不想让我看到。”这时罗恒背对着妻子没有转头,只是握紧自己的拳头高高举起,说了一声“加油!”。


  17个小时漫长的等待,王志会的心几上几下。看到医护人员不停地进进出出,听到喊家属名字,她心里就无比煎熬。家里人不停的电话关心,让她更加焦虑,最后她选择将电话关机,一个人静静坐在手术室外默默祈祷。幸运的是,虽然过程惊心动魄,但手术得以顺利完成。


  经过精心护理和术后康复期,患者目前已下床活动自如,恢复正常饮食。5日,患者出院返回达州,在离院前,罗恒和家人向本次手术团队赠送锦旗,表达心中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