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 > 正文

遵义:花繁叶茂春色满园


  人文遵义花繁叶茂,黔北大地气象万千。


  遵义,历史悠久、文化多彩,是信念的沃土、精神的高地。自2013年遵义市第三次文代会以来,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广阔的舞台上大显身手,用博大的胸怀拥抱时代、用深邃的目光观察现实、用真诚的感情体验生活,奋力谱写遵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新篇章。


  百花齐放春意浓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佳作迭出、尽显风流。六年来,黔北大地欣欣向荣,各艺术门类创作空前繁荣。遵义市文联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唱响时代主旋律,创作生产了一批优秀的影视作品、舞台剧作和书画作品,推动我市文艺创作迈上新台阶,呈现出百舸争流、锐意进取的良好态势。


  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主要阵地之一,遵义市文学创作可谓是高歌猛进、成果丰硕。近年来,先后有李发模诗歌《这个世界和我》、肖勤长篇小说《守卫者长诗》分别获贵州省第六届、第七届政府文艺奖。长篇小说《水土》《迎香记》《国脉:谁寄锦书来》分别获贵州省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反腐题材小说《所有的星星都有秘密》在《人民文学》头条刊载,中篇小说《去巴林找一棵树》获全国第十五届“十月”文学奖。伍小华诗集《被打翻的寂静》获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提名奖,钟华华的《乌鸦停在黑瓦上》小说集入选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新锐小说家丛书”,冉小江散文《三棵树的承诺》在《人民日报》发表,巩章玉的《剪窗花》、吕金华的《白兔是个乖娃娃》童谣作品分别获全国优秀童谣三等奖和优秀奖,王永志创作的对联入选中国戊戌狗年“十佳”春联。


  作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重要载体,遵义影视创作逐步迈上新台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首部展播影片,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是我市影视作品异军突起的真实写照,翻开了遵义影视创作新的一页。


  近年来,遵义市委宣传部重点打造的电影《天渠》入选国家电影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推荐影片;纪录电影《出山记》获得第24届中国纪录片十佳作品奖、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记录单元评委会最佳作品奖、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高奖“金红棉奖”;向黔进影视传媒公司出品的电视剧《二十四道拐》获贵州省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电影《极度危机》获第四届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优秀故事片”奖;吴言创作的剧本《松坎》获2019年“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奖,吴霞创作的剧本《仡乡绣娘》获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剧本提名奖。中国首部仡佬族题材电影《碧血丹砂》,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中仡佬族电影零的空白,并荣获2019年第28届金鸡奖民族影展入围影片;在赤水、习水取景拍摄的电影《麦子的盖头》获电影百合奖“优秀故事片”“最佳导演”奖,并入围第42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特别推荐奖”等。目前,电视连续剧《花繁叶茂》《吉他兄弟》已拍摄完成,正在进行后期制作。

  

  在舞台艺术方面,同样是浓墨重彩、春潮涌动,散发出强大的吸引力。由遵义演艺集团创作的《浓情中国韵》入选国家文化重点出口项目、《大国酒魂》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项目、《伟大转折》获评全国优秀红色演艺作品。此外,相声《你好,遵义》、杂技剧《拍球》获贵州省文艺奖;剧协创作的小品《守在生命线上》获全国小戏小品曲艺作品大展金奖;曲艺作品《刘四要脱贫》《靠得住》获贵州省第十四届“杜鹃书荟”曲艺大赛“文学创作奖”。


  六年来,遵义市广大书法家、美术家、音乐家、文艺评论家、民间艺术家也深入挖掘文化富矿,潜心创作文艺精品,成绩斐然,不断斩获国家级、省级大奖。同时也展示了遵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描绘出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


  文艺惠民春风暖


  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让老百姓共享优秀文化成果。六年来,遵义市文联始终坚持把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重要使命,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密切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一人一世界,千人千笑脸。”今年9月30日,遵义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笑脸”主题摄影展在遵义市美术馆开展,用摄影艺术直观、生动地反映遵义的巨变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了让全省人民看到遵义人民的幸福笑脸,10月30日起,贵州省委宣传部,遵义市委、市政府还在贵州美术馆同步举办了巡展,反响热烈。


  在此次主题活动中,遵义市文联组织摄影家们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聚光时代、聚焦群众,用一张张温暖的笑脸见证遵义的巨变。同时,又以巡展的形式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激发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和群众好评,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应。


  为了以文艺特有的表现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讲好遵义故事、展示名城风采,近年来,遵义市按照“一县一品牌、一会一特色”工作思路,在提升打造文艺品牌的同时,文艺惠民也取得显著成效。


  六年来,遵义市各级文联组织坚持“送文艺”和“种文艺”相结合,依托“文艺七进”开展“文艺进万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艺惠民活动,深入基层开展采风创作、慰问演出、书赠春联等1000余场次,惠及城乡群众100余万人次;广泛开展黔北文艺家进校园、戏曲大舞台等文艺志愿服务,深受广大群众好评;组建“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文艺讲习所、红色文艺轻骑兵,扎根基层开展巡回展演、宣讲、培训等。


  遵义市文联各协会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持续开展美术双年展、书法双年展、黔北作家进校园、黔北作家走基层、书画名家“七进”、戏剧曲艺志愿者小舞台、民间工艺精品展等品牌赛事活动,推出一大批反映脱贫攻坚、红色传承、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环境保护等方面题材的小说、诗歌、散文、书画、戏曲等文艺作品,协会品牌逐渐成熟。


  在遵义市文联、市音协的指导下,正安县文联今年11月启动了吉他“百千万工程”,将在两年时间内培养100名专业吉他教师,组建1000人吉他乐团,构成10000人吉他爱好者群体。同时还邀请16个国家吉他艺术家到正安,组织开展全国第四届吉他学术研讨会和中国首届吉他制作大赛等。这是我市开展“文军扶贫”的一个缩影。


  扶贫扶智扶业,体现担当作为。六年来,遵义市文联整合文艺项目资金100余万元,先后在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村,务川自治县龙潭村、丹砂村、牛塘村等地开展“文军扶贫”和“文艺轻骑兵”行动,实施“美丽田家沟”“快乐计划”“蝴蝶计划”等,以文艺采风、创作展演、文创扶贫等方式推出歌曲《十谢共产党》《百合花儿蔫嗒嗒》、电影《碧血丹砂》、民俗策划《田村·故事里》等,帮助贫困村脱贫出列,实现良性发展。“文军扶贫”经验和模式得到市委、市政府以及省文联和中国文联的高度认可。


  人才汇聚春景盛


  文艺事业要繁荣发展,队伍强大是保障。六年来,我市持续加大文艺人才培养力度,培育领军人物,集聚文艺新人,壮大人才队伍。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坚定文化自信,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肩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


  独行快,众行远。遵义市各级文联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建设文艺工作者温馨之家。


  发展协会会员,吸收文艺新人。我市不断健全覆盖城乡、行业和系统的文艺网络体系,发展一批高校文艺社团组织、乡镇文联、村(居、社区)文联或文艺组织。目前,已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文艺组织200余个,吸收各级各类文艺会员10000余名,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艺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开展培训交流,发现培养人才。通过积极争取中国文联、省文联及省级协会支持,我市共举办了“山花写作训练营”“贵州作家进行时·黔北文学报芳菲”研讨活动、“春蕾行动”遵义市优秀文艺人才培训班等近100批次各级各类培训交流活动,培养储备了一大批中青年文艺创作、经营管理人才,发现和吸纳了一大批新文艺群体人才。


  搭建平台载体,培育领军人才。遵义市一方面通过举办“遵义文艺奖”、参加“遵义市文艺作品高端平台展示奖励”,遵义美术双年展、书法双年展等评奖活动过程,发现人才,推出精品;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美协、中国音协等支持,多形式举办遵义文学、美术、音乐等采风创作培训。此外,还推荐优秀文艺作品参加全国、省“五个一工程”奖及各类文艺奖评选活动,不断增强精品意识;推荐邓永平、冉小江、任明洋等赴鲁院、中央美院、贵州省文学院等国家级、省级平台研修,培育各类文艺领军人物。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时代,新征程,遵义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切实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固树立“文艺服务人民”的理念,以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描绘和记录遵义阔步向前的豪情壮志和辉煌历程,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构筑黔北精神文化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