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 > 正文

遵义:跨越发展70年“健康遵义”结硕果

  从老旧低矮的房屋,到花园式现代化医院;从诊疗“老三件”,到高科技设备的辅助诊治;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遵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遵义市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在基础设施方面:实施“百院大战”建设、“优质医疗工程”建设,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医疗机构遍布黔北大地。到2018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4424个,医用房屋面积达到351万平方米,住院床位48748张,每千人床位数达到7.77张。


  在医疗服务方面:以“五个全面建成”为目标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启动以来,县级远程医疗中心、影像中心、超声诊断中心等已实现全覆盖;全市医药监管平台、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乡镇及社区规范化数字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基本完成,到2018年底,全市已有三级甲等医院4所、三级乙等医院2所、三级合格医院4所、二级甲等医院22所;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达到60653人,其中正、副高级职称2394人;涌现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方晓美、雍元书等先进人物。


  在公共卫生方面:逐步建立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疾病预防体系,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传播健康生活理念,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大幅下降,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剧减少,人民群众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在中医药发展方面:从无到有,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级中医院相继开展了标准化建设,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农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目前,已建成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18个、农村针灸理疗特色专科建设项目14个、农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19个;建成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160个。


  在无偿献血方面:1996年,遵义中心血站建立,遵义市开始无偿献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了不下计划、不下指标的自愿无偿献血工作。目前,已有市级中心血站1个、县级中心血库7个、县级储血点5个、固定献血屋6个,从事采供血工作人员近200人。截至去年,遵义市已连续9次蝉联“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在人口计生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遵义市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奖励、保障、救助、优惠“四项制度”,使计划生育家庭在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有了制度保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有909.977万人(次)、457.1162万户(次)享受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四项制度”奖励扶助政策,共计发放资金210768.994万元。


  在承接对口帮扶方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一对一方式,帮助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遵义市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和“遵义市心脏病临床医学中心”;对口帮扶遵义市第三人民医院(遵义市中医院)建设“遵义市神经内科(脑病)临床医学中心”和“遵义市老年病临床医学中心”;对口帮扶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建设“遵义市消化病临床医学中心”和“遵义市泌尿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目前,六个临床医学中心分别运用新技术,开展一系列高难度手术,让遵义老百姓就近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有效缓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


  在健康扶贫方面:遵义市大力实施医疗健康扶贫行动,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扶助等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目前,全市已组建签约医生团队1615个,全面提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居家)签约管理率;225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医疗卫生机构应建尽建,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医疗保障应保尽保,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顺利脱贫。进入新时代,遵义市将大力培育医疗+康养、旅游+康养、养老+康养、运动+康养和农业+康养等品牌,致力于打造全域医疗康养中心。蓝图已绘就,不久的将来,向着时代发展的强劲音符,遵义市将奏出“健康遵义”的崭新乐章。


  以改革为动力、以健康为主线、以惠民为导向,70年来,全市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做实做细民生项目,改善医疗服务,织牢织密医疗保障网,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医疗健康需求。


  如今,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疾病防控成效显著,中医中药发展方兴未艾,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突飞猛进,卫生监督工作坚实有力,人口计生工作转型发展,爱国卫生工作成效显著……


  乘风破浪,扬帆起航,继往开来。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遵义市将继续书写卫生健康事业新篇章,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