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 > 正文

正安:种植白茶,我们有导师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通讯员 赵永章 陈婷婷

 

  冬天的早晨,雾气弥漫,寒意逼人。

 

  走进正安县新州镇乡间,虽是农闲季节,但随处一片繁忙景象,不少村民忙着把自家的土地翻犁了种植白茶。泥土散发着特有的芳香,田地里、坡坎上,新栽种起垅后的茶苗像排着整齐队列的小学生,在寒风中散着翠绿,小小的茶苗上开着一朵朵洁白的小花,咧着嘴天真地笑。


微信图片_20181211172409.jpg

导师在指导村民栽种白茶

 

  在这之前,当地人常年种植包谷、水稻、红薯,种植白茶可算是新鲜玩意儿。“白茶苗的管护有点麻烦,要是弄不好,成活率不高,可谓‘倒蚀一把米’。”老城村前丰组村民张邦泽将茶苗根部用湿泥小心翼翼的压实,再把泥土抹平,有些担忧的说。

 

  “看,导师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句,就看见从田坎上远远地走来一个人,大家放下手中的活儿,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地问:

 

  “导师,冬天了,这茶苗怕冷不?栽深点好还是浅点好?”

 

  “……株距、行距多少合适?”

 

  ……

 

  “一个窝里的苗不能一株大一株小,要匀称。就像养猪儿一样,如果大的和小的一起喂,猪食都会被大的抢了,那小的就长不好。苗齐,苗才壮!能为成园快、长势好奠定基础。”



 微信图片_20181211172413.jpg

导师在指导村民栽种白茶


  话音未落,村民们便哈哈笑了起来,愉悦的氛围驱走了冬天的寒冷。

 

  说话的人是赵晓旭,他是新州镇“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的导师,从事白茶生产加工多年,经验丰富,现在专门指导村民栽种白茶。

 

  笑几声,问几句,虽然嘴里哈出的是一口白雾,但他们早就忘了寒冷,不停的向导师讨教着白茶栽种的各种知识。

 

  在新州镇,像赵晓旭这样的导师有48名,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返乡创业者,有的是政府工作人员......他们见过世面、身怀技能、为人正派。被聘请为“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的导师,在乡村振兴、产业革命中,释放着新能量。


微信图片_20181211172421.jpg

 导师在指导村民栽种白茶


  老城村村民骆小红是村卫生室的医生,他的卫生室总是挤满了人。自身生病来看者有之,更多的却是为自家的茶园“问诊”。

 

  现在,骆小红是村里的茶叶种植大户,他不只是给人看病,还给茶看病,来他卫生室的人,多是来咨询如何种茶、如何管护茶园的。2011年下半年,他将自家田地大部分种植了白茶,是村里最早发展种植白茶的带头人,也是镇上的第一个农民导师。除了到农民学校上课,他还常到田头给村民的茶园“诊断”。

 

  “有导师指导种茶真的安逸,以前各人不懂种茶,摸索着做,走了不少弯路。”张邦泽前几年种了3亩茶叶,前期由于缺乏种植和管护技巧,栽管不得法,茶苗死了很多,每年都要补种,收的茶叶质量也不行,基本没有收益。

 

  “参加了几次培训,又有导师到地头指导,我才晓得这茶苗也要精心呵护才行,修枝管护、杀虫施肥是样样不能少,样样都讲究!”去年以来,在导师的培训指导下,张邦泽的茶园创收2万余元。如今,尝到甜头的张邦泽积极性高涨,把剩下的八亩好田好土全都拿出来种植白茶,每天都乐呵呵地忙活着。“现在从栽种开始,就有人指导,虽然还是有些担忧,但心里要踏实得多。”


微信图片_20181211172417.jpg

导师在指导村民栽种白茶

 

  自新州镇实行“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导师制以来,导师们马不停蹄地在各村的田间地头奔走着。穿行在山间田野里,用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娴熟的现场示范,指导着群众对茶苗的栽种、剪枝、施肥、管护等技巧。

 

  “老百姓种植白茶尝到了甜头,以前我们都是种植传统的包谷,一亩地种得好,包谷籽儿也就值600块钱左右。想换产业也苦于没有合适的项目和技术,现在一亩地的白茶茶青收入在七千元左右。并且茶树可存活二三十年,种植几亩茶,一辈子有收益!”老城村村委会主任、乡村青年农民学校导师勾臣志说。

 

  勾臣志从2012年开始种植白茶,现在种植规模已达30余亩,这两年,他不只是自己挣着了钱,茶叶的除草、施肥、采摘还能为周边贫困户提供就业,贫困户既能拿到报酬也能学到种植经验去管护自家白茶,一举多得。

 

  “新州镇‘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导师制以‘支部引路、导师带路、产业铺路、群众致富’的工作模式,对全镇开展种植、养殖、专业技术等培训。旨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支撑,助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工作。”新州镇党委书记范红兰说。

 

  农民种茶缺技术,有导师来指导。正是有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急群众之所难,解群众之所需,提供有力的保障,点燃了群众脱贫致富、奋力奔小康的激情。

 

  目前,新州镇“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导师制在全县得以推广,全县共有800多导师奔走在乡村。

 

  “有了他们,我种茶的信心更足了!”村民们都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