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沿河县 > 正文

沿河自治县:贫困县怎么“长”出十亿级扶贫产业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刚 安慧芳


  “今年雨水多,虽没去年结得多,但个大耐看。”6月9日中午,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办事处金龙村鑫兴李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肖永先冒雨查看空心李果子生长情况。


  这几天,他的手机成了专线,客户天天追问果子何时上市。看着348亩空心李没太受雨水影响,个大枝满,他心里踏实了,“今年的订单没问题了!”


  未熟先俏,不只是种了近20年空心李的肖永先电话繁忙,沙子镇空心李协会会长田太平的电话更是一个接着一个响,均奔着订单而来。


  沙子空心李“果中佳品”的美誉早已在外,受欢迎是情理之中。但真正打响品牌、实现规模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龙头产业,甚至带动全县空心李产业发展,还要从其产业组织化程度提升、组织形式更新说起。


d9b649870ac88a905a1cb9beae91b50.jpg

空心李基地一角


    石头缝里长出扶贫产业


  “种啥挣钱?”75岁的张炳珍老人纠结了大半辈子。她生活的沙子街道办事处南庄村,山高、地瘦、缺水,是典型的石漠化山村。


  一家人在6亩石旮旯缝里刨食,日子咋都过不起来。“巴掌块地,见着泥巴种窝包谷、豆子,碰着天干,十种九不收。”


  怎样能过上好日子?南庄村人把满心的希望,寄托在空心李种植上。


  沿河空心李于1885年由沙子当地农民引进栽培,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因沙子当地独特的地理、土壤环境,种出了与别地有别的果质,果实成熟后,果核与果肉完全分离,不仅清香浓甜,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及营养物质,备受市场青睐,农民自主种植积极性高。2006年,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近年来,沿河针对县域石漠化生态实际,确立了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农民脱贫致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开始大面积发展空心李产业。至此,石头缝里开始培育出扶贫产业。


    抱团闯市场


  “不出庄稼,唯独种出来的李子好吃。”田太平说,总算找到了一条路子,石旮旯里出好果,换个思路,劣势变优势。


  也正因于此,该县在石漠化较严重的9个乡镇、75个村发展种植空心李9.28万亩,年产鲜果3万余吨,带动21万余农民参与产业发展。


  种植规模扩大,产量骤增,原本紧俏的沿河空心李受到了市场的挑战。田太平介绍,沿河空心李一度从数十元一斤,贱卖到一两元、甚至几毛钱一斤。
  见刚有起色的空心李产业就要毁于一旦,作为全县最先发展起来的空心李种植大户,田太平急在心里:“散、乱,就无法长效发展。”


  为打开销路,2004年,田太平说服另外6户种植大户成立沙子镇空心李协会,通过协会统一分拣、统一包装、统一品牌。


  “协会就是龙头,要树标准,给产业开路,为果农与市场搭桥。”协会成员抱团闯市场,背着空心李下重庆、跑贵阳,吆喝叫卖,引来了一批批水果商,撬开了市场。


  与此同时,协会还与科研院校合作,在深加工方面做文章,开发了空心李子酒、果脯、果干等一系列产品,既解了销售难题,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如今咱这空心李找到了‘组织’,20元一斤,不愁卖。”果农张炳珍说,这是协会帮了大忙。


  有了协会的组织作用,张炳珍家的果林1亩发展到10亩,如今,一家人靠着果林,每年有近20万元的收入,成为村里最先脱贫致富家庭。


f88b3bbc851e5127f9635e6ad888772.jpg

即将成熟的空心李


    玩转全产业链


  尝到了组织力量给产业带来的甜头,沿河涉空心李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如雨后春笋萌发,全县98家空心李种植专业合作社、22家经营企业及合作社,从果苗培育到种植技术,再到市场营销,沿河空心李产业不再“野蛮生长”。


  “让果农增产增收。”肖永先说,从分散到抱团,群众看到了合作社的好。鑫兴李王合作社以产业规划、技术指导、技术标准、投入品、包装销售“五统一”标准,引领产业规范发展。


  贵州创淘电子商务公司、贵州识礼农养科技公司、贵州森予果业公司等知名企业,也先后与当地合作社建立了合作,还在空心李种植、市场拓展、品牌打造等方面深度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