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沿河县 > 正文

贵州沿河:“三从三到”谱写教育扶贫新篇

  画廊乌江,山歌沿河!沿河是祖国内陆一座迷人的山城,山清水秀、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是著名的康养胜地。


2.jpg

干净的校园


  然而,这里的学生曾风里来雨里去,在漏风漏雨的土木房里捧着书本苦读。他们曾踏着泥泞的山路,空着肚子奔走于家与校之间,为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

  教育扶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沿河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改革开放40年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抓党建、强教育、促脱贫为工作思路,将教育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不断发挥教育优势和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全力用"三从三到"谱写了教育扶贫新篇。


  从土木楼到美丽校园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在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与发展历程中,沿河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校园建设取得了令人显著的成效。

  “柱斜窗破墙摇坠,雨漏风吹透骨寒。低桌凳,矮门檐,校园瓦砾垒残垣。”这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部分学校曾经的真实写照。

  然而,生活在这贫瘠土地上的土家儿女一直没有放弃过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学校不通公路,为争取和修建学校,他拿出家里唯一的积蓄,并带领乡亲们用血肉之躯背来水泥、钢筋、沙石等材料,7年时间背了400多吨材料,而他本人就背了104吨,累计行程4万多公里,比绕赤道一周还长。他率领乡亲们修公路,建学校,使贫困山区的教学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变,上万群众受益。人们都称他为“当代愚公”“教育愚公”“活雷锋”---他就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后坪乡普通而平凡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刘恩和!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四十年来,沿河着力加强教育环境建设,纷纷抢抓各种发展机遇,带领无数像刘恩和这样的教育工作者,苦干实干,奋力改变教育软硬环境,吟颂出了一首首瑰丽奇美的诗篇,谱写出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乐章。

  “从土木结构、砖木结构教室到现在的砖混结构的多功能教室,从泥沙地到美丽的校园,变化真的太大了。”谈起沿河教育事业的发展,该县教育局局长杨树昌介绍,大部分学校建设得非常美丽,操场硬化了、安装了篮球架,甚至还修建了文化长廊等等。

  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大投入,所有中小学均开办了食堂,师生较多的学校基本建成了教师周转宿舍楼,城区校园和镇中心学校基本完成运动场改造和绿化美化。同时,围绕中华传统经典、土家文化、楹联文化、廉政文化等主题,着力打造了“一校一特”“一校多品”的特色校园。


  从求学难到吃住舒心


  走进板场镇初级中学学生食堂,学生们正在餐厅里围着干净整洁的餐桌有说有笑地吃着营养餐。这是该校1700多名山村学生享受国家营养餐政策带来的实惠。

  “学校的饭做得很好吃,早餐吃的是营养餐,中午和晚餐有各种各样的饭菜供我们选择,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吃学校的饭菜。”八年级学生黄海学说。

  “孩子进入我们学校,我们都提供住校和营养餐,吃、住、学、乐在校,现在读书条件真的好多了。”板场镇初级中学校长任平介绍,为了给学生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和规范寄宿生管理,板场镇初级中学按照营养餐供餐模式,聘请厨师从营养学的角度合理搭配,科学烹调,努力为学生提供营养的膳食。

  目前,该县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学段全覆盖的贫困学生全程资助体系,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到大学阶段的教育资助政策,保障了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全面落实了教育精准扶贫学生的惠民计划。

  众人划桨开大船。为了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统筹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该县切实整合好、利用好各种社会扶贫资源,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精准扶贫格局。各党员领导干部积极响应国家大扶贫战略号召,纷纷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温暖了贫困学生的心。同时,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慷慨解囊,伸出援手,持之以恒地帮扶和资助广大贫困学生,为贫困孩子插上摆脱贫困束缚的翅膀。

  据悉,该县近三年累计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4.76万人次,资助资金1.29亿元,2018年春季学期享受义务教育营养餐学生达7.97万人,兜底资助2.2万余人,针对4000余名建档立卡、农村低保、残疾、农村特困救助供养等高中、中职学校学生相应免除学费、书费、住宿费。


  从握粉笔到用多媒体


  近年来,沿河多措并举关注贫困学生的学习环境,切实让学生“学在学校长知识,住在学校受关爱,乐在学校感幸福”,矢志不渝下狠力挖掉贫困家庭的“穷根子”,多方式改变校园环境,逐步打造现代化办学条件,坚决阻断贫困传递,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走进沿河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宽广规整的运动场,充满特色的文化创设,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回廊相连的教学楼好似大船扬帆起航。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传来朗朗读书声。在九(2)班教室,语文教师唐敏正在运用班班通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课堂上,唐敏老师轻点屏幕,课前整合的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通过屏幕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

  “二十多年前我高兴地背着花布书包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那时教学条件非常落后,一支粉笔,一张黑板,一本教材,是我的老师们上课的‘三大件’。”唐敏老师回忆,上课老师要在黑板上反反复复写字,不够写了,用黑板擦擦掉再写,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

  唐敏老师介绍,从靠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到逐渐使用投影仪,再到现在的网络教学,教学变得越来越智能,只需轻轻一点,资料应有尽有,方便多了。

  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投入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班班通等设备采购资金2.26亿元,其中,采购班班通2974套、计算机13784台,实现完小以上学校“班班通”全覆盖。目前,该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模、班数、校舍建筑面积、体育活动场所、装备与图书等教学设备基本达到了省办学标准。

  如今,勤劳聪慧的土家人正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冲锋在脱贫攻坚一线,一批批莘莘学子走出大山、踏进大学,不断学成归来,绣织着一张张教育强县、人才兴邦的绚丽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