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万山区 > 正文

从全家1万元到一人2万元——罗大妈一家人勤会算账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陈刚  通讯员 安慧芳


  冬日的小湾村,浓雾缭绕。罗彩云大妈早早吃过早饭就已“上坡”。


  小湾村位于铜仁万山区高楼坪乡,整个高楼坪海拔虽不低,但境内山形平缓,地势相对平坦,小湾村也是一样。“比起那些更偏远的山区,我们小湾的地算是好种的,不用爬坡上坎,土褥也不薄,可有什么用哩?这地种了几辈人,没见哪家种富裕来,倒是越种越穷。”罗彩云大妈指着路边已经收割完的光秃秃稻田告诉记者,明年,村里的这一大片田土都不种了。


  不再种地,村民靠什么生活?


  “上班,挣工资,就像我这样!”罗大妈神气地说道。


  去年,小湾村以村级集体经济的模式,注册成立了农丰绿色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村头的一片土地,建起了3个2000平方米、2个1800平方米的钢架大棚,发展蔬菜产业,解决了村里50人的就业,罗彩云便是其中一个。


  “自己种地和集体发展产业哪个好,这账一算,就明白。”罗大妈说,要给记者算了一笔自家的收入账。


   2017年以前,罗大妈家的地里种稻谷、洋芋、玉米,每亩地一年种下来,有800元左右的产出,再喂上两三头猪,一年幸苦下来,全家的收入上不了1万元。“这可是年景好哟,要是遇上大旱,地里可就白忙活了!”罗大妈说。


  去年5月,罗大妈开始进入村里的大棚蔬菜基地干活,每天的工钱是70元,还有她家流转到基地的一亩多地,也有每亩800元的流转费。“这大棚里干活不受天气耽搁,也不分季节,活儿还比自己种地轻松,只要我自己不请假,一个月能上满工。”这一年多下来,罗大妈已经领到了2万多元的工资,一人干活,顶得上以前一家人种地的两倍多。


  “去年村里流转土地建大棚,那些没流转到地的,今年都羡慕我们嘞!”罗大妈乐呵呵地说道。


  通过一年多的运营,小湾村计划明年再新增几个大棚,把蔬菜产业扩大做强。“以前一听说要打破田土边界,变零为整搞产业,村民都担心地没了怎么办,现在不同了,大伙都争相支持。”村委委员吴万敏说,是产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让群众对发展有了信心,思想发生了大转变。


  “要都守着以前的老思想,怕这怕那,各家搞各家的,哪来我们现在的好日子?思想必须要会转弯,看人家九丰搞得那么好,我们怕什么!”罗大妈自信地说道。


   “人家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要我说啊,我们是观念一变,富路宽,摘了穷帽奔小康!”高楼坪乡乡长康宁说,产业革命关键是思想的革命,高楼坪是个普通的传统农业乡,要发展,就得立足实际,转变思想观念,把农业产业革命“革”到底。


   2015年,万山区引进的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九丰农业,落户高楼坪乡。借着农业产业革命的东风,高楼坪乡依托九丰农业的龙头示范效应及就近优势,在全乡大力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打造蔬菜之乡,截至目前,该乡已在梨树园、小湾、张家山、新屋、贾溪垅、徐家等村,建成12个标准化蔬菜大棚种植示范基地,共计3000余亩。主要种植黄瓜、番茄、丝瓜等优质蔬菜,年产量可达20余万斤。


  “先通过示范基地带动,让老百姓看到产业发展的潜力,感受产业带来的红利,再一步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康宁表示,产业发展不能少了群众的支持,而要想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跟上发展的脚步,光靠嘴上做思想工作还不够,得用实绩来说服。


  秋后的收入账,可不止群众在算,乡党委政府也在算。康宁告诉记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前,高楼坪人均收入7100元;而如今,产业结构一调整,人均收入增涨到了1.2万元。


  接下来,高楼坪乡还将在全乡范围内再增加标准化蔬菜大棚3000亩,让产业惠及更多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