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 > 正文

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铸魂塑形赋能——铜仁市着力推动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侧记

  “来,走,一二三四,二二三四......”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足球场上,参加民族健身操的运动员整齐划一,积极备战贵州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与体育教育学院体育教师张远方在一旁纠正运动员舞姿。为了在此届运动会上取得佳绩,张远方准备了“绝招”。她在自选动作环节,吸收思南花灯、松桃苗族花鼓舞、土家摆手舞等舞蹈元素,与健身操融合进行创编。除了民族健身操以外,该校还组织八人秋、高脚、加等项目参赛。


  融合特色文化的创新节目不仅在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可以看到,近年来,铜仁市在各学校开设龙舟、陀螺、加、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独竹漂、健身操及表演项目等体育课程,让传统民族体育运动在校园中生根发芽。同时,铜仁市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命名评选,先后获省级命名1个,市级命名6个,县级命名10个。2018年11月,在贵州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铜仁市取得1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23个三等奖的佳绩,集体获优秀组织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


  事实上,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仅仅是铜仁市推动特色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铜仁市深度挖掘整理特色文化,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特色文化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铸魂塑形赋能的重要作用。


  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大月亮小月亮,照着小村庄,哥哥呀早起来做木匠,嫂嫂起来打鞋底哟。”每天9时,沿河民族小学操场上热闹非凡,全校师生倾力表演土家族摆手舞、金钱


  “我们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让孩子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熏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11月,沿河民族小学荣获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同年入选的还有铜仁市江口县第三小学、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铜仁市石阡县花桥镇初级中学、铜仁市石阡县花桥镇小学和铜仁市思南县许家坝第二小学,入选的传承项目分别为书法、说春、木偶戏和土家花灯。


  近年来,铜仁市先后命名全市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54所,将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间绘画、民族工艺、民族体育引入校园课程教育,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全市各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


  事实上,铜仁市从小学到高校,均采取不同方式传承弘扬地方特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偶然间,从黑黢黢的老抽屉柜子里翻出一本泛黄的记事本。父亲说这是祖父以前的日记本,我便想起那个常常望向天空的祖父,按捺不住好奇心的涌动,用手指轻轻地翻开来......”这是来自铜仁学院苗族学生腾丽蒙创作的一篇文章摘录,文章讲述了祖父与一名汉族干部之间的真切友谊。该文获得铜仁市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征文一等奖。


  2021年9月,铜仁市民宗委、市教育局、团市委联合开展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征文和演讲比赛,得到各族师生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大赛共征集到征文作品85件,演讲作品15件,“石榴籽一家亲”主题团队视频作品30件。经组织铜仁市内专家组严格评分,评选出征文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10名;演讲比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3名;“石榴籽一家亲”主题团队优秀作品7件。同时,对邀请的8名高校教师义务参与征文、演讲作品、主题团队评选工作颁发聘书。


  铜仁市民宗委副主任杨成刚介绍,开展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旨在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巩固提升铜仁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入脑入心。通过此次主题实践活动,增强了新时代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奋斗信念、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自觉,构建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实践,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把每一个民族服饰的细节在服装中体现出来,并在当地加以推广。”坐落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的沿丰贝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沿丰贝)是一家专注于服装设计创新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服装企业。


  一直以来,董事长蔡志致力于把民族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进行有机结合,弘扬民族服饰文化。最初,蔡志生产的民族服饰销量并不高。究其原因在于价格高,款式与现代结合不紧密。后来,蔡志改变思路,采取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多风格生产。2017年,该公司代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参加2017年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相关系列产品获得了市场高度评价。


  记者注意到,在首届多彩贵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上,铜仁市选送83套民族服装参赛,摘取10块奖牌。第二年,在全省第二届民族服饰设计大赛上,铜仁市组织35个系列162套服装参赛(其中参赛服装24个系列111套),一个系列6套职业工作装获三等奖,一个系列5套旅游休闲装获优秀奖。


  “创造性转化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而创新性发展则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政协一级调研员饶继勇说。


  除了民族服饰文化以外,铜仁市深入挖掘民族音乐、舞蹈、戏剧等,编创了土家族民歌、高腔山歌等,展现民族文化艺术多样性;先后组织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和“歌飞”第三届少数民族歌曲创作作品征集大赛,铜仁市推荐的《一起去看鸽子花》和《美丽的山多情的水》均获优秀奖。


  2021年6月,铜仁市承办贵州省第七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铜仁赛区),土家风情山歌剧《这山就比那山高》在铜仁市万山大剧院精彩亮相,获剧目银奖和优秀组织奖。


  “我们这部剧最突出的就是把绿水青山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起来,同时把土家山歌以及特色舞蹈融合在剧中,使整部剧既有时代感,又保持了民族的传承性......”该剧导演、铜仁市文化馆国家二级演员张学金说。


  前不久,玉屏侗族自治县民宗局、县文联联合在朱家场镇桐木村开展“传承传统文化,挖掘侗乡美食”采风创作活动,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了玉屏的春景及各族群众春耕生产的场面。


  玉屏侗族自治县学会会长姚余良说:“我们开展民俗活动,传承传统文化,让现在的孩子和年轻人深入了解侗族文化,使侗族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彰显其独特魅力,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铜仁市通过不同的舞台和网络平台,充分展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着力打造铜仁市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


  抓好“双创”助力乡村振兴


  烘烤、加热、校......墨线、打音孔,雕刻、上色、上......铜仁市玉屏箫笛厂厂长吴继红专心制作箫笛时,自然“屏蔽”外界的干扰。


  “箫笛是能表现中国传统文化音韵的乐器之一,只有手工制作才能赋予其‘灵魂’。”吴继红说,尽管一个工匠一周只能生产一只上等的箫笛,但还是坚持手工制作。


  正是因为吴继红的坚持,铜仁市玉屏箫笛厂出品的箫笛,阴刻、阳刻、微雕、浮雕交相辉映,箫笛在保证音色音准的前提下,又不失玉屏的传统特色。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吴继红没有外出参加活动。由于旧城改造,他把箫笛厂搬到了郊区,专心做箫笛,采取线上线下销售。


  “这些传统文化,有喜欢的就要去做,有人去传承的话,它就可以继续地发展下去。”铜仁市锦绣馆工作人员陈雪说,锦绣还展出并售卖很多易地扶贫搬迁妇女们所做的民族手工艺品,备受游客青睐。


  提起“松桃苗绣”,人们便将其和石丽平联系在一起,她徒步1.5万千米,走遍贵州各地收集整理苗绣技艺;她培训的绣爷绣娘多达2万余名,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石老师”;她让松桃“苗绣之花”开满全国,走向世界。


  2013年以来,石丽平积极参与“一企扶一村”计划,与当地村寨结成帮扶对子,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实行“计件为主+效益+产品提成”的薪酬模式。2016年以来,石丽平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开设了100多个扶贫工坊,实行“一人一工坊”居家就业模式,超过4000户安置点群众就业。


  “非遗的活态性使其具有很强的体验性。把非遗体验与景区观光有机结合起来,让游人不仅在观光中感受自然之美,而且能在非遗体验中创作自己的作品,消费自己的作品,感受铜仁文化之美。”铜仁学院党委委员、党委组织部部长、三级教授梁正海认为,石阡说春、玉屏箫笛、松桃苗绣等非遗都是铜仁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只有自然之美丽与文化之魅力相互映衬,文化之旅与风光之游才能走向深度融合,景区才不会孤单,非遗也会迎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铜仁市大力实施“桃源铜仁·锦绣计划”,推动“指尖技艺”向“脱贫力量”有效转化,让“技能技艺”转换为“致富产业”。截至目前,全市培育特色手工产品企业153家,培训绣娘2万余名,实现产值3.2亿元,带动2000多名贫困妇女稳定增收;“松桃苗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鸽子花极图被联合国作为礼品使用;“江叶脉”成功注册“黔绣”商标;《清明上河图》十字绣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和“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


  “我们将抓住新国发2号文件贯彻落实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抓好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推动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上下功夫。”铜仁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杨强介绍,铜仁市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作用,大力实施民族特色村寨数字化保护,按照“一一策”的思路,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品牌,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特色村寨旅游产业化建设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举办或参加民族文艺会演、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服饰大赛、民族节日节庆活动等,推出民族文化精品节目,打造一些民族文化品牌。发挥铜仁市委党校、铜仁学院、铜仁职院等高校理论研究基地的作用,不断丰富和提升民族文化理论研究成果。通过文化的相互欣赏、学习、借鉴,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作者 林文君 罗元涛 陈德智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