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 > 正文

德江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工作

  

  岁月不居,光阴似箭。当2020年的钟声敲响,德江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战役已然提笔开启句号的划动。


  “感谢共产党,农村环境美如画。”“小车开到了家门口,雨天出门不再愁。”“读书补助高,看病有报销,老来吃住不用焦。”行走在德江各地的村村寨寨,耳际时时响起这样点赞脱贫攻坚、喜迎幸福生活的话语。


  然而,就在决战之前,德江还是这样的境地——“山高坡陡土地瘠,日夜耕作难生息。”“看着岩下河水流,群众却为喝水愁。”


  中国式脱贫,贵州在攻坚,德江在决战。


  亮剑!精锐出征战贫困


  脱贫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德江县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干劲与信心剑指贫困。


  “我们村有今天这么大的变化全靠了杨书记,是他带着我们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在德江县桶井乡芭蕉村畅谈脱贫攻坚战果时,村支部书记冯胜富这样介绍。


  他提及的“杨书记”原来是德江县发展改革局节能减排大队大队长——杨维,2017年9月被县委挑选到桶井乡的深度贫困村芭蕉任下派书记兼村支部书记,攻克芭蕉村这个贫困堡垒。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他带领村支两委以党建为抓手,修通了金竹山2.5千米的产业路,建好人畜饮水工程架设管道2.6千米,拆除了5家违规建筑物,扩宽改造了芭蕉至望牌的通村公路,还深入发动群众打通群众心结,流转土地800多亩发展花椒、菊花、柚子等产业。


  2018年,杨维再度被任命为芭蕉村脱贫攻坚队队长,全力加大产业发展力度决战攻坚力度。当年7月,他被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书记。如今,芭蕉村群众渐渐富了起来。特别是金丝皇菊花茶更是卖到全国20个省市,发展成果还上了央视频道,奔向小康的群众信心满满。


  前不久,杨维又被提拔为桶井乡党委副书记,在极贫之地担任起更重的脱贫攻坚责任。在德江的脱贫攻坚中,像杨维这样下派书记174个,攻坚队长340多个,还有驻村干部8000多名,集中社会力量组建尖刀班1900多个。


  干群齐心决胜脱贫


  记者从德江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获悉,为了让下派的第一书记、攻坚队长和驻村干部扎根一线真蹲实驻,全县对他们实行组织关系、工资待遇、日常管理和绩效考核四个“全划转”,实行攻坚责任层层传递、层层压实。


  何祖生是从县委办选派到长堡镇马家溪村的第一书记,提起他,村民们举起了大拇指。据介绍,他除了与县直部门联系解决资金和物资外,还与群众一起拌沙浆打连户路建断头路,吃与住都和群众在一起。


  为提高工作效益,他骑着摩托车在马家溪村的山岗上来回穿行,七次跌倒了八次再爬起。村里79岁的老人王凤英说:“王书记带着大家把我们马家溪的水电路、环境卫生样样都弄好了。”


  这样的故事,在德江举不胜举。长丰乡堕坪村的尖刀班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拆除老旧危房280多幢,84岁的老党员彭其秀依然勇当尖刀班班长。


  决战脱贫,德江县始终做到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于脱贫攻坚,各级各部门都倾力发力于脱贫攻坚,各界人士都献计出力于脱贫攻坚。


  挺进!强基兴业促发展


  “一眼看得见,见面要半天。”大山深处的德江,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是长期贫穷落后的历史性、地理性根源。


  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德江按这一思路始终把强基础作为决胜脱贫的先手棋来下,在“三高五铁一港口一机场”区域性交通枢纽框架下,着力实施外通内连的县乡村三级交通网工程,先后建成县乡村三级公路6100公里,自然村寨公路通达率为100%,连户路户户相连。


  同步建成农村群众安全饮水工程504处,解决全县30.45万人的安全饮水,让100%的农村家庭告别吃水靠挑的局面。投入7.59亿元实现村村通上动力电,用电可靠率为99.8%。加大乡村4G网络全覆盖、“广电云”户户通等工程建设实现“广电云”村村通全面覆盖。


  玉水街道四季岩村何家坡组的老党员安祥胜80岁了,道路通到家门口后,他又种起了西瓜蔬菜,每天与老伴骑着三轮车卖菜,去年着实又增收了不少。


  “水、电、路样样都搞好了方便了,不能让人闲着地荒着。”他说:“要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产业是增收的关键,是脱贫的核心。德江县在脱贫攻坚中,以“土地三权”改革为路径,以产业革命为动力,充分盘活农村土地经营权,以能人创业为抓手,以扶贫政策为支点橇动社会资本向农村产业倾斜,探索出农村产业“5311”利益连接机制,实现企业有利润、集体有积累、群众有收入、贫困有扶助的社会大扶贫格局。



  增收产业方兴未艾


  发展中,立足脱贫攻坚与绿色攻坚的县情,德江把生态肉牛和花椒确定为主要产业,组建300多个肉牛专业合作社实施种草养畜,实现肉牛存栏13.5万头,花椒种植已达16.13万亩,让两万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今年,花椒有1.3万亩进入挂果期,产值超过1亿元。


  同时,采取“2+N”模式大力发展茶叶、天麻、核桃、精品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累计常年发展面积在40万亩以上,带动近8万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天麻、茶叶、脐橙等农特产品在中国五矿集团的消费扶贫模式下,卖到了全国各地实现了“德货进京”。


  桶井乡黑木耳基地是由吴中区投入资金1600万元创建的短平快产业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带动当地170多户群众就业增收,利益分红覆盖黎明、高井、场坝等8个村800多户3200多人。


  给劲! 坚守初心强保障


  天寒地冻人心暖。楠杆乡中坝村78岁的敖泽娥住在新修的水泥砖房里,向着电暖炉没有一丝丝寒意。


  但,就在去年的严冬,她还是居住在破旧的老木房里,寒风肆意进出,老人经常要把身体卷缩起来才能更好御寒。


  敖泽娥的儿子52岁了,因精神问题还没有结婚,母子俩是村里最为典型的贫困户,住房是他们最大的问题。去年,通过危房改造项目驻村干部在公路边给他们建起了新家。


  “现在这些同志才好哇,帮我修房子、打地平,还买了衣柜、凳子、被子,养儿没有靠得住,全靠这些干部”。敖泽娥谈起村里的驻村干部,禁不住流下了两行感激的泪。


  脱贫决战中,德江县坚持把决胜贫困作为主题教育的具体实践,全县党员干部始终扎根脱贫攻坚一线,结对帮扶查实情,精准施策解民忧,身披春风秋雨,头顶夏日冬雪,用身体力行演绎了一个个贫居深山有远亲的亲情故事。


  据统计,脱贫攻坚以来,通过党员干部的入户识别,德江精准落实教育资金3.50亿元资助653191人次,落实贫困人口患病补偿资金3.36亿元7.87万人次,投入资金2.98亿元完成危房改造2.62万户,投入资金1.20亿元对4.13万户群众进行了“五改一化”,全面落实“三保障”政策。


  德江在脱贫攻坚中,还始终把易地移民搬迁作为“一把手”工程,先后累计实施扶贫搬迁32475人,其中跨县搬迁至大龙经开区22468人,让7560多户贫困群众迁出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恶劣环境”,让他们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实现从躬耕农民到企业工人的华丽转身。


  共和镇塘坝村的张玉恩一直居住在乌江边上,为了送两个孩子读书,一直没有修得起住房。今年5月份通过易地移民搬迁政策,搬迁到铜仁大龙经开区住上了四室一厅两卫一厨的新房子,实现人生中一直梦想的夙愿。



  美丽乡村如画来


  堰塘乡新春村驻村干部安惠,今年3月被摔成骨折后,没有按医生叮嘱住一天院,装上押板后一直坚持在攻坚一线,行走于山间小道,问寻于农家小屋,献计于群众发展。


  泉口镇大元村是德江最为偏远的深度贫困村,海拔在1200米以上,每年有3个月处于冰冻期,驻村干部杨银桂一住就是两个月以上,家中父亲年迈生病在床,他都没有回家很好地尽孝一次,父亲去逝了他还在大元村访贫问苦。


  桶井乡沿江村原党支部书记安永恩,早在2017年10月患上直肠癌,到重庆医院做手术后排泄改为腹部引流,为了不影响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他一直隐藏造瘘袋没有向外透露半个字。


  今年9月8日,他在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还向组织检讨说:“脱贫还没有结束,我当了逃兵,对不起组织。”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德江全县党员干部始终牢记着省委领导脱贫决战的誓言。


  看见! 幸福生活扑面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站在刚刚开启的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黔中砥柱上处处书写着生态美、百姓富的时代新画卷。


  长丰乡胜利村的陈治强与在外省大学毕业的儿子视频通话时,获悉儿子实现就业的消息,脸上由衷地显露出遏制不住的幸福笑容。


  这一喜讯,对于陈治强来说是半个世纪的期盼,回想自己小时候就是因为家里贫困而没有能坚持上学,成绩虽好却被贫困阻断。


  如今,是脱贫攻坚政策的帮扶让他从事上了产业发展,是教育政策的资助圆了儿子的大学梦,儿子的就业是一家人最大最终的心愿,儿子的就业把世代传递的贫困深深地埋藏在大山脚下。


  钱家乡平安村的张月胜发展600多亩花椒产业带动了本村30多户群众增收,实现了他回报家乡的夙望,望着丰收在即的基地心里格外舒畅喜悦。


  早在2010年,张月胜就被查出是肝癌中期患者,在为治病卖光家产的情况下,是国家医保政策向他伸出援救之手,在相关单位和干部的关心下,张月胜奇迹般康复了。


  敢创敢干的张月胜2017年毅然加入到村里产业发展中来,领头兴办产业成为全村向贫困宣战的主力军。2018年还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桶井乡同心社区的杨先益在家门口的食用菌基地上实现了稳定就业,从家到基地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除了正常上班外还能照看小孩老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承受家人别离之痛。


  前些年,家乡没有产业,两口子只有外出到广州一带务工,虽然能找到一定收入,但是孩子老人在家没人管,要是遇上有人生病,还得长途跋涉两头跑,从来没有享受到幸福的滋味。



  德江花椒产业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


  今年,基地上创新发展模式,像她这样建档立卡的农户可以领取菌棒到自己家中发展,掌握技术的她领了1000棒回家自己发展,收入还会进一步增加。


  荆角乡角口村下东门组70岁的冯修国一生勤劳,在脱贫攻坚中虽与建档立卡没有挂上半点勾,但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建设给他带来太多改变,他也时常为脱贫攻坚点赞不止。


  他坦诚地告诉记者:“现在水果再也不用背到集市上去卖了,每到成熟季节,就有商家游客开车到门前收购采摘。”另外,他现在每年的农资以及平时日常生活物品购买大多是从手机上网购,时尚的老年生活让他成为当地幸福的网购“名人”。


  寒风送岁年关到,冬去春来又一年。时下,德江村村寨寨、家家户户争着与驻村的党员干部们吃连心饭话连心事,比环境整洁赛家庭和谐,鱼水深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