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 > 正文

行摄乌江








  乌江养育了我们,我们也自称为乌江儿女,但却很多乌江儿女“不见源头只见来”。

  在首届乌江文化高峰论坛上,大家认为,“乌江文化研究的核心在思南”,这一论断的共识,主要源于一个思南人:汪育江。

  1990年5月的一天,骄阳似火,烤得大地冒烟,乌江边峭壁之上,一老人头戴棕丝斗笠,足登线耳草鞋,身背行囊,精神抖擞而又艰难地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脚下是万丈深渊,深渊下的乌江像一条长蛇蜿蜒在崇山峻岭……

  老人名叫汪育江,曾任思南县文化馆馆长、文物管理所所长。此时,已退休的他正在用自己的脚丈量乌江的长度和宽度。行程3000公里,步行1000多公里,他带回来大量第一手资料,亲手拓、抄乌江沿岸明清时期碑刻摩崖近百帧共6万余字,为建立乌江博物馆奠定了基础;留下的书籍《乌江流域考察记》荣获原铜仁地区社科一等奖。随着岁月流逝,乌江变迁,这些资料更显珍贵。

  汪育江先生算得上思南的一个传奇——

  在近七十高龄又作为重庆市“中国乌江探险考察漂流队”顾问,冒着生命危险参与了乌江全程漂流,再次感受和考察了乌江。其实,汪老先生的两次乌江之行,已让他把灵魂托付给了乌江。

  乌江源头有南源和北源两处,北源在赫章县辅处乡兴旺村,南源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盐仓镇营洞村石缸洞,据考证此为主源:一股清泉从石缸洞流出,在下方1000米处接纳左边花渔洞右边黑鱼洞之泉水(两洞名均因洞内生活着的鱼颜色而得),形成乌江源头。北源名六冲河,南源名三岔河,两河左冲右突,会师于黔西,名鸭池河。

  在主流南源石缸洞处,曾从乌江汇入长江处的朔江而上考察乌江的探索者立碑为证,最早一块碑上书“千里乌江行”,落款为“四川.涪陵”,时为1990年8月;一碑文“保护乌江世代不息”,落款为“涪陵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浙江飞渡泉凌啤酒公司”,时为2000年7月;另有一方“乌江源碑”,立于2010年12月30日,立碑者为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威宁县委宣传部,上书:

  磅礴乌蒙,壮哉乌江。一泻千里,自此滥觞。出威宁,贯黔中,抵涪陵,纳溪聚流,汇入长江。凡八万七千九百平方公里流域,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流长。天堑激湍,蕴不竭之水能;雄关坝立,兴水电而民昌。“流域、梯级、滚动、综合”,高峡出平湖,能源兴万邦。今世伯禹,富民兴黔;千秋功业,日月恒光。岁次庚寅仲冬,立碑永志。

  乌江总长1037公里,贵州省境内流长802.1公里,重庆市境内河段162.8公里,两地共享河段72.1公里;流域总面积8.8万平方公里,其中贵州6.7万平方公里,占乌江流域面积76%,占贵州国土面积40%。2016年,在第二届乌江文化高峰论坛上,重庆涪陵市长江师范学院学者介绍了他们对乌江文化的研究情况,其中国家层面研究课题11个,重庆9个,而贵州仅2个。带着这与贵州母亲河地位极不相称的问题,我又重点地二次自驾行摄乌江。如果说,汪育江老先生是贵州乌江中下游地区身体力行行走研究的第一人,那么我愿意成为接力棒第二人。而我行摄乌江的时间正值乌江地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节点:乌江作为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规划修建了十级梯级电站,为充分利用水能高差和建船闸保障通航,下一级电站的库区水位尾水刚好淹到上一级坝基。由此,现在的乌江,除上游部分地段外,均已高峡出平湖,再也不见当年的激流险滩,浪涛怒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年乌江是我们联系外界与接纳文明的惟一之途,山里人惟有用生命为代价走出大山冲出峡谷;而当下,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则是湖光山色,一派平和。乌江儿女骨子里与命运抗争的剽悍气质正在逐步消褪,待之而起的是平和、包容与豁达,回响在历史时空的乌江船工号子已成绝唱……

  泾渭分明:涪陵乌江与长江交汇处

  “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两水在西安市高陵区相汇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唐代诗人杜甫《秋雨叹》之“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就是这则成语

  的雏形。

  伫立乌江与长江交汇处,我也看到了“泾渭分明”这一奇观:左为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乌江,右则为长江。至此,千里乌江经过长途跋涉,穿山越岭,纵横激荡,终于在这里相汇并入长江,成就了涪陵这座千里乌江第一城。

  涪陵之名由来是因乌江古称涪水,而古代巴国王陵大都建于此,遂得“涪陵”之名,这也说明了涪陵与乌江的关联。涪陵在春秋战国时是巴国国都。秦昭襄王统一巴蜀后始置枳县,以后很长时间涪陵一直都是州、郡、专区、地区、地级市所在地。1998年划归重庆,成为涪陵区。

  我在思南中学给学生讲座时以此图片开头:

  你们这些未来的天之骄子,生长在这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乌江中下游地区,犹如这碧绿的乌江水清澈;但你们必将像乌江一样不甘寂寞,一定会左冲右突奔流不息,冲出峡谷,冲出大山,走进这混沌而充满诱惑与激情的世界;我相信你们会逐步认识这个世界,进而融入这个世界,在经历长途翻滚大浪淘沙后,最终将汇入那蔚蓝的大海。

  我站立于乌江与长江交汇之处,俯瞰“泾渭分明”,对乌江中下游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展开了联想。

  成也航运,衰也航运。乌江边上这些乌江驮来的城市,这些年由于陆路交通的迅猛发展,加之乌江梯级电站修建导致断航,以贵州思南、沿河,重庆彭水、武隆为代表的乌江中下游地区发展滞后了。有失有得,在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

  乌江南源:贵州咸宁石缸洞

  山银山”的今天,经济发展滞后带来的好的方面就是保住了青山绿水。据说,国家层面已把乌江流域经济发展纳入了长江经济带,贵州省政府正在实施将乌江作为整体规划全域旅游,随着梯级电站的全面建成,要求乌江通航能力达到1000吨级,重启黄金水道。

  乌江流域未来的发展可期。面对乌江与长江的“泾渭分明”,我不由高声吟诵道: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

  化屋基是一片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的湖畔地带,居住着数千苗族同胞。相传在300多年前,他们来自江西的先民在此定居,如今已发展成为300余户的大村寨。由于偏远闭塞,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苗族民俗风情。1991年,省文化厅将这里命名为“化屋苗族歌舞艺术之乡”,是黔西县最具民族特色的地方之一。

  化屋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861年,太平天国起义军翼王石达开部曾

  化屋基:乌江中上游节点

  驻军于此一周时间,组织苗族人民反抗清朝统治,并赠送铁炮三门。据当地苗族同胞介绍,石达开所住寨子至今夏秋都无蚊子,传说是因他封咒过。清道光年间,常有文人骚客游览,在化屋基二岩水井岩壁处留下多首题诗,墨迹至今依稀可辨。

  乌江北源:赫章县辅处乡兴旺村

  这里的苗族少女多在耳畔发髻上斜插一把木梳,妇女衣裙上绣有鲜艳花草和鱼鸟等图案,因此又 称他们为“歪梳苗”和“花苗”。

  “歪梳苗”的头饰是用1斤羊毛抡成细线并染黑,与头发一起挽成直径约l尺的盘型髻于头顶,略向后垂,左插一木梳。苗民衣着艳丽,衣为无领襟,刺绣花边约2寸,托肩及袖臂皆绣有宽花边,袖肘部则为蜡染。用长幅布扎腰,围腰绣花。下穿蓝布裤外套裙,裙腰为宽白褶,蜡染花。

  苗寨芦笙舞蹈最有代表性。近几年,化屋苗族将舞蹈和武术融为一体,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芦笙拳舞”和“打鼓拳舞”,将健身与娱乐巧妙地结合起来,丰富了文化生活。

  乌江源百里画廊

  乌江源百里画廊位于清镇、黔西和织金三县交界河谷地带的化屋基,是乌江重要结点。乌江南北两源在这里合流为鸭池河。之上的南源三岔河和北源六冲河为乌江上游。

  乌江干流第二级电站东风水电站在化屋基形成了湖泊。湖水澄清静谧,微漾涟漪,风吹一池碧水,波光粼粼。崖壁倒影,沉黛掩碧,两岸峰壁险峻,气势恢宏壮观,特别是湖岸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由绿色植物自然形成了巨大的崖壁画,如鬼斧神工雕琢,好似雄鹰展翅立于千仞绝壁之上。它兼有三峡之雄奇,漓江之秀美,因此享有“山似三峡而水胜三峡,水似漓江而山胜漓江”美誉,是千里乌江水系上最美的崖壁画廊之一,遂称为“乌江源百里画廊”。

  沿画廊最美一段的东风湖逆流而上,位于东风湖畔笋子岩下,有一个被誉为“贵州省苗族歌舞之乡”的苗寨。这里山水独特秀美,在拨地而起、直播云天的天竹峰下,村寨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夏日里的化屋基,蓝天白云、绿树草甸、碧湖山崖融合,构成了一幅壮丽画卷。

  徜徉东风湖,蓝天白云融入湖中,湖风吹拂,凉意爽身,看绿波荡漾,浪花飞溅,更有两岸千姿百态的崖壁画,目不暇接,遐想联翩。突然,前方一高大雄伟的斜拉大桥赫然跃入眼目,两个巨大桥墩分别立于崖壁两端,整个桥身都融溶于蓝天白云之中,更显恢宏美丽,这就是著名的鸭池河大桥。“鸭池河”是乌江南北两源合流后的名字,从这里到思南县城为乌江中游。据考证,“鸭池河”是彝语“欧茨液”谐音,“欧茨”是当地彝族家支名,“液”在彝语里意为水,河以人名,后讹为今名。河上建有东风电站大坝,大坝将河水一分两段,高峡出平湖,也就是我们现今游玩的东风湖。碧波绿漪之上,蓝天白云、大桥之下,峡谷峭壁之中,崖壁画之间,夕阳下,湖光山色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