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 > 正文

铜仁:保护绿水青山 打造“金山银山”


  旺家花园社区负责人向采访团成员介绍异地移民搬迁到主城区安置就业等情况。

 

  12月11日至13日,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的“全国报业推动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暨百名社长总编走进贵州铜仁联合采访活动”在铜仁市举行。记者有幸作为采访团成员,亲历了采访全过程。


  11日上午,在全国报业推动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暨百名社长总编走进贵州铜仁联合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报业协会理事长张建星、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讲话,贵州省报业协会会长刘庆鹰致辞。


  张建星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脱贫攻坚摆到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资源,新闻媒体是其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要深入践行“四力”要求,带着深厚感情、理想信念,把握正确导向、做好深度报道、创新传播手段,多角度、多形式、全媒体发力,深入宣传中央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深入报道国家扶贫攻坚的各项举措,全面反映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探索、新进展、新成效,真正把全国各地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改革发展稳定等工作报道好、宣传好。


  刘庆鹰在致辞中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铜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把脱贫攻坚的任务紧紧抓在手上,把脱贫攻坚的措施具体落实在行动上,全力在保护绿水青山中打造“金山银山”,减贫、脱贫成果凸显,创造了脱贫攻坚中的“铜仁速度”“铜仁经验”,涌现了许许多多响当当的先进典型。


  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如数家珍地说,近年来,铜仁市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全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内陆开放要地、文化旅游胜地、安居乐业福地、风清气正净地的“一区五地”奋斗目标。在脱贫攻坚方面,我们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要求,按照“五步工作法”,坚持“七个极”工作要求和“三真三因三定”工作原则,用好用活“76554”工作方法,全力打好“四场硬仗”,深入开展“五个专项治理”,全面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脱贫攻坚实现连战连捷。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筑牢绿色屏障、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全力推动经济绿色化、高质量发展。


  为易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建“微工厂”


  12月11日下午,采访团深入万山区围绕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采访。


  铜仁地处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武陵山区腹地,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在全国脱贫攻坚决胜期,铜仁市委、市政府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决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连战连捷。目前,铜仁市已有6个县(区)实现脱贫摘帽,29.33万人搬出大山,12.55万人搬到主城区,群众“一步搬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记者一行来到万山区旺家花园移民搬迁社区,该安置点主要承接来自思南、印江、石阡三个跨区县的搬迁群众,现已搬迁群众有4232户18379人。该小区内设施完善,集就业、就学、医保、社保等公共服务于一体。


  “楼上是群众的家,楼下就是就业的岗位。”旺家花园社区党支部书记罗焕楠说,为了让群众搬得来,还留得住,旺家花园实施了一系列就业扶持举措。


  “我们通过‘政企联动’,把‘扶贫微工厂’建在安置区,通过出台办公用地补偿、解决就业补贴、岗前培训补贴等优惠政策,重点引进服装、鞋业、刺绣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已有贵州苗绣、华羽服饰、阿里大数据标注公司、景航服装公司、景宏服装公司、启洪培训学校等7家企业入驻微工厂产业园,解决了600余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2600元以上。”罗焕楠说。


  30岁的贾翠秀正是“巾帼锦绣坊”重点培训的“绣娘”。培训期间,像她这样的绣坊女工不仅可以拿到1200元的工资,每绣好一朵花还可以卖出50元。“初次参加培训时,苏州的刺绣老师夸奖她‘针脚好,手法好’。”罗焕楠说,如果她学得好,可以当培训女工的老师,一天能挣300元。贾翠秀自己也看好这份“锦绣前程”。她说:“我们和‘松桃苗绣’签订了合约,只要绣得好,靠公司的品牌是不愁销路的。”


  “考虑到绝大多数搬迁群众需接送学生、照顾老人的实际情况,我们实行人性化管理,每天下午在放学时段专门‘调休’1个小时,让上班工人接孩子和回家照看老人。我们还开设了‘业余课堂’,专门拿出一间房屋作为孩子们的学习活动场所。”铜仁市景航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何金娣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万山区的5个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已搬迁入住6476户2.7万人。其中,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就业培训5638人;通过在移民小区内及周边机关事业单位开发扶贫专岗、建设扶贫车间、组织区内企业“送岗入户”等方式,实现就业6965人,确保了有劳动力的搬迁户户均1人以上就业,全面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到朱砂古镇看看“那个年代的那条街”


  因历史上盛产朱砂,万山区曾被誉为“朱砂王国”,是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工业特区,是中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开采,万山的朱砂矿资源逐渐消耗。2002年,矿区被迫实行政策性关闭。


  2009年,万山区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予以重点扶持,不甘落后的万山人以万山汞矿遗迹为核心区,打造出一座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


  朱砂古镇以独有的丹砂文化和红色文化为发展底蕴,秉承按照“修旧如旧,留住乡愁”的原则,对古镇汞矿遗址和文物进行修葺性开发利用,成为中国第一个矿山休闲怀旧小镇。如今,朱砂古镇内的特色景点,如时空隧道、玻璃天桥、“那个年代”一条街等更是成为游客们竞相“打卡”的热门景点。


  朱砂大观园、“那个年代”、放下山庄等景点现已投入运营。“那个年代”,是万山原汞矿职工家属住宅区,完好保存了上世纪矿工住宅及苏式建筑。景点内保温杯、水壶、马灯、缝纫机、自行车等老物件,“勾起了儿时的回忆!”


  为了更好地完成转型,实现旅游兴业,拉动乡村旅游,助推全域旅游,朱砂古镇采取“旅游+”商业模式,带动了周边贫困农户一起致富。古镇以发展朱砂工艺品、餐饮、酒店等景区服务为主要项目的同时,设立了一批公益性服务岗位,招聘上千名贫困人员在古镇就业,缓解原汞矿工人因技能单一造成的就业压力。除此之外,古镇的店铺和朱砂展示厅免费提供给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营,鼓励全区贫困人口创业创收。


  与此同时,朱砂古镇推动当地特色产品开发、加工、销售,还辐射带动周边地区(黄家寨、相思湖、湿地公园等)开辟乡村精品旅游线路,激活旅游链条,结合夜郎峡谷等旅游线路,推出“万山一日游”等旅游项目。此外,朱砂古镇创建了“旅游+电商”的模式,鼓励景区农户开办“农家乐”“家庭宾馆”和“特色工艺品专柜”,实现线上线下电商模式互动,将旅游扶贫与商品开发、电商扶贫紧密结合。


  乡村旅游朝气蓬勃 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12月12日,记者一行深入铜仁市碧江区、江口县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旅游扶贫进行采访。大家边走边看,相互交流探讨,纷纷表示铜仁的乡村旅游朝气蓬勃,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值得推广学习。


  在碧江区,记者一行走访了农夫山泉、同德药业、桃李春风等企业,随后前往铜仁苏州产业园了解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情况。


  首站来到了农夫山泉(贵州)武陵山饮料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10月,公司主营饮料瓶(桶)装饮用水(其他饮用水)的生产、销售;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的生产、销售等。公司现有1条世界领先水平、自动化程度极高的72000瓶/小时天然水生产线,2条36000瓶/小时天然水生产线,1条大桶水饮用天然水生产线。公司自运营以来,共解决就业400人左右,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其中90%为本地人,较好地带动当地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同德药业,记者听取了企业介绍、采访了就业人员,进一步了解该市脱贫攻坚工作及帮扶成效。同德药业落地铜仁,得益于苏黔两地及苏铜两地东西部扶贫协作。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在双方及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从顶端设计,到部门推动,不断完善扶贫协作工作机制。两地在围绕中医药协作方面,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同德药业生产基地成为苏黔两省中医药战略的首批合作项目。该公司目前有中药饮片60多个品种,主要以加工、炮制道地中药饮片为主,如黄精、太子参、何首乌、杜仲等贵州道地药材。从2015年至今,共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80多名进厂务工。他们均来自周边村寨,平均月工资4000元。


  “毕业后就加入同德药业,主要从事质量检测工作,一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挣的钱还能补贴家用,挺好的。”陈芳告诉记者,她刚从贵州中医药大学毕业不久,毕业后看见同德药业有招聘信息,就参加考试。她表示对目前的工作感到满意。


  在江口县,记者走访了凯德街道办事处黑岩村、贵茶集团、德旺乡净河村、太平镇云舍村,详细了解了当地精准扶贫工作、企业发展促脱贫、乡村旅游扶贫等情况。


  黑岩村是全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发源地,也是全省“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近年来,该村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抓手,率先探索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模式并在全国推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宝贵的“黑岩经验”。


  黑岩村是东西部协作共建示范区,是苏州市“海棠花红”党建品牌与铜仁市“民心党建”的有机结合,该村在全省率先试点建立防贫监测预警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为摘帽县脱贫出列后的巩固提升提供了“黑岩样本”。


  德旺乡净河村着力推进“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产业,进一步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小乡村发生了大变化。


  净河村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净河村生态农业发展扶贫专业合作社,将全村所有贫困户都纳为社员,把成片的1680亩土地量化为股权流转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


  该村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红心猕猴桃、黄金梨等精品水果1000余亩、中药材143亩,还通过引进贵州东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冷水鱼养殖100亩,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入股,与222户贫困户建立利益链接机制,按“6211”模式分红,并有序推进“千亩茶园”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山上有茶、山下有果、水中有鱼”的特色产业园区。


  当天最后一站来到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太平镇云舍村,该村位于巍巍梵净山下,幽幽太平河畔,宛若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村落。


  云舍村依托土家民族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大力挖掘村内神龙潭、仙人洞、嘎麻洞等自然景观和土家筒子屋、古法造纸坊、云舍土家民俗风情表演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据云舍村党支部书记杨政军介绍,该村现有68户农户从事餐饮及住宿服务,800多名群众参与了乡村旅游产业。2018年,该村接待游客28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1200余万元。


  为铜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点赞


  12月13日,采访团一行走进江口县太平镇快场村,纷纷为该村的“垃圾兑换超市”点赞。


  据介绍,该村根据“收垃圾、兑积分、换商品”基本思路,制定出台“垃圾兑换积分,积分换取商品”实施细则,成立“垃圾兑换超市”,引导群众自觉保护环境,呵护生态。


  “一个小村庄,以实行垃圾兑换积分方式,培养村民保护环境意识的方式很新颖,不仅能够有效引导群众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更能自觉守护好绿水青山。”采访团成员纷纷表示点赞。


  梵净山,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闻名中外,是地球同纬度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绿洲。2018年7月2日,梵净山作为贵州第一个独立申报项目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全国第53项世界遗产、第13项世界自然遗产。


  今年11月8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把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215021”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梵净山星”。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铜仁牢牢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全力推动经济绿色化、高质量发展。


  该市着力念好“山字经”,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蔬果、食用菌、油茶六大主导产业,全面打响“梵净山珍 健康养生”“梵净抹茶 香溢天下”“梵山净水 泡茶好水”等品牌。


  着力做好“水文章”,围绕“做好水资源、做强水产业、做响水品牌、做活水文化、做大水平台”的发展思路,突出招大引强,推动全市水产业“泉涌”发展。


  着力打好“生态牌”,扎实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农特产品加工业和大健康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目前,贵州梵净山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建成中药材3.3万亩,示范区全年引进茶叶企业51家,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68个,建成国家级农头企业3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24家,市级龙头企业460家。


  铜仁着力厚植绿色屏障,深入实施绿道、绿城、绿水、绿村、绿园、绿景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大战役”。截至目前,该市已植绿233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8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5.19%,排名全省第二。


  该市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子,不摊“大饼”,多蒸“小笼”,为生态“留白”、给自然“种绿”,突出“小桥流水”,彰显“小家碧玉”,讲好“小城故事”,让城市更美好,让乡村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