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 > 正文

德江县民族中医院转型跨越发展纪实

春暖杏林今更妍 逐梦扬帆再启航

  • 作者:张著昶 覃海波
  • 编辑:刘诗雅
  • 来源:铜仁日报
  • 发布时间:2019-12-02 15:07:11








  从一家小诊所,稳健发展成全省首家县级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创造这样的奇迹,他们靠的是什么?


  黔东德江,巍巍大犀山麓,潺潺玉溪河畔,德江县民族中医院坐落在这里。建院64年来,她始终秉承“大医精诚、共创辉煌”的院训,坚持“传承特色、弘扬国粹”的办院宗旨,发扬“创新、实干、奉献、团队、进取、亮剑”的医院精神,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人才培养要动力,向优质服务要市场,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跨越发展路。


  风雨兼程由“小”到“大”稳健发展


  从筹建时的玉溪中医联合诊所到城关镇民办医院、城关镇人民公社卫生院、城关镇工农兵医院、城关镇卫生院、姜司镇卫生院,再到现在的德江县民族中医院,她在历史的长河中砥砺前行,支撑她不断华丽转身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经过岁月洗礼而不断升华的为民服务的情怀。


  回忆德江民族中医院的艰难发展历程,连续在德江县民族中医院工作12年的田永松院长,想说的话实在太多太多。


  1955年5月3日,由黎贞安、刘华勋、梅惠轩、陈德华、刘季娥(女)五位热衷于中医的仁人志士组织创建了玉溪中医联合诊所,以刘华勋长寿堂诊所作为联合诊所的诊疗活动场所。当时联合诊所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城关镇辖区内的基层医疗和卫生防疫工作,由于当时联合诊所诊疗费用低、服务态度好,兼具有门诊及出诊上门服务等特点,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一致好评。


  1958年,玉溪中医联合诊所改名为城关镇民办医院;1959年,联合诊所与城关区卫生院合并,更名为城关镇人民公社卫生院;1966年7月,联合诊所从城关区卫生院独立出来更名为城关镇工农兵医院;1973年,更名为城关镇卫生院,1984年更名为姜司镇卫生院。在此期间,历经30年,不管是联合诊所还是卫生院,都遵照“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把关心人民疾苦,防治人民疾病,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为己任,为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做了大量工作和积极努力。


  为提高中医地位和促进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黎盛服等老中医多次上书县卫生局和县政府领导,得到了县主管局领导的高度重视,1980年,县卫生局向县政府(县革委)请示在原城关卫生院基础上建立县级中医院。1984年5月18日,县卫生局再次向县政府提交《关于建立德江县民族中医院的报告》,报告主要内容为准备建立德江县民族中医院,使之成为全县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的中心。是年12月12日,县政府批准同意成立德江县民族中医院,并于1985年7月1日正式挂牌。


  64年的拼搏奋斗,64年的风风雨雨,到2019年,德江县民族中医院职工达725人,开放床位500张,实际开放床位800张,拥有高级职称48人,硕士研究生20人,科室齐全、专科突出、设备先进的全省首家县级三级乙等中医医院。


  64年的辛勤耕耘,医院的业务量大幅提升。今年1月至10月,门急诊人次20.2683万人次,出院人次2.5627万人次,手术人次0.3892万人次。医院立足于科技兴院,开展了脊柱关节手术和颅内肿瘤摘除、高血压脑出血定向软通道血肿吸引清除术、肺叶切除、肝叶切除、先天性胆道扩张、瘢痕松解、皮瓣移植、断肢再植、食道癌、直肠癌、乳腺癌等手术。微创技术已经广泛用于该院普外、神外、泌外、妇科等学科,成为同类县级中医院中的佼佼者。


  深化改革 小巷医院声名鹊起


  从1984年12月挂牌,至2019年12月正好35年。就是这几十年中,德江县民族中医院一步一个脚印艰难走了过来,日渐成为享誉黔东北区域、乃至闻名全省的一家中医院,委实不易。个中滋味,对每一位员工来说,无以言表。


  “严格来说,德江县民族中医院是最近十三年才发展壮大起来的,只要对德江医疗稍微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说起医院近年来的发展,该院即将退休的老职工吴平辉如数家珍。


  回忆13年前德江县民族中医院生存概况时,吴平辉用了短短一句话来概括,“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


  事实的确如此。当时,县城内不但有闻名黔东北区域的德江县人民医院,还有青龙镇卫生院,以及大大小小上百家诊所、大药房等,市场竞争特别激烈。2006年底,德江县民族中医院年业务收入仅400余万元,职工60来人,发展举步维艰。


  公立医院靠什么赢得百姓口碑?


  公立医院如何担当社会责任?


  2006年,医院领导班子上任后,当即对医院进行大刀阔斧般的体制改革,彻底打破了医院成立以来的“大锅饭”薪酬分配制度,全面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


  2008年11月,在全体医护人员强烈要求下,德江县民族中医院果断租借了原青龙镇政府办公楼的二三四五六层作为内科病区和行政办公用房,并在人员严重紧缺的情况细化了分科,更好服务患者需求。


  没有想到一年时间不到,到医院就诊群众急速猛增,租借的楼房再也不能满足患者的住院需求,医院领导紧接着在距离该楼100处租借两栋成规模的民用房作为业务用房,随着医院各项硬件设施和人才队伍的跟进,以及医疗业务能力和医院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周边沿河、思南、务川、以及重庆、湖南等地的群众,都千里迢迢慕名前来该院看病就诊。


  随着就医百姓的逐渐增多,全体医护人员看到了改革的希望,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快速发展的同时,医院决策层清晰看到发展中的一些诸如医院环境局限,学科不完善,人才队伍严重缺失等问题,成为束缚医院发展的瓶颈和枷锁,无法满足全县乃至周边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所需,亟待攻克。


  于是,院班子成员主动出击,到贵阳、遵义等地寻觅人才,千方百计引进和招聘学科业务骨干和专科人才。


  “说是去外面引进和招聘人才,实际上就是去坐冷板凳,当其他医院招聘台前排成了长龙,我院招聘台前却是无人问津,即使偶尔有人来报名,也是在其他医院没有应聘上的……”说到当时招聘人才的场景,田永松还面带愧色。毕竟,那个时候,医院办公环境差,加之外面许多人对德江县民族中医院都不太了解,引不来人也在情理之中,但大家并不气馁。


  “每个病房空隙都加满了床,甚至走道都是病床,但仍没法满足群众需求。这种场面,既让人喜又让人忧。”该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惠鹏回忆说,前些年,医院的每个领导,都特别担心某天突发院内交叉感染事件。


  存在的问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解决!


  德江县民族中医院决定,抢抓德江建设黔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机遇,实施医院整体搬迁,同时,启动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工作,推进医院转型跨越发展。


  乘势起跳 迈入跨越发展快车道


  2012年9月,在德江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投入1.56亿元资金的德江县民族中医院整体搬迁一期工程启动!


  同年10月9日,由德江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的德江县民族中医院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启动会召开!


  一边是实施医院整体搬迁工程,一边是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工作,“两大工程”注定载入德江医疗发展史册。


  在医院整体搬迁规划和建设上,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抢抓建设黔东北区域性中心机遇,严格按照国家三级中医医院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对医院发展定位上,明确提出了将医院打造成为黔东北区域性中医诊疗中心。


  “2011年,德江县民族中医院成功升级为二级乙等中医医院,从某种意义上讲,那时的德江县民族中医院才算顺利甩掉了社区医院的帽子,走上了创建等级医院之路。”田永松语气坚定自信地说道。


  2013年8月1日,德江县民族中医院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创建顺利通过省级专家评审!


  2014年9月20日,实现了医院全面整体搬迁至城南新区!


  2016年4月17日,德江县民族中医院启动创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


  在历经两年的艰苦创建后,2018年4月18日,该院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创建顺利通过评审,成为贵州省首家县级三级乙等中医医院,打开了贵州省县级中医医院创建三级中医医院的大门!


  业内人士看来,在13年的发展历程中,德江县民族中医院医院可以说是一年一个台阶,科室从过去仅有的三个综合科室发展成为20多个临床病区;业务开展上,实现了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业务用房上,从2006年总建筑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的业务用房,到2019年业务用房达11万平方米;等级医院创建上,从2006年没有等级的“社区医院”发展成为全省首家县级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可以说是在贵州省创造了奇迹!


  抓住机遇,乘势起跳!德江县民族中医院实施整体搬迁后,全体人员并没有满足,领导班子对医院发展进行了再次升级定位,致力于把医院打造成为以疗养区、医护区、医养结合区和老年养护院、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三区三院”为基础的医养协同、养护一体的立体化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医疗、护理、康复、养生、保健、营养、心理等一体化服务,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养老需求。引进了飞利浦1.5T核磁共振、美国GE64排螺旋CT、美国GEDR、PRO2008超声聚焦子宫肌瘤治疗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为承担区域中医药诊疗能力提供了保障。


  “没有超前规划的发展愿景,没有一支甘愿奉献、勇于拼搏、忠于执行的医疗团队,没有患者朋友们对我们的信任,特别是没有德江县委、县政府的坚强后盾,德江县民族中医院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和发展规模。”该院党委书记熊鹤说。


  目前,该院总投入1.55亿元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的二期医养一体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室内外装饰阶段,预计于2020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感恩奋进践行社会责任


  “作为一家县级公立医院,我们除了要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治愈疾病的能力之外,还应把践行社会责任作为医院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职能,特别是在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理应比别的部门作出更大的努力和投入更多的精力。”熊鹤表示。


  在脱贫攻坚路上,该院除不折不扣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安排的日常脱贫攻坚任务外,积极组织业务骨干到帮扶村开展义诊、到医共体单位举行专题讲座,与长堡等9个乡镇卫生院和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组建68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将医共体与分级诊疗、合作医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融合,从而真正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诊模式,让老百姓在基层也能享受签约医生的优质服务。


  2018年以来,对10个乡镇(街道)3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了家庭医生签约和后续跟踪服务;先后组织业务骨干到帮扶村开展义诊38次,接诊患者4728人次,为其免费提供价值14万元的常用药品;组织业务骨干到医共体单位开展专题讲座49次,受益医务人员1300余人次,真正实现了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方便老百姓就近就医需求。


  为精准扶贫户寻求致富路子。2017年,田永松曾3次邀请贵州省康奇药植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天麻专家前往长兴村进行实地考察,结合专家考察情况,最终与村支两委达成一致意见,在该村发展天麻种植1500平方米,村支两委同志负责组织精准扶贫户开展天麻种植工作,中医院负责提供天麻种子,出资修建蓄水池,聘请专家负责天麻种植技术指导,以及天麻出产后的销路对接。为带动精准扶贫户参与天麻种植产业的积极性,除村里支付劳务工资外,中医院还另给予每人每天40元的补助。


  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2016年4月和2018年9月,该院两次携手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为唇腭裂患者进行免费修补手术公益活动,共为来自省内外的220余名唇腭裂患者免费进行修补手术,让其重展笑颜;2015年以来,该院与珠海市蓝海之略医疗有限公司合作,通过配置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形成医院科室标准化建设服务平台、医疗职业技术培训和人才输出平台、医疗信息化技术平台、个人寻医问药+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以及第三方医疗慈善救助平台,多个平台组成了完整的医疗生态服务产业链,缓解基层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截至目前,该院已先后为全县2000余名白内障患者免费提供手术服务;2018年以来,该院为稳坪镇长兴、三层、国家、花园、深溪等村考取大学的25名莘莘学子提供金秋助学金7.5万元,让贫困学子们圆了大学梦。


  据介绍,在未来几年,德江县民族中医院将严格按照《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法》《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南》等相关要求,在结合县级公立医院综合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中医药和土家医药在健康扶贫工作的独特优势,扎实推进“5+2”重点专科和“五个中心”建设,紧紧围绕“三区三院”医院发展规划目标,力争把医院打造成为在全省范围内同级医院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副其实的三级乙等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