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 > 正文

铜仁“五跨五确保”“搬”出群众幸福日子

  11月13日,碧江区正光安置点服务大厅,来自沿河的搬迁群众,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填写搬迁入住确认书、领取入户钥匙,完善相关入住手续……


  5月29日,来自思南县27个乡镇(街道)的573户2524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入住万山区旺家花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启了崭新的城市生活。


  6月30日,碧江区正光、新老矮屯、白岩溪、打角冲等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迎来松桃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地的1.1万余名跨区县搬迁群众入住。


  "十三五"时期,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为29.33万人,占全省188万人搬迁安置规模的六分之一,居全省第三位,其中跨区县搬迁12.55万人,占全省跨区县搬迁规模的53.83%,居全省第一位。


  近年来,铜仁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号工程"来抓,按照"六个坚持"的要求,强化"五个体系"建设,探索"五跨五确保"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机制,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脱贫"。


  跨区县布局


  确保一搬"五赢"


  铜仁市出台《铜仁市跨区县行政区域易地扶贫搬迁指导意见》,制定《铜仁市跨区县行政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跨越中心村、乡镇集镇、县城搬迁安置模式,规划实施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将铜仁西部沿河、德江、印江、思南、石阡5个县和东部松桃的12。55万名贫困群众,搬迁到铜仁市中心城区的碧江区、万山区和大龙开发区、铜仁高新区安置。


  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布局,进一步提升了搬迁安置质量,确保搬迁群众能够享有安置地就业、就学、就医、交通等社会公共服务优质资源,彻底改善搬迁群众生计保障和后续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搬迁群众长远福祉。有效减轻落后西部区县社会资源承载压力,合理开发利用迁出地土地资源和进行生态修复,同时增加碧江区、万山区城市人口,带来"人口红利",为大龙开发区、铜仁高新区增加劳动力约1.4万人,解决安置地企业大量劳动力需求,推动两个省级开发区经济发展。此外,有效促进东西部区县文化融合、取长补短,推进全市各民族紧密团结、共同进步,助推铜仁市"一区五地"建设。


  跨区县协作


  确保搬迁后续服务工作无缝衔接


  为帮助跨区县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实现无缝衔接,铜仁市积极促进迁出与迁入两地紧密合作,形成长效协作机制,确保各项搬迁后续服务有序开展。


  建立跨区县联席领导小组制度。成立迁出、迁入地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联席领导小组,由迁出、迁入地各明确1名副县级领导任组长,两地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协同推进跨区县搬迁各项工作,形成迁出地、迁入地政府共商、共建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体制机制。


  建立搬迁群众个人基本信息衔接制度。在跨区县搬迁群众抽签分房后、搬迁入住前,由安置地政府统筹迁入地县级民政、卫计、教育、人社、公安等部门与迁出地对应部门衔接移民家庭相关基本个人信息,完善搬迁群众"一户一档"资料,为搬迁入住衔接就学、就医、就业、低保、养老保险等方面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建立派驻干部制度。为帮助搬迁群众克服入住初期东西部口音、生活习惯差异等困难,协助衔接就学、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方面工作,迁出地原则按20名干部/1万名搬迁群众比例标准派驻干部到安置地蹲点工作,配合迁入地加强搬迁群众过渡期管理。目前,全市迁出地派驻到安置地干部150余名。


  建立看房制度。根据安置地提供安置情况,迁出地多批次组织搬迁群众到安置地查看安置点具体位置、小区规划、户型设施、样板房装修等住房情况,以及就业、就学、就医、出行等区位优势,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搬迁群众积极性。


  建立支教制度。大量搬迁群众陆续搬迁入住,教育需求急速增加,教师正式调动工作跟不上搬迁节凑,为解决安置地教师短时间紧缺问题,经市教育局统筹、迁出迁入区县协调,2018年德江县、石阡县共有65名教师赴大龙开发区支教。


  跨部门联动


  确保合力攻坚补位


  群众跨区县搬迁,涉及户口变迁、教育、医疗、就业等多领域全方位的变迁,要实现群众的顺利搬迁,需要各相关部门之间的紧密沟通,协作配合。为此我市积极出台各项工作要求,促进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有效协作,形成合力,确保跨区县搬迁工作有序推进。


  压实责任主体,实现良性沟通。市教育局统筹解决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问题、市卫计委规划搬迁群众医疗保障服务、市公安局负责户籍转移衔接工作……为有序高效推进跨区县搬迁工作,铜仁市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压实责任主体,促进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良性沟通。


  建立月报表制度。为便于及时掌握跨区县搬迁后续工作推进情况,加强宏观统筹,我市建立月报表制度,要求市教育、民政、人社、公安、卫生、农业、林业、国土等相关责任部门按月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报送工作推进情况。


  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万山区旺家花园易地扶贫安置点便民服务中心大厅,有序设置着就业、社保、教育等多个便民服务窗口,群众不出社区便能享受到"一站式"服务。为快捷办理搬迁群众就学、就医、低保、养老保险等民生事务,市教育、卫计、民政、人社、公安等职能部门派驻干部进驻移民安置小区,设置"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


  跨思想阻碍


  确保身安心安融入


  为引导搬迁群众跨越思想阻碍,积极响应搬迁号召,融入新生活,铜仁市从硬件基础设施、心理需求等各方面入手,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帮助搬迁群众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住上好房子,群众"身安"。"我们老家自然条件恶劣,严重缺水,生活用水都需要人工挑,一趟来回至少需要40分钟,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回村里的人多了,连水都挑不到。"梁国平说。梁国平家共有7口人,搬到万山区旺家花园易地扶贫安置区后,安置房内,燃气灶、沙发、电炉等家用设施配备齐全,能够随时使用的自来水,让梁国平告别了过去的用水窘境。为方便搬迁群众,我市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原则,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方式,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把经济要素集聚功能强、创业就业机会多、人口承载容量大的区域作为安置地,同时坚持安置房配置标准适用原则,让搬迁群众一步住上好房子。


  满足搬迁需求,群众"心安"。加强社区公共阵地建设,满足搬迁群众文化需求;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难题;严守保障底线,满足群众就学就医需求……为满足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就医等各项生产生活需求,铜仁市编制出台《铜仁市中心城区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安置方案》《铜仁市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医疗卫生配套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涉及民政配套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为搬迁群众注入强心剂。


  积极引导,群众融入快。要实现搬迁群众"融得入",加强思想引导是关键。铜仁市各安置地积极组织派驻干部、社区干部、楼长、物管、自愿服务队等分工包户,帮助搬迁群众尽快熟悉、适应城市生活,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春节玩灯、六月龙舟赛、中秋晚会等联谊活动,拉近搬迁群众之间、搬迁群众与当地群众之间情感距离,帮助搬迁群众快步融入新生活。跨服务半径确保补齐短板


  搬入新住地,转变新生活。为解决搬迁群众搬迁初期的各项生产生活需求,铜仁市积极筹措工作方案,因地制宜为搬迁群众量身定制各项惠民利民政策,进一步补齐短板,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搬迁服务。


  增设管理服务机构。万山区在移民安置区增设仁山街道办事处、丹都街道办事处,碧江区在矮屯、龙田和谐家园、响塘龙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社区。大龙开发区撤销大龙镇设立大龙街道办事处、麻音塘街道办事处,设立大德新区支委、居委会,德龙新区一支委、二支委及居委会。为规范搬迁群众服务路径,我市根据安置点规划和实际管理需要,按照民政部门相关政策,增设街道办事处、社区。


  巩固群众主体地位。为拉近党委、政府与搬迁群众距离,提高管理效率,增强搬迁群众主人翁责任感、归属感。铜仁市规定在新设街道办事处领导班子成员中要有一定数量的迁出地调入干部,新设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班子成员主要由搬迁群众担任,下设若干楼长(居民小组长)。目前,万山区河坪安置点社区支部副支书、支部委员由搬迁群众担任,大龙开发区大德新区、德龙新区的支部、居委会主要负责人都由搬迁群众选举担任。


  补齐社会服务短板。为补齐过渡期社会服务短板,铜仁市在各移民安置区设立移民服务中心,由迁出地、迁入地干部共同参与管理,代行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同时指定临时楼长协助管理,并同步成立移民安置区后续服务团队,为搬迁群众提供便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