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 > 正文

江口“以水养水”良性运行模式解决农村饮水运行管理难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饮工程的逐步配套完善,自来水通到了每家每户,农村饮水难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在居住分散的广袤乡村,无法像城里一样通过自来水公司进行统一管理,供水设施的运行维护成了一大难题,供水安全和稳定无法保障。


  江口县按照国家“以水养水”战略,深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产权改革,提出“谁使用谁管理”思路,按照每个地方村情不同的实际,制定不同的管水养水模式,充分发挥村民自治,调动村、组集体智慧和村民主观能动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公司经营、协会管理、群众参与”的“以水养水”良性运作模式,为农村饮用水运行管理探索出了一条可行性道路。


  承包责任制,解决“谁来管”难题


  自从向明光承包下了当地饮用水管理工程后,他每天清早都会到村后的蓄水池,查看水池蓄水情况。


  向明光所在的村为闵孝镇鱼良溪村,全村19个组,1120户,4753人。2008年,村里借助脱贫攻坚的春风,争取到资金,启动农村人饮提升改善工程,修建了蓄水池和供水管道,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改写了全村人挑水的历史。


  “大伙儿受够了挑水的苦日子,说起通自来水,都很积极,为了修水池,主动让出土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鱼良溪村党支部书记杨再炼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深有感触,表示不把水管好,既对不起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对不起当初这些积极付出的村民。


  但怎么管,当时的杨再炼心中却没有底,在其它地方也没有成熟可行的模式进行参考。为此,村里专门成立了用水协会,并以水源地划分,将全村划为三个片区分开管理。即便这样,难度也很大,靠村委会几个人也管理不过来。“城里有自来水公司管,我们村里成立不了公司,何不承包给个人呢?”村委会的提议为杨再炼打开了思路。


  后经村集体开会讨论决定,首先从人口最多的边江片区入手,将饮用水的运行和管理权承包给个人,每年总水费的5%交给村集体,其它全为承包人所有。承包人全权负责水的消毒、卫生、管道维护,以及水费收取等,确保供水安全、稳定。并制定出统一的收费标准:一户一表,水费定价为1元一吨,低于城镇平均水平。


  承包人管得好不好,村民说了算。供水不稳定,村民不交水费,承包人少了收益,村里也会根据群众诉求,更换承包管理者。向明光是第三位承包人,之前的两位由于管理不善被村民“炒了鱿鱼”。他上任一年多来,因为用心和负责,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向明光今年54岁,平时除了干农活也没有其他经济收益,自从承包当上了管水员,每年可以有2万多元的水费收益。秋来红薯成熟,他还买了一台制红薯粉的机子,不仅在家开起了小作坊,还带着机子上门为村民加工红薯粉。按10元100斤收取加工费,最高时一天可以加工3000斤红薯,可以有300元收益。


  "如果没通自来水,大家都还是靠挑水喝的话,我开不了作坊,村民也不可能找我做加工。"向明光说,因为自己得到了自来水的实惠,自然更要用心管理这来之不易的水。


  向明光管水,不仅自己用心,还在于他自身是当地村民,了解各家难处。水费每年年底一次性收取,每户平均不到100块钱,村民负担不重,乐意交纳。而且有时还给困难户打折,免去零头。所以他管理水这一年多来,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认可,边江片区的自来水管理工作也得到了解决。


  鱼良溪村其它两个片区也同样采取这种外包模式,不同的是,因为这两个片区相对偏远、住户分散,村里没有收取5%的水费,水费收益全为管理者所有。该办法施行近三年来,全村供水稳定,未出现大的断水事故,群众的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村规民约出制度,解决“怎么管”难题


  闵孝镇长岗岭村,地处高山地带,沿G354国道蜿蜒展开,为省级二类贫困村,饮水困难是制约当地发展的最大瓶颈。全村249户,1027人,长期以来都要到山沟下面挑水喝。


  脱贫攻坚期间,江口县下大力气解决该村的饮水难问题,总投入129万元修建了蓄水池、水管等供水设施,2017年8月,全村实现了统一供水。


  为管理好水,村里经讨论决定,在生态护林员中挑选,不用额外支付工资,减少了管理成本。一户一表,按2元一吨的价格收取水费,用于供水设施维护及村集体经济。由专人进行账目管理,并定期公示,接受村民监督。


  "收取水费,主要还是为了提醒大家节约用水,虽然现在用水充足,也方便了,但还是要珍惜水资源,不要浪费。"严佳伦说,2元一吨的水费村民都能接受,村里用得最多的一年下来不到200块钱。


  用严佳伦的话说,水通则通,长岗岭村打破了障碍,全村经济发展驶上了快车道。目前,长岗岭村已于去年脱贫出列,在水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村里还发展起了种养产业,村民的日子也一天好过一天。


  按水源点受益户重划片区解决“资源分布不均”难题


  德旺土家族苗族乡堰溪村,以前村民用水是各家管各家,到处挖水池、牵水管,水质不健康、不卫生、不安全,邻里间还经常因为争抢水源发生矛盾纠纷。


  2017年,村里将全村水源地统一收集管理,由县水务局修建了水池、水管等完善的供水配套设施,安全稳定的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


  但全村327户,1097人,光水源点就有6个,分布不均,如何管理好这些水源,保证供水安全稳定?村里经讨论决定,打破村寨、组别限制,以6个水源点为中心,按受益户为单位重新划分片区,每个片区设两名专职管水员。同时,全部不按水表计费,按供水距离远近收取不等的管护费,用于发放管水员工资。


  以石板湾水源点为中心的供水区,辐射3个村民组,石板湾组和相邻较近的小组每户每年收取200元管护费,较远的小组在此基础上每个水表增收25元的管护费。


  "国家给修好了设施,为我们解决了多年的饮水难问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维护管理好。"陈孝是平场坝组的管水员之一,该组有18户村民,按200元一户收取管水费算,他的工资一年只有1800元。但用他的话说,钱多钱少无所畏,只要大家都能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就够了。


  为保障该项制度的落实,村里由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群众代表联合成立基层协商民主议事会,其中,饮用水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制定制度、监督施行。


  改产权、建组织、定机制,权责明确、管水有方


  每个村有每个村的村情,管水模式不能"一刀切",需要结合各地实际,由村民自主讨论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是江口县深入推进"以水养水"良性运行模式的关键,但其基础在于深入推进的产权改革。


  "如果再按照以前政府统建统管的模式,要彻底解决农村饮用水运行管理问题将非常困难,因此必须要改革。"江口县水务局局长潘贵君说,农村面积大、居住分散,统一管理成本高、难度大,势必将消耗行政机关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效果还不一定好。


  改革分三步。首先是明确产权、使用权和管理权。按照"事权下放、权责明确、便于管理"的原则,明确工程产权和管护责任。国家投资为主兴建的日供水规模1000立方(不含)以下的集中式和分散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含供水水源),产权为工程所在地村民委员会所有,使用权和管理权为工程覆盖范围用水户所有,以村民小组、自然寨、用水协会等集体行使;完全由群众自行投入建设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均为参与投入建设的群众所有。


  "自己的东西自然会更加珍惜和爱护,才会主动去管理和维护。"潘贵君说,产权下放,是江口县能顺利推行"以水养水"良性运行模式的基础。


  其次是建立管水组织、形成管水制度。按照"因地制宜、谁使用谁管理"原则,根据工程覆盖范围不同,建立以村民小组、自然寨、片区用水户协会等多种形式的用水管护组织,并结合路管员、林管员、组委会等明确专(兼)职水管员,解决谁来具体管的问题。再是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区别制定水源保护制度、工程安全制度、设施设备维修制度、消毒制度、水费收取制度等用水管水制度,做到有效管水。


  最后是建立管理机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指导、村级主责、群众主体"原则,奖励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四级联动管理机制。县政府主导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运行和管理;各乡镇(街道)主导本辖区范围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运行和管理;县水务局及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指导监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承担本辖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运行、管理主要责任;用水群众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运行、管理、维护的主体。


  为更好的保障从村饮水安全和稳定,江口县水务局正在筹备开展农村基层管水员业务培训,从设备使用、管护、维修到消毒等,进行专业培训指导,提升基层管水员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并制作相关用水管水知识宣传册发放,让村民了解更多的安全用水知识,提升大家对管水制度的认可度和参与感。


  对自然灾害、季节性枯水等可能会导致农村长时间、大范围停水,基础管水员及村组无法自行解决等问题,县水务局启动了提水工程,建设了70座提水水泵备用。


  从2006年开始,通过"解困工程、'渴望'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水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并结合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从"饮水难"到"管水难",从设施修建、改善到制度改革、创新,江口县一个个攻破了制约农村安全饮水的难题。通过改革所有权、做活经营权、落实管理权、扩大参与权,理清了政府、市场、协会、用水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最终实现了"政府主导、公司经营、协会管理、群众参与"的"以水养水"良性运行模式,为贵州广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了可行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