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 > 正文

极力补齐产业短板:荒山披绿地生金 ——石阡县探索“三主三化三共”机制助推500亩以上坝区产业革命观察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文叶飞


  10月24日,记者走进石阡县本庄镇乐桥村采访。站在1300多亩的乐桥坝区关天坝,200百亩西瓜基地、200亩蔬菜基地、832亩优质水稻基地上绿意盎然,数十个农民妇女正在新犁的土地上陆续补在补种。走进在丑儿坝、沙木岗2000多亩的山地玉米改种白茶基地上,“看清长远利益,拿出土地种白茶”等一幅幅宣传标语分外醒目,一面面彩旗迎风招展。挖掘机在欢快地进行土地翻新。因为几天内将栽种极白茶叶、奶白茶叶、黄精茶3个优良品种,70多名村民挖沟起垄干得热火朝天,手机里播放的劳动乐曲在山岗上悠扬回荡,20多名镇村干部在田间地头来回丈量流转的土地,来自浙江安吉的浙江茶商企业--贵州极白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施军不停地穿梭在基地上督促劳动进度。


本庄大棚蔬菜.JPG

本庄大棚蔬菜


  镇党委书记卓天明掰着手指跟七八位青年妇女算着收入账,大家听得十分认真。过去一直在外打工见识不少、流转4亩土地的一组村民李红春告诉记者:“听镇里干部说,这里以后将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到时我们可以办起农家乐,搞起乡村旅游,群众都很支持、乐意转出土地。”


  “村民每月能按时领到工资,还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读书,这让她们不再选择外出务工,安心乐意在家门口实现挣钱。目前,沙沟坝区1000多亩蔬菜、高粱基地,长官司坝区1000多亩优质水稻、蔬菜、水产养殖产业园区已见成效,葛商屯坝区1000多亩优质水稻、蔬菜、高粱产业园区规划形成,黎坝园区1500多亩多元化产业布局成效初显。我们有决心完成省、市、县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卓天明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黎坪苗圃紫荆花.JPG

黎坪苗圃紫荆花


  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特色高效农业转型谋划


  金秋十月,记者走进甘溪乡扶堰村,集中连片流转的土地上以530余亩花椒、600余亩黄桃、300亩红香蜜柚等为主的长效产业,以苗木苗圃、中药材头花蓼种植的短效产业也逐步成型,以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为出发点的产业布局正在让这个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发生深刻变化,累计带动扶堰及其邻村100多名闲散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这是石阡县改变过去低效农业生产状况,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村社合一”的组织方式,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为路径,以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创新探索“三主三化三共”机制,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实现农村增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生动写照。


  “我们坚持按照‘因地制宜、优产协调、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市场导向、融合发展’原则,大力调减低效作物种植,发展优质稻、蔬菜、草本中药材等有市场需求的高效经济作物,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皮贵怀说。


  记者发现,截至目前,石阡县共有500亩以上坝区20个,总面积22680亩,涉及到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辣椒、猕猴桃、优质稻、油菜、西瓜、花卉苗木、精品水果、牧草、稻鱼、稻蛙、茶叶等。已经完成种植面积22275亩,占总面积的90%。


雷洞村花椒(1).jpg

雷洞村花椒


  探索“三主三化三共”机制,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立足生态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石阡县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引领、群众积极参与”的发展模式,让坝区发展红利更宽更广更深的辐射带动群众发展。


  “三主”机制强保障。一是政府主导。统筹坝区土地流转、人员调度、资金筹集等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联通、内外联接”协同工作模式,确保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有力、有序、有效。二是企业主体。重点围绕农业产业链建设的短板、难点,引进符合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企业,引资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农业科技示范园。目前,已引进省外龙头企业20余家,共投入资金5亿余元,实行共同控股经营。三是群众主人。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根本目的,合理引导群众将闲散资金入股农业园区,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自主创业扶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到园区内就近就业创业,让群众“流转土地收租金、进园打工领薪金、入股分红享利金”。有效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全面盘活农村剩余劳动力。


  瞄准“种什么、怎么管、怎么销”等坝区运行核心问题,探索“三化”机制,将坝区效益最大化。


  “三化”机制强运行。一是种植规模化。截至目前,全县土地集中流转面积达到16.73万亩,形成集中种植规模化。二是运作市场化。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不断拓宽“阡货出山”“网货进阡”双向通道。2018年以来,全县通过电商网络实现交易额1.13亿元,其中销售农产品19.3万单,销售收入达2065万元。三是管理标准化。成立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蔬菜、苗木苗圃、特色养殖等发展专班,创建机耕专业合作社,对全县产业的栽种、管护、加工及销售等过程进行管理和指导,形成“产供销,农工贸”一体经营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创建各类专业经营队伍986个。


  瞄准“产业见效慢、作物风险大、利益不均衡”等突出问题,探索“主辅结合、长短兼容、风险转移”等解决办法,全面实现发展共赢目标。


  “三共”机制显实效。一是长短共存。着力将“春花秋实”的水果、中药材、苗圃等融合到地方特色中,建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坝区综合体。同时,以套种、轮种的方式大力发展“以短养长”的“短平快”产业,形成“长短相间,主辅结合”的共存模式,达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长短共存”。二是利益共赢。坚持龙头企业引领、群众参与的模式,实行农特产品“保底回收”,保障群众销路不愁,达到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的共赢目的。三是成果共享。该县近10万农户都通过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联结到了村级集体专业合作社上,实现了由单一收入来源向多元增收渠道的转变。


凉山茶叶基地.JPG

凉山茶叶基地


  实施绿色发展“联动工程”  现代农业让土地生金


  位于青阳乡南部的露溪村因地制宜、长短结合,采取资金扶持、引进龙头企业等“多元化”方式,为村集体经济“输血”,实现了让土地生金的深刻蜕变。


  2016年12月露溪村成立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按照“村党支部+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新建优质无公害水稻基地600亩,种植红心蜜柚120亩,并探索“飞地模式”在集镇建成年产300吨优质稻米加工厂1座,唤醒了村级沉睡资源,实现了资源变股权,激活了村级发展内生动力。


  2018年,贫困户实现户户增收1000元以上。如今,为保障贡米加工厂优质稻谷供应,露溪村还发展了600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通过“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打破产业周期空缺,实现持续发展。


  记者在青阳乡采访观察到,该乡通过积极优化产业结构、突出重点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重点发展烤烟、茶叶2个核心产业和辣椒、苗木苗圃、食用菌、中药材4个辅助产业,实现全乡70%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目标。1240亩龙金坝区已成为“优质烤烟种植、茶叶产业、生态鱼养殖、苗木苗圃”四大示范区。引资企业与14个村级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联动运行,形成“党支部+公司或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乡实现“一长两短”产业全覆盖。


  这是石阡县实施绿色发展“联动工程”,以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道风景线。


  近年来,石阡县坚持强化主体培育夯基础,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坚持抓好市场销售找关键,结合县情实际找准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抓好品牌特色建设,确保产业发展在正确轨道上行驶。坚持密切利益联结定核心,不断完善利益链接机制,实现农民流转土地收租金、进园打工领薪金、入股分红享利金,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对农民,特别是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保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用得起资金,又保证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收入,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可持续方式成为现实。


  “近年来,我们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施绿色产业发展‘联动工程’, 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协同发力,大力推动由增产向提质导向转变,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到产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蹄疾步稳地推进石阡农业产业化建设。”石阡县委副书记、县长田运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