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 > 正文

浓墨重彩描绘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

  金秋八月,丹桂飘香。在贵州大龙开发区麻音塘龙江新区安置点小尖椒基地,老老少少有说有笑,好不欢乐。这里,原是一个弃土场,为满足部分搬迁群众灵活就业,麻音塘街道特地为他们量身打造。


  龙江新区是贵州省大龙开发区易地扶贫搬迁承接点之一,现已承接德江、石阡两县搬迁群众2765户12499人。至2019年7月底,搬迁任务圆满完成。


  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搬迁只迈出一小步,如何续写后半篇?


  他们全都来自穷乡僻壤,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如何从农民变为新市民?


  他们都是弱势群体,或病、或残、或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如何激发内生动力?


  他们从铜仁市的西边搬到东边,地域文化不同,地方语言不通,如何适应并尽快融入新的环境?


  贵州大龙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杨启明这样告诉我们:“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搬来了,我们就要让他们安得下来、融得进去、和谐发展。”


  让搬迁群众安得下来


  “王主任,我家卫生间水箱坏了,麻烦你来给我们处理一下。”王毅接到搬迁群众安高碧电话,第一时间和水电工黎启蛟到安高碧家修好水箱。


  王毅是德江派驻大龙工作组干部。由于地方语言的差异,当地干部听不懂搬迁群众说话,德江、石阡两县分别从各乡镇抽调干部派驻大龙,和大龙开发区联合开展后续服务工作,专门负责搬迁群众信息统计、问题诉求登记处理、矛盾纠纷调解和生活碎事的料理等工作。


  王毅说:“像这样的事我一个人已经处理了200多起,还有我们很多同事也在和我做着同样的工作。他们刚搬来,不熟悉地理环境,有时候走出家门就迷路了。有的群众出门忘了带钥匙,我们还要翻窗给他开门。”“在我们眼里,是小事、碎事,但对搬迁群众来说就是大事。做好服务,群众才住得安心。”


  在龙江新区安置点中心地带,耀入眼帘的是几个醒目的大字:“麻音塘街道政务服务大厅”,大厅里分别设置了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移民服务、信访接待、水电缴费和水电维修登记等8个窗口,窗口工作人员面带微笑,热情服务着前来办事的群众。


  “我们把政务服务大厅搬到他们的家门口办公,给他们提供一站式服务,尽可能地让他们少跑路。”麻音塘党工委书记陶毅告诉我们。


  让搬迁群众融得进去


  “以前在老家,孩子上学要爬坡上坎半个小时才能到学校,现在就一脚的功夫,真的方便多了。”在来接孩子放学的田富容兴奋对我们说道。顺着她的视线看去,不远的地方就是学校,修得非常的精美,造型和外墙颜色别具文化底韵。


  据麻音塘街道分管领导介绍,龙江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离搬迁群众都非常的近,全部是新建的,中学还没开班,小学和幼儿园已经开班了。昨天刚开完教师座谈会,街道党工委十分重视教育,正在拟订教师激励机制,准备把移民安置点的中小学校打造成全县甚至全市的示范性学校。他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把教育搞好,安置点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我们的目标是让搬迁群众这代人过好,下代人变强。”


  农村殡葬改革是最大的难点,但在龙江安置点变得容易起来。德江县在农村殡葬改革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目前农村户口还是土葬,经两县对接,德江县搬迁到大龙的群众眼前仍可以采取土葬方式。


  德江县泉口镇搬迁群众田仁刚积极响应殡改政策,其妻杨田婵去世后实行了火葬。田仁刚说:“妻子去世后的第一天,社区居支两委全帮着我忙里忙外,邻村的李主任又帮我协调墓地,他们比办自家的事都还要用心,党的政策这么好,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响应政策。”


  德江县稳坪搬迁群众邱有芬是戒毒人员,以前在老家时做了不少让党委政府头痛的事,搬迁后,街道和社区积极引导她步入正轨,利用公益性岗位解决了她的就业问题。邱有芬现在是龙江新区打火机扶贫车间的管理人员,她把扶贫车间管理得井然有序。


  让搬迁群众和谐发展


  在龙江,党员的身影无处不在,党员的榜样无处不在,传递正能量的声音无处不在。


  “好久来车?”辣椒采摘的季节,每天清早五点,前来采摘辣椒的搬迁群众早早地等在路口,负责接送的是街道和社区党员干部,也有自发参加接送的搬迁群众,每天清早,他们准时将自已的车开往群众等候的地方,来来回回的将群众送到辣椒基地,晚上又把群众接回来,没有收取任何费用,没有补贴油钱,他们收获的,是搬迁群众洋溢在脸上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解决就业问题才是解决搬迁群众之根本。麻音塘街道在龙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了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专门负责收集最新就业信息,通过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进行岗前培训,再推荐到物业管理、园区企业等岗位就业。并积极招商落户龙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目前已引进富美达服装车间、新能源加工车间和十二家汽车座垫。


  在搬迁群众中,很大一部分是弱势群众,或病、或残、或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在工业化岗位里,没有适合他们就业的岗位,享受不到劳动带来的乐趣,在这一部分人中,幸福指数和满意度都得不到提高。


  为了解决他们的灵活就业问题,麻音塘街道将位于一心村的弃土场,变废为宝,打造成了蔬菜基地,一期种植了两百亩辣椒,群众每市斤一元的价格采摘来交给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提供劳动力1900多个功天,支出劳务工资15万元。据龙江新区社区干部讲,他们正在计划将另外四百亩弃土场打造成蔬菜基地。


  蔬菜基地的建成,为从事了大半辈子农业的搬迁群众带来了欢笑,寄托了乡愁,找到了幸福感和获得感。这种集体劳作的方式,多了群众之间的交流,为各地群众的深度融合,达建了一个富有成效的平台。集体劳作中,那份感染、那种震憾、那缕情愫,那片欢笑,如电流般撞击着每一个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