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 > 正文

集中资源定点包干 全力决战深度贫困 ——铜仁市“335”工作法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1+2”定点包干工作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之年,面对4个区县16.56万贫困人口的攻坚任务,铜仁市创新推行深度贫困地区“1+2”定点包干联系村做法,把44个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行政村作为16名市领导和所在区县主要领导的定点包干任务,把脱贫成效作为检验包干领导守初心担使命的直接体现,紧盯目标任务,紧扣时间节点,尽锐出战、发起总攻,以超常规的力度和办法打好“夏秋决战”,坚决啃下“硬骨头”、攻克“决战点”,确保如期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


  “三个包干”压实攻坚责任。盯紧盯牢“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聚焦尽锐出战,集中力量猛攻深度贫困村。一是市级领导带头包干。在2016年已确定包保任务不变的情况下,将2018年底建档立卡贫困发生率高于20%的行政村纳入定点包干范围,明确由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常委、市政协主席、市人大党组书记及副市长等16名市领导牵头,按照“1+2”定点包干工作思路和就近安排原则,对32个深度贫困村实行定点包干。其中,市委书记和市长增加2个贫困发生率高于30%的深度贫困村,其它市领导增加2个贫困发生率在20%-30%的行政村。二是区县领导兜底包干。各区县特别是今年拟出列的松桃、思南、德江3个县与沿河县(深度贫困县)参照市领导标准,从县委书记、县长开始,按照贫困发生率由高到低、贫困任务由重及轻的原则依次定点,对剩余的135个深度贫困村确定包干责任关系,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同时,对有市领导包干的区县,同步选派县级领导干部任所在村脱贫攻坚副指挥长,构建“市领导+区县县级领导干部+深度贫困村所在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两委一队三个人’”的指挥体系,做到不脱贫不脱钩,队伍不解散。三是驻村干部蹲点包干。对有市、县领导定点包干的行政村,每村从市、县直单位增派1名“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干部蹲点驻村,并按照“四个划转”的要求,编入所在村驻村工作队进行统一管理,明确新选派的驻村干部除了承担所在村脱贫攻坚指挥所分配的任务外,还需负责将所在村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存在困难和问题按周向包干领导汇报,对包干领导做出的指示批示、协调的项目资金、办理的好事实事,及时抓好跟踪落实,确保定点包干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三类优先”凝聚攻坚合力。紧盯最困难人群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更好发挥政府财政投入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推动新增脱贫攻坚项目、资金、人才向深度贫困地区聚集,确保脱贫攻坚保障有力。一是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优先布局深度贫困地区。定点扶贫的市领导每月到包干村指导工作1次以上,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逐户走访等形式找准致贫原因、收集发展意见,重新审核、修订脱贫攻坚方案,“量体裁衣”建好项目库,明确扶贫项目受益对象、实施内容、投资规模、进度安排、责任分解等,最大限度地维护贫困群众利益。截至目前,铜仁市2018-2020年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共入库项目14896个,获省批绿色产业子基金项目54个,金融机构授信批复7个。二是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优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继续用好用活200亿元脱贫攻坚基金,在原有建档立卡一类贫困村人均5万元的投入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深度贫困县沿河县市级计划今明两年安排1亿元,对今年拟退出的思南、德江、松桃3个县市级计划安排7900万元、每个贫困村安排50万元用于脱贫攻坚,全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各项工作。今年以来,全市共争取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1.88亿元,另外,完成扶贫小额信贷资金1.07亿元、覆盖贫困户2486户(累计放贷资金49.73亿元、覆盖贫困户9.55万户)。三是新增“三农领域专家”优先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继续深化“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整合2709名农技专家组建11个“三农专家服务团”,为贫困地区提供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技术攻关和现代设施农业等技术帮助。同时,以2018年底建档立卡剩余贫困人口在2000人以上、贫困发生率高于20%的行政村所在乡(镇、街道)为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整合生态蔬菜、茶叶、食用菌等10个产业领域农业专家213人,组建36个农村产业革命农技服务党员先锋小分队,通过线上咨询服务,线下现场指导培训等方式,切实解决深度贫困村所在乡镇农村产业发展技术难题。


  “五大行动”优化攻坚路径。根据各深度贫困村不同的贫困情况,铜仁量身定制推进产业革命、完善基础设施、补齐短板弱项、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基层组织力“五大行动”,确保包干联系村稳定脱贫、贫困人口如期“清零”。一是发展产业助民富。指导和帮助包干联系村制定产业帮扶计划,积极推广集体经济发展“八型模式”、万山中华山“622”模式和石阡大屯村“三好机制”等,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茶、中药材、生态养殖、蔬果、食用菌、油茶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产业格局。二是完善设施顺民心。大力实施“路、水、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村卫生室、村活动室、文化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消除人畜混住、农具乱摆、畜禽乱养等现象,推动包干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认真落实好易地搬迁“五全模式”建设,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的生计保障和后续发展问题。三是补齐弱项纾民困。盯紧盯牢“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对标对表中央、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按照“76554”工作法要求,认真排查,全面落实“三个专项治理”整改工作,切实解决联系村饮水安全、义务教育、住房安全、基本医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四是增强动力激民志。定期到定点包干村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泛开展党的政策好、人居环境好、社会风气好、干群关系好“四个好”感恩教育,引导贫困户克服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待心理,改变贫困户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五是建强组织聚民力。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在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链等优化党组织设置,引导包干联系村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通过组建合作社、村级集体公司等方式,把群众组织起来,推动村级集体产业规模化发展,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同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