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西南>晴隆县 > 正文

以茶助推促脱贫 茶产业正成为晴隆的闪亮名片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雯

         


  初夏时节,记者驱车在黔西南州晴隆县碧痕镇新庄村茶叶种植村级示范点,只见茶林漫山遍野,铺青叠翠,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1.jpg

晴隆县碧痕镇新庄村茶叶种植村级示范点


  63岁的李昌慧,一辈子和茶田打交道,最爱的就是家里的茶田。上个月刚和家人忙完了清明前茶的采摘。如今,谷雨前后,则等到了采摘大叶茶的绝佳时间。


4.jpg

李昌慧(左)在茶林进行大叶茶采摘


  大开面的鲜叶,叶子成熟而不老,叶质肥壮而不粗,最适合做青工艺的要求,保证制茶质量。


  “清明后的大叶茶很便宜,只能卖到每斤1元钱左右,一天能采五十斤茶叶,最少也能赚50元钱了。”李昌慧说,钱虽不多,但这笔钱也成为他们家庭的一份额外收入。


  别看大叶多是些粗枝大梗,这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多酚类物质、芳香类物质,使得泡出来的茶汤滋味淳厚而稠滑。


3.jpg

茶林中的大叶茶


  与李昌慧不同,眼下,新庄村的许多茶农们已经陆续开始剪茶蓬。据了解,每年茶树的采摘期结束后都需要做修剪,一方面是培育树冠,有利于第二年茶树的发枝,让茶树有更好的长势,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另一方面,由于茶叶加工技术落后等因素,大叶茶长期处于销售散装茶、赚取辛苦费的尴尬环境,加之市场收益不是太高,许多外地客商和茶农都放弃了大叶的采摘。


  “如今村民们都以茶产业为主,把这个产业当成自己的‘摇钱树’。”晴隆县碧痕镇镇长杨昌益向记者介绍到:“目前碧痕是全县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镇,我们当地自己消化的茶青数量还很有限,大多数是被外地客商所收购,后期我们将进一步在本地做大做强深加工企业,有效提升大叶茶(夏秋茶)的下树利用率,把它们拿来做成红茶,这样农户每亩收入将增加近两倍。”


  “只要有信心,茶叶变成金”。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大梦想”,如今,茶叶这一生态产业让当地许多老百姓都实现了脱贫,茶叶种植已经成老百姓主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产业培育、企业带动、茶旅融合,让茶产业在脱贫攻坚中挑大梁、唱大戏,成为实实在在的致富产业。


2.jpg

晴隆县碧痕镇新庄村茶叶种植村级示范点


  鸿胜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碧痕镇东风村开展产业扶贫的主要力量,从2009年成立至今,已经从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成为福建、浙江等地的客商守在茶山“抢”茶青的知名茶产地。合作社法人罗兵告诉我们:“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只有5台机器,现在已经有20多台了。”合作社现在有600平米厂房,每天有8至9名工作人员,其中贫困户4人,每月月薪3000余元,每天能加工800至900斤茶青。


5.jpg

鸿胜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


  据晴隆县碧痕镇镇长杨昌益介绍,目前碧痕镇茶农主要以采摘明前单芽、一芽一叶的茶青为主,每年每亩地的收入在4000元至5000元之间。“按照县里面的规划,我们碧痕镇要增加种植面积6000亩,去年10月份已经种了4500亩,今年还将增加种植面积1500亩,如果有新的指标还要再增加。目前全镇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亩。”


6.jpg

鸿胜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2.1万亩,投产茶园8.5万亩,2018年生产干茶5821吨,实现产值2.6亿元,力争2019年突破3亿元产值目标。”晴隆县茶叶产业局副局长刘蔚蓝告诉记者,目前,全县有8万多人涉及茶叶产业,其中,涉茶贫困群众达21991人,茶产业的发展将成为群众致富增收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扶贫攻坚,小产业也能做大文章。近年来,晴隆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把茶产业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打造茶产业,实施茶产业扶贫,贯彻扶贫先扶志的方针,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劳动能力,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茶产业成为晴隆的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