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西南 > 正文

33.85万人搬出深山过上新生活

  2019年6月19日、20日,普安县委、县政府和望谟县委、县政府分别向州委、州政府行文报告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至此,全州2018年度156297人搬迁入住任务全部完成,标志着全州“十三五”期间338506人搬迁入住任务提前完成,30多万名山区贫困群众摆脱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实现了农民变市民的华丽转身,开启了新生活、新征程。


  搬迁开启新生活


  从晴隆县紫马乡栗树村搬迁到洒金新市民居住区的陈天荣,带着自家两个小孩在小区里散步玩耍,看着眼前鳞次栉比的高楼、优美的小区环境,他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以前,我一家4口人和兄弟一家5口人,挤在三间烂瓦房里,条件非常差。家里土地不多,在外务工也没赚到多少钱,养家都难。”陈天华说,如今搬到了兴义城里居住,不仅有了一套房子,还在一家装饰公司找到了工作,平均一个月有6000多元的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得太多了。


  陈天荣一家的变化可以说是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迈向幸福新生活的一个缩影。搬迁,作为改变村民命运的正确抉择,不仅破解了深度贫困的一道难题,更昭示、见证了贫困山区群众走向了美好生活的开始。


  易地扶贫搬迁,是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四场硬仗”的第一仗,这场硬仗能否打赢,决定脱贫攻坚整个战役能否取得全面胜利。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占全省的18%,是全省搬迁任务最重的市(州)。


  要搬迁33.85万人,相当于全州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复杂的浩大工程,是一场难度大、风险大的硬仗!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三年来,全州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奇迹,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2019年以来,在持续巩固2016年度和2017年度182209人搬迁工作成果的同时,黔西南州盯紧6月30日这个雷打不动的时间节点,强力推进“百日大会战”,狠抓大建设、大动员、大搬迁、大培训,5月31日全面完成2018年度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任务,6月20日全部完成“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比计划提前了10天。


  截至6月20日,黔西南州2018年度计划建设的36799套住房全部建成并达到搬迁入住条件,累计搬迁入住156297人,搬迁任务完成率达100%。


  吃穿不愁生活好


  “吃愁穿愁睡也愁,脑壳垫个木枕头;包谷壳里过冬夜,火塘坑里烟瞅瞅。”“土如珍珠,水贵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望谟山区流传的民谣道出了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贫困“代际传递”多年来难以改变。


  “以前在老家,吃水不方便,靠种地根本不能解决温饱,只能背井离乡去务工,两个孩子去镇里上学,要走两三个小时的路。而现在,住在漂亮的楼房里,自来水通到家里,娃娃读书离得近,看病也方便。这样的日子,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啊!”2016年,从望谟县乐旺镇懂木村搬迁至义龙新区居住的黄大江对如今的生活满意极了。


  如今,黄大江在居住区附近的农贸市场内开了一个包子店,在这个10平方米的小铺子里,黄大江每天要卖出上千个包子馒头,黄大江的包子店已凭着独特的口味在附近小有名气。“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真是好啊,既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子,又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黄大江笑着说。


  截至目前,黔西南州“两不愁”中“不愁穿”的问题基本解决,全州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完成,解决20.58万人饮水困难问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3万人。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共下达资助资金4.04亿元,其中营养餐资金2.3亿元,资助贫困学生38.58万人(次)。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医疗保障政策受益5.35万人(次)。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农村危房改造累计开工2634户,开工率100%。


  产业路畅就业宽


  易地扶贫搬迁让一些贫困群众既实现了“挪穷窝”,也实现了“拔穷根”,如何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是关键。


  在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园里,菌农采菇、浇水……依旧一派忙碌景象。


  刘继福原是栖凤街道坡脚村村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现在住在城西新市民居住区九龙社区。“自从种植了食用菌,收入比以前高了几倍,再也不用出远门务工了。”刘继福说,自从2018年初搬迁到居住区后,承包了2个食用菌大棚,一年下来就成为了“十万元户”。


  在产业发展方面,黔西南州制定了两个行动方案,明确州领导领衔研究推动发展蔬菜、食用菌、茶叶(含油茶)、中药材、精品水果、薏仁米、花卉苗木、香料、林草、烤烟十大产业发展,以58个500亩以上坝区为主战场,大力建设规模化产业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通过实施“八大工程”落实产业革命“八要素”,狠抓产业、就业,用产业促进就业,以就业促群众增收,有力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在抓好易地扶贫搬迁等规定性、节点性任务的同时,将更多精力转移到抓“两业”上来,深入推动“输血”向“造血”转变,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按照脱贫攻坚劳动力全员培训促进家庭就业全覆盖工作目标,黔西南州在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过程中,创新“人社+教育+N”就业培训模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和新市民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转移就业。


  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大


  2018年10月22日,天气有些寒冷,很多人穿上了冬装,但在海拔1600多米的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大水塘山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当天,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向普安县捐赠2000亩“白叶一号”茶苗首种仪式举行,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和屯上村党支部书记李贺成共栽一株“白叶一号”致富茶。


  2000亩“白叶一号”茶苗种下,不仅昭示着普安的茶产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更彰显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对黔西南州脱贫攻坚的巨大助推作用。


  屯上村磨寨河组的村民罗少伍说,他家以前“一文不值”的20多亩荒坡,如今流转种茶,一年收入就达5000多元;白沙乡种植点,卡塘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黄锦从2018年8月份开始在茶园务工,已挣了1.5万多元。


  “目前已有235户贫困户参与茶园杂草清除、土地整理、茶苗种植、茶园管护等工作,务工费110余万元,户均增收4680元。”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说,茶园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建立了“贫困户共享60%、企业共享30%、合作社共享5%、土地流转户共享5%”的共享收益机制,“好收成还在后头,两年之后初采亩均增收最低可达1万元。”


  更多的变化还在悄悄发生。东西部扶贫协作,改变的不仅仅是普安,在黔西南州大地上,遍地都结满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硕果。


  2018年,浙江余姚加大了对兴义产业尤其是特色产业的帮扶力度,到位扶贫协作资金1000万元,实施“兴义大红袍、海子梨”特色产业项目、兴义市三角梅育苗及示范基地绿化种植项目、七舍镇1000亩茶叶种植管护项目和猪场坪乡核桃产业项目,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1885人;


  2019年4月16日,宁波慈溪·安龙万洋众创城顺利完成项目签约,该项目位于安龙县龙城大道两侧,总规划用地1000亩,计划总投资30亿元,一期项目总用地360亩,其中商住60亩,投资约10亿元;


  ……


  黔西南州与宁波市结缘已20余年,多年来,宁波市持续在培育产业、锻炼干部、培训人才、夯实基础、改善民生、帮扶就业等多方面为黔西南州提供了很多帮助。


  2019年,宁波市向我州安排3.5亿元财政帮扶资金。我州深入谋划、精打细算,计划实施143个项目,将有31885户93582人受益,目前,已启动实施项目122个,开工率85.3%。其中,安排用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资金占了96%。


  巩固脱贫成效不松劲


  安龙县笃山镇纳黑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8户726人,在镇党委政府的精心指导下,截至2019年5月30日,已脱贫140户679人,未脱贫18户47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贫困户152户685人)的39.45%下降到2018年底的2.6%,于2018年顺利脱贫摘帽。


  纳黑村虽已摘帽了,但纳黑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对纳黑脱贫攻坚后续巩固脱贫成效工作,没有丝毫松劲。


  安龙县纳黑村抓实“四个不摘”“两个清零”工作的场景,正是我州按照中央、省的部署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四个不摘”攻坚措施的缩影。


  “四个不摘”,是针对已脱贫退出的兴仁市、安龙县,切实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同时,针对非贫困县的兴义市和已摘帽的兴仁市、安龙县,力求在2019年内让剩余的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2019年5月30日,我州召开了脱贫攻坚“四个不摘”“两个清零”工作会议。会议对“四个不摘”“两个清零”的关系以及“四个不摘”的内部联系进行了研究性解读,从保持定力、保持标准、保持温度、保持精准四个方面对落实好“四个不摘”要求进行了部署,从该就业的必须优先就业、该扶持的必须全力扶持、该教育的必须深入教育、该兜底的必须规范兜底四个方面,对已摘帽县和非贫困县2019年实现剩余贫困人口“清零”工作作了部署。


  目前,我州已经印发相关工作方案,切实强化对这项工作的部署、调度,各项工作均按照既定目标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