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西南 > 正文

义龙:校农结合催生产业发展新模式

 

  今年,义龙新区以“校农结合”为契机,扎实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1月以来,在义龙新区德卧镇八光海子坝区的蔬菜基地里,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人在整地、施肥、种菜苗。这些蔬菜成熟后,一部分将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另一部分将进入新区的中央厨房,最终成为广大学生的营养餐。在基地务工的群众绝大部分都是当地的村民,他们将土地租给企业收取租金,还被公司聘请到基地当了“工人”。

  家住德卧镇白水河村村民黄芬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以前这片地是海子地,每年都要被水淹。水淹了以后不能种大季,只能种点油菜,没有多少收入。后来公司来租,黄芬就租给公司了。她家租了5亩地,一年有5000元左右租金,她在基地当了“工人”已有八年了,每月的工资在3000元左右。

  德卧镇八光海子坝区是义龙新区23个500亩以上坝区中的样板坝区,这个坝区早在十年前就开始规模种植蔬菜供应粤港澳大湾区。2018年9月以来,这个基地开始做“校农结合”的产品,按照学校食堂需求,实行订单式种植。如今整个基地共种植蔬菜1529亩,年产蔬菜3000多吨。在种植和收获季节,每天务工人数有400多人,月工资1800元至3000元。

  据贵州金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剑介绍,公司在德卧、龙广、万屯、雨樟,按照各学校的需求进行订单种植,比如像西兰花、萝卜、西红柿、辣椒等品种都是按照学校的要求种植的。从2018年9月到现在,种了5000亩,明年准备种到10000亩,“校农结合”种植的蔬菜产量在3000吨左右。

  在营养餐供应过程中,义龙新区制定了学校农产品需求清单、合作社农产品清单、农产品集中配送清单,通过“三张清单”的建立,解决了“学生吃什么,合作社和农户种什么、种多少”的问题。同时,以“学校+公司+合作社+基地+精准贫困户”的模式,实现“覆盖所有的学校、覆盖所有的农村合作社、覆盖所有的精准贫困户”的“三个覆盖”。

  “校农结合”的深入开展,不仅拓宽了八光海子等坝区蔬菜产业的发展,还催生了一大批种养业能手,他们通过“校农结合”平台实现了致富梦想。龙广镇五台村村民晏德品种植蔬菜近十年,一直愁销路,生活总不见起色。如今,他依托“校农结合”平台,不但做大了产业,还有了稳定的销路,今年晏德品家的收入超过了40万元,看到“校农结合”的“钱”景,他还组织116户农户成立绿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家门口规模种植了470多亩蔬菜,年产值376万多元,明年他们还要向600亩到800亩的目标迈进,将五台坝区打造成了“校农结合”的蔬菜基地。

  为深化义龙新区“校农结合”助推农业产业革命和脱贫攻坚,大幅提升新区农产品供给数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提升农产品产销对接水平,助推新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义龙新区工(管)委办公室印发了《义龙新区深化“校农结合”助推农业产业革命和脱贫攻坚工作方案》的通知,成立了“校农结合”工作专班,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为农村产业革命提供了坚强后盾。

  截至目前,义龙新区共有23个500亩以上坝区;其中15个坝区涉及“校农结合”,面积达12500亩;覆盖2个街道、8个镇、28个合作社、1684户农户;其中,贫困户880户。“校农结合”产业让参与的农户每户年均增收24800元。

  “下一步,义龙新区‘校农结合’工作专班将根据部门职责,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拿出学校食堂食材需求清单。以全区23个500亩坝区为依托,根据需求建立‘校农结合’种植和养殖基地,实施订单式种养殖。这样做一是保障学校食堂食材的需求;二是通过‘校农结合’,以销促产,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以500亩坝区为龙头,通过流转土地,吸纳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到生产基地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助推脱贫攻坚。”义龙新区教育局局长、区“校农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忠菊如是说。(义龙新区新闻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