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西南 > 正文

对症下药脱贫有路

  “实话实说,刚到观音村时,真觉得度日如年,在城市生活习惯了,突然来到这么一个偏僻的乡村,极不习惯。”董吉欣这样告诉记者,那时候的他,对脱贫攻坚工作认识不到位,以为到村里就是给大家“输点血”,整点资金投入,然后就撤退。


  但到村里后才意识到,脱贫攻坚是方方面面的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董吉欣是贵州中医药大学下派到观音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书记,于2018年3月22日入驻观音村。来到册亨县冗渡镇观音村之前,董吉欣对脱贫攻坚并不了解,在他的脑海中,对这项工作就是一片空白。


  面对工作的压力,以及生活的不快,董吉欣每天望着观音村的那片青山,走在乡村小路上,有着各种思考,并且焦虑,是后来一件事才改变了董吉欣的看法。


  那是2018年3月,董吉欣走进了韦登文家,几间类似于危房的瓦房,房间里灰尘一片,连几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看到这一贫如洗的家庭,董吉欣想,先别管脱贫攻坚应该怎么做,就从小事做起,为这个村子的村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韦登文今年63岁,带着6岁的孙女韦廷翠在老家生活。儿子外出务工,儿媳妇早些年就与儿子离婚了。因为家庭变故,导致他们家的生活一直没有好起来。


  对韦登文的家庭了解后,董吉欣也多了些关注。三天两头地走访,让韦登文和董吉欣熟络了起来,聊天时韦登文常常“董吉欣、董吉欣”地叫着。孙女听到之后,觉得有趣,也直接叫董吉欣的名字。一开始韦登文觉得不好,说不礼貌。但董吉欣觉得,或许这是跟村民打成了一片的契机……谁知,听到韦登文的孙女这么叫时,村里的其他小孩子也这样叫了。董吉欣也不生气,反而觉得有些有趣。


  在与父老相亲打成一片的同时,董吉欣也被这种乡村质朴的感情感动着,心里想着,一定要做点实事。进入工作状态之后,董吉欣迅速地为韦登文家申请危房改造……


  村民韦永平一心想要发展养兔产业,但苦于没有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就来到村民委员会办公室找到董吉欣。“董书记,你是文化人,见多识广,我最近听到你们在给村民宣传养兔产业,我想要听听你的高见。”韦永平说。


  “高见不敢说,但是你要是有兴趣养,有什么能帮得上忙的,我一定帮忙。而且现在养兔子,还有县里的政策支持,兔圈建设好验收之后,一个平方还有100块钱的补助。”董吉欣说。


  “除了资金问题,其实还有技术问题,都让我心里有些打退堂鼓。”韦永平说。


  “技术的问题也不用太担心,只要把兔圈建设好后,技术方面,县里的专家会下来指导的。”董吉欣说。


  “销路没问题吧?”韦永平继续问。


  “销路肯定没问题,兔子长大后,会有专门的人来收。咱们观音村人多地少,发展养殖业本来就是最合适的,我们要把困难一件一件地解决,这样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董吉欣说道。


  说干就干,与董吉欣交谈之后,韦永平就投入到兔圈的建设中。建好后,还第一时间联系了董吉欣,董吉欣又迅速地联系了县草地中心,第二天,草地中心验收组过来验收。所幸,韦永平建设的兔圈成功验收。


  如今,韦永平在村里修建了240个平方的兔圈,到目前为止,商品兔有500只左右,平均50天左右出栏一次,每只商品兔大概有十块钱的利润!


  今年三月,韦登文家危房改造也完毕,爷孙俩开开心心地住进了新房。


  “国家政策好,人民生活水平高,要是多有一些像董吉欣这样的干部,何愁我们的生活好不起来。”在接受采访时,韦登文如是说。


  董吉欣介绍,下一步观音村将积极探索脱贫路子,通过引进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培育发展特色支撑产业,在巩固传统优良产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低产作物退减工作,按照产业革命“八要素”要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人均每年生产性收入2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


  随着工作的深入,董吉欣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就像他所说的:“脱贫攻坚是国家的大事,能参与到这样的大事中,非常荣幸。”


  村情档案:


  册亨县冗渡镇观音村,辖10个村民小组共627户2648人,国土面积22.3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52.51亩,林地面积3410.21亩。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356户1463人。截止到2018年末,累计净减少贫困人口186户782人。现尚有未脱贫困人口170户681人,贫困发生率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