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西南 > 正文

黔西南:筑好“引凤巢” 金州乘风起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方林 胡庭标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调优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能,破解地区发展困境,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黔西南高度重视产业招商工作,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州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贵州近年大踏步发展的突出代表之一。

近年来,黔西南引进了一批优质农业开发企业以推动地区农业经济向更高效、更可持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图为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远景(潘豪健 摄).JPG

  近年来,黔西南引进了一批优质农业开发企业以推动地区农业经济向更高效、更可持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图为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远景(潘豪健 摄)。

      “借东风” 助推农业新发展

  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曾是一个石旮旯遍地的“经济荒漠”。当地人回忆起早年的日子说得最多的一句是:“吃不饱饭”。200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625元,人均占有粮食仅有295公斤,是黔西南有名的贫困村,被喻为“兴义的麻山”。

  近年来,冷洞村通过发展铁皮石斛等特色产业,打通了“山旮旯”迈向“富裕村”的大门,村子发展迈入了快车道,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625元增长到今年的8000多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像冷洞村一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富裕起来的村子在黔西南并非个例,谈到这一切背后的秘诀,冷洞村驻村第一书记龚正海坦承,“农业产业的科学发展和产品流通环节的畅通让大山里的农产品有了出山机会,这让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通过把市场信息快速、准确地传导到供给侧,把优质产品和服务交换到需求端,引导生产要素的配置。”贵州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季泓表示,推动“黔货出山”根本目的是要让山里的群众通过扩大农产品销售来增收。流通工作连接着农村与城市,只有补齐流通设施短板,构建直达产销两端的农商联通模式,才能保障农民多产多销,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近年来,黔西南州通过大力打通黔货出山通道,开展以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为代表的系列活动,引进了一批优质农业企业,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及推动农村整体发展方面表现抢眼。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黔西南州累计建成冷库54座,库容量达5.88万吨;建成电商服务站点743个,实现312个贫困村全覆盖;累计开设直营店71家,加工、生鲜、干货等八大类54个品类的50多吨绿色农产品实现首发进京;100多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赴贵阳、广州、上海、济南等地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展示展销活动;仅2017年,黔西南州就引进省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0多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54个,实现总产值155.8亿元,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筑好“巢” 产业招商新局面

  2017年12月,黔西南州一家名叫新滢工艺公司的企业实现线上销售额9000多万元,并于2018年3月中旬将22.4万美元的铁艺产品远销意大利,率先实现了黔西南州跨境电商新突破,成为黔西南的明星企业之一。

  如果以其他发达地区企业发展水平来看,这样的企业数据当然显得不足为奇。然而在黔西南,这却是该地区跨境电商的新突破。新滢工艺公司负责人陈应飞只有小学文化,谈及企业如何实现这一突破,他表示,营商环境的改善和政府商务部门对企业支持帮助给企业向外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

  自2016年8月国务院同意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以来,黔西南州大力探索新型经济发展路径,特别是在优化营商环境及推进产业招商方面“下苦功”。2018年以来,黔西南围绕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放管服”工作,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市场,切开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口”,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并全力实施产业招商“突破年”行动,推动全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截至目前,黔西南州共取消行政许可事项11项,下放4项,调整或转变9项,合并实施4项;清理“放管服”规范性文件51份,负面清单之外未对外商投资准入设置任何附加条件;开展“代办式”、“一站式”等服务,推进“集成套餐服务”,有效减少办事跑动次数;建立州、县两级客商投诉应诉平台,设立招商引资项目服务代办窗口和市场监管“绿色通道”窗口,为企业提供全程代办和咨询服务。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黔西南州共策划编制产业招商项目298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540个的55.19%,项目成果转化率为23.15%;在产业项目引进方面,全州新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山地旅游业、大健康医药产业、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五大产业等产业项目231个,完成年度目标350个的56.57%,同比增长31.25%;在产业项目推进上,全州新增产业项目开工率为100%,同步增长1.91%。

  同时,黔西南州2016年至2018年建设的29个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集中安置点,也为入驻企业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今年1月至5月,全州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128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8045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达24109人。

牛.jpg

  近年来,黔西南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抓手,为全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图为兴仁市工业园标准化厂房区(谢家林 摄)。

    新时代 “借力”发展不停歇

  7月7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与环球网开展的“四十年四十词——世界眼中的贵州”大型国际调研成果发布。“县县通高速”“桥梁博物馆”“高铁”“大数据”“数博会”“中国天眼”“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绿水青山”“公园省”“旅游井喷”等系列词汇上榜。

  近年来,随着贵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形象已然发生根本改变。以此相应的是,作为贵州变革中“后起之秀”的黔西南也在近年贵州的快速发展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巴铃重工区主要依托煤炭资源、地方电网、水利资源等优势,以煤电铝一体化、煤电化一体化及煤电纺全产业链为主导,拉动发电、装备制造、配套产业等上下游产业和三废等配套产业聚集发展。”兴仁市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 白美宏介绍说,工业园区的项目推进不仅带动了兴仁工业发展还帮助兴仁变相完成了“引智”的目标。园区引进的煤制乙二醇项目不仅能推进煤炭产业链延伸,还为兴仁带来了来自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研究员姚元根等高级人才。“正是有了姚元根研究员和他的团队为我们谋划出路,煤制乙二醇项目才能推进得如此顺利。如今,姚元根研究员已经算是我们‘兴仁人’了,他不仅自己扎根于此,还带着20多个博士来到这里做奉献。”

  改革开放以来,黔西南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抓手,依托区位、生态、水电资源等优势,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了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带动了相关配套项目,为全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至1017年黔西南州地区生产总值由2.94亿元增加到1067.7亿元,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由145元增加到37900元,年均增长12.2%;财政收入由0.19亿元增加到114.38亿元,年均增长22.9%;固定资产投资由0.16亿元增加到981.8亿元,年均增长2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29亿元增加到243.7亿元,年均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0.19亿元增加到310亿元,年均增长17%。地区经济总量由全省末位上升为第7位,公共财政收入由建州时的全省末位上升到第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