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三都县 > 正文

三都扶贫新气象:边远山区来了位“女书记”

            (图为:潘小爽引导群众开展胡蜂养殖).jpg 

图为:潘小爽引导群众开展胡蜂养殖


  她,巾帼不让须眉,她,拥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挑战精神,2018年,她来到最偏远的深度贫困村之一——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仁和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群众迎战脱贫攻坚。


  她叫潘小爽,是三都县文化和旅游局非遗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2018年4月,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她被派到边远的都江镇仁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仁和村属于深度贫困村,距离县城64公里,全村总面积37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寨,585户29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7户969人。


  潘小爽告诉笔者:“当我接到担任仁和村第一书记的时候,我心里面压力非常大,我在想,脱贫攻坚大战面前,我一个弱女子上前线去,能够打胜仗吗?但是既然组织相信我,我也勇敢的担当起来,带着一份责任来到仁和村。


  初到仁和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成了她急需啃下的硬骨头。为了将问题一一化解,她决定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组织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包保干部对全村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每个家庭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


  “通过摸清全村底数后,我们结合实际,全面的努力补短板,通过一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全村实现组组通公路,在产业覆盖这一块,我们主要是以巫不香猪养殖为主,同时发展一些特色产业,比如我们的胡蜂养殖,人工养蛇,以及本地斗鸡来壮大我们的村集体经济,从而实现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增收渠道的目标。”潘小爽说。


  扶贫工作不是一躇而就,在工作开展中也会遇到群众的不理解。为了改变仁和村卫生环境差、人心涣散的面貌,潘小爽带领村支两委到村寨主干道打扫卫生,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来感化群众,不料却被部分群众说成“驻村干部就该为村里打扫卫生,他们领的是财政工资”,面对刻薄偏激的语言,潘小爽并没有和群众针锋相对,她坚信,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的行为最终会得到群众的支持。


  潘小爽感慨道:“经过我们几次的打扫过后,还是有一些群众还是主动从家里面拿着扫帚来跟我们一起打扫,甚至现在我们干部不动手,他们都是全部自己打扫了,现在我们全村的卫生还是很理想的。”


  自任仁和村第一书记以来,潘小爽带领仁和村干部群众共实施完成了组组通硬化公路11公里,寨内步道硬化3500平方米、产业路12公里、明亮工程450盏,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有效改善,乡村环境逐步亮丽。同时,实现了香猪养殖1116头,特色产业人工养蛇3000条、胡蜂养殖1000窝、稻田养鱼100亩、斗鸡200羽、钩藤种植249亩,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确保了仁和村2018年顺利出列。


  “通过干群共同努力,我们有能力、有信心顺利出列,仁和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决不当逃兵,绝不拖后腿。”潘小爽信心坚定地说道。


  在工作中,她以身作则,坚持公道处事,赢得了干部群众一致好评,群众们都称她为百姓的贴心人。作为第一书记,她更深知处理好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关系,与他们共进退,团结协作做好扶贫工作。


  仁和村党一组村民杨志对笔者说:“今天我来到仁和村村委会,了解移民搬迁,潘书记也是非常的好,给我们一一耐心的讲,搬迁之后的就业问题,她讲的非常到位。”


  “潘小爽入村以来,带领我们村支两委积极的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了解村情,还有带领我们成立合作社发展产业,为我们群众解决了很多问题,潘小爽同志的这种工作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仁和村副支书杨思红表达了对第一书记潘小爽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