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黔南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访谈

建言献策开新路 因地制宜谋发展

  州人大代表


  产业发展需以市场为导向


  —— 访州人大代表黄鸿飞


  文/图  本报记者  蒙帮婉


  黄鸿飞是独山县影山镇友芝村的农民代表,同时也是独山县佳宝果品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董事长,做了几十年农业产业的他,今年格外关注的农村农业产业的发展。


  “脱贫攻坚的开展,让我们农民取得了很大的实惠,教育、医疗、住房都得到了保障,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好了,干劲也更加足了。”黄鸿飞认为,产业是支撑农村发展的关键。


  早在1989年,黄鸿飞就在当地做起了蔬菜水果种植。如今,黄鸿飞的蔬果产业已经达到了几万亩,带动了上万名农户。不少村民在黄鸿飞的带动下,迈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没有产业不要说扶贫,扶贫都是有活干,贫困户的手上不是东西卖不出去,而是他没有东西卖,所以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黄鸿飞告诉记者,农村要发展,关键是产业要发展。而产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以此保证产品的销路。


  黄鸿飞认为,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就拿独山来说,独山是特有的冷凉气候,这样的气候发展夏季蔬菜有着很好的优势。例如黄瓜等种植出来质量都很好。”黄鸿飞说。


  农业产业都有一定的风险。黄鸿飞认为,要降低风险,最重要的一点是做好政策的支持。“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组织强有力的专家团队,对老百姓发展的产业提供技术指导。比如种植刺梨,指导群众去种植优质的刺梨。”黄鸿飞说。


  “发展产业都是有风险的,就如今的市场而言,生猪养殖的市场前景很好。如果能够将这个产业扶持起来,使它发挥出比以前更好的优势,是一个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出路。”黄鸿飞表示,独山可以参照日泉集团的养殖和管理模式,复制出更多的生猪养殖小企业,组建专家团队,保证群众的效益,促进产业的发展。


  州人大代表


  “输血”与“造血”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访州人大代表罗应和


  文/本报记者 叶大霞  图/本报记者  冯小东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加强和巩固异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分关键。”州人大代表、惠水县民田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说,新民社区异地扶贫搬迁的群众已入住3年有余,如今已基本稳定入住,但是后续怎么发展,实现真脱贫、脱真贫,值得深思。他认为,通过产业扶贫来带动群众就业,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罗应和看来,社区服务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必须一以贯之抓社区治理、坚定不移抓就业。罗应和说,现在新民社区已到了“搬得出转向稳得住”阶段,要实现“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就需要打造既“输血”又“造血”的有益载体,依托实体经济发展,不断壮大社区经济集体实力,更好地解决“既输血式扶贫,又造血式扶贫”这一根本性问题。


  新民社区在积极推动便民利民的基础上,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服务,充分发挥基层政府主导,配套了一系列设施开发式扶持就业。目前,社区附近的农贸小市场、小超市、小餐馆、菜商经营共计97家;成立劳务服务公司,推荐群众到周边300多家企业上班,有意拓展群众劳务输出1856人。集体产业有“移民后续扶持发展劳务服务有限公司+贵州轩铭实业有限公司+康态服务制衣扶贫车间”3个,一年多来集体经济营利65万元,社区集体经济逐渐上升,成效初显。


  罗应和通过多次走访全州其他县(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现部分社区有好经验,但缺乏启动资金。他建议州政府制定成立专项基金,县级层面多渠道推动社区就业指导,做实做大集体经济,保障搬迁后续稳定发展。这样,群众既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又能在家门口就业,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州人大代表


  产业需要不断更新才有生命力


  ——访州人大代表江秀才


  文/图  本报记者 朱丽


  “产业不能一成不变,品种需要不断更新!”州人大代表江秀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种产业在开种之初就预示着结束,几年的发展变化,历经其峰值后终有一天会被淘汰,因此,在其将衰落的时间节点及时转变,才能延长该产业寿命。


  江秀才来自平塘县掌布镇开花寨村,已经种了19年蜜柚,曾带领开花寨村民种植蜜柚,助村民增收致富。“我从2001年回乡试种蜜柚,2011年起,村寨开始承包大量种植。”他说,如果说2001年试种蜜柚是产业发展初期,2011年之后就是其发展的繁盛时期。


  “今年老百姓已出现危机感!”他说,危机感的原因主要有:全国蜜柚种植面积已近750万亩,市场将很快出现饱和;虽然销路依然广,但价格低,收益少;蜜柚味道始终不变,消费者逐渐失去兴趣。蜜柚产业到达峰值后,将逐渐走下坡路,现状不容乐观。当前,蜜柚产业处于其关键的时间节点,如何改变品种,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产业,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他最关注的点。


  更换品种,需要新一轮的试种。江秀才说,如今他们正在考察,寻找既适合村子种植,又容易改变的柚子品种,能通过果树的嫁接,转变柚子的品种,2年左右就能重新进入一个新的产业,进一步发展乡村经济。


  当前处于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对此,江秀才表示,发展农村经济,产业是刚需!产业是百姓致富的敲门砖,是乡村发展的奠基石。村民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安于现状,甚至甘愿落后。因此,村子基础设施跟上来,产业项目有针对性,贫富差距有对比,以此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改变村民“种粮食才饿不着”的想法,找准问题,对症下药,用成果说服村民,通过打好“时间战”纠正他们懒惰、自给自足的想法,以持续发展的产业带动他们有源源不断且稳定的收入,才是发展的根基。


  州政协委员


  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访州政协委员、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邓海


  文/本报记者  彭悦  图/本报记者  徐朦


  办好安置点学校,是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有效途径。


  “在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邑飞的建议下,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全省率先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4所,同时开展了对安置点学校教师的培训。”州政协委员、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邓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邓海带来的提案是《关于加强易地扶贫安置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他表示,“通过调研及领办工作的推进,看到了党委、政府对易地扶贫安置点及配套学校建设的重视,同时也发现了安置点学校师资不足、编制不足、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


  邓海告诉记者,在学校启动领办工作中,九三学社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委员会社员主动申请,志愿前往领办学校支教两年让他深受感动,学校精心组织统筹协调了120余名学生到三都、龙里顶岗支教,让他们得到锻炼的同时也暂时缓解了师资不足现状;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启动了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培养制度调整工作,鼓励青年教师到基层学校支教。


  为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切实解决当前安置点学校所存在的问题,邓海建议,要统筹用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积极争取省教育厅支持,进一步向集中安置点学校倾斜;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加大安置点学校教师培训力度,构建培训长效机制;编制针对安置点学校的志愿者行动计划,出台政策,鼓励支持我州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院校学生到安置点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支教服务,为有意愿、具备教育教学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志愿服务、支教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州政协委员


  不断深化改革促进优质教育发展


  ——访州政协委员、都匀一中校长胡立军


  文/本报记者  谢义将  图/本报记者  徐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在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夯实教育基础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基本解决了‘有学上’、‘上学难’的问题,这几年是我州基础教育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州政协委员、都匀一中校长胡立军说。


  在胡立军看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扶贫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才能实现真正脱贫,解决贫困之根本。人口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是致使贫困户难以脱贫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理论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意识,掌握先进生产技术、改变发展观念,从而提高社会竞争力、生产力和自身发展能力。


  胡立军告诉记者,教育扶贫是断贫穷之根,利在千秋。教育扶贫能提高扶贫工作实效,改善、稳定发展扶贫工作的基础,因此抓好、发展好教育事业非常重要。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上好学”要求更高,对优质基础教育的期待日益增长。


  如何使基础教育优质发展,推动全州教育从单一规模增长向量和质双提升转变?胡立军建议,一是以改革促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发展。在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上勇于改革和创新,多渠道吸引省外名校、优质民营教育集团等社会资源与我州优质学校合同办学或独立办学,增加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动力;二是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催生优质的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于人才,需要优秀、一流的教师,因此要在教师培训、人才引进、提高教师待遇方面下大力,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推进优质教育发展。


  州政协委员


  关注民生实事积极为民解忧


  ——访州政协委员、龙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子成


  文/本报记者  牟泗亭  石学业  图/本报记者  冯小东


  “关注教育、医疗保障等民生领域问题,是我当上政协委员后履行职责的主要方向。”州政协委员、龙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子成如是说。


  “现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已实现全覆盖,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并撰写调研报告,比如学校周边环境、食品药品安全情况等。”金子成说,还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更多关注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问题。


  医疗保障是金子成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分级诊疗的核心就是合理布局医疗资源,合理分流病人,这种制度的建立能够解决农民看病难以及看病贵的问题。”金子成说,通过调研发现,现在农村医疗设备配置充足,但诊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边远农村对村医和乡镇卫生院的需求很强,但服务能力无法匹配,有的群众就选择到县级、州级,甚至省级医院治疗,这些医院病人数量骤增。因此,他认为农村医疗保障最缺的是人才,应加强基层医疗技术力量,强化医疗机构人员规范化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分级诊疗”顺利实施的关键。


  今年金子成带来的提案是《关于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有关政策的建议》。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领导重视,群众期待,社会关注。他建议,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采取备案制管理,主要是为了引导参保群众合理有序就医,落实国家分级诊疗要求。一是建议简化优化备案流程,便利参保群众就医。二是建立统一的备案渠道,提高备案工作效率。三是以流动人口和随迁老人需求为重点,结合本地实际,探索进一步简化备案类型、备案条件、申报材料,优化简化备案程序。真正实现备案服务“零跑腿、不见面”,打通“最后一公里”,为参保人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