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黔南州:搬离石山挖掉穷根

  易地扶贫搬迁,是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石山区、深山区、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群众彻底“挖掉穷根”的好办法。

  

  搬出大山之后,移民群众如何能安居乐业,是更为关键的“后半篇文章”。

  

  为写好“后半篇文章”,黔南州创新探索解决了“搬后怎么办”的后续发展问题。黔南州聚焦就业、公共服务配套、文化服务、移民安置点党建等体系建设,解决好移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启移民幸福新生活。

  

  黔南州始终把产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基础,就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根据可就业岗位和可脱贫产业合理布局安置点的规模和位置,并实施“七个一批”就业工程,拓宽易地扶贫搬迁稳定就业渠道,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有业可就、有事可做、有钱可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数据显示,2016至2018年度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黔南州共转移搬迁群众就业10.68万人,实现了有劳动力搬迁家庭“1户1人以上”就业。

  

  搬迁,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在易地扶贫搬迁中,黔南州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把安置点布置在县城、中心集镇等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数据显示,黔南州109个安置点中有103个分布在县城和中心集镇。其中,县城36个,中心集镇67个,共搬迁入住24.6万人。

  

  同时,黔南州已建成的安置点,全部规划配套建设了园区和学校、医院、商业等公共服务体系,并积极引导金融、通讯、快递、物业等服务网点进安置点,同时大力开展“代理服务”“上门服务”“楼长服务”,将各项便民服务事项、各类易地扶贫搬迁扶持优惠政策“服务到家”,并基本实现“一出门就可上班、上学、就医、休闲、购物”,让搬迁群众共享城镇优质资源,安心生活。

  

  为了让移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黔南州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主线,以“好花红”文化品牌为依托,通过实施开心融入工程,加强移民社区文化建设,构筑精神高地,有力促进了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

  

  不仅如此,黔南州按照“哪里有搬迁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的要求,在各县成立县级临时党委、搬出地和安置点党支部,统筹协调搬迁全域工作。

  

  搬迁后,按照“支部建在小区、小组建在楼栋、互助会建在单元”的要求,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建立联合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和网格党小组等各类党组织400余个,全力服务群众。同时,以深化落实“一构架三清单”为抓手,大力实施“党建+群团+两新组织+自治组织”聚力工程,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堡垒作用全发挥、各领域组织全链接,凝聚起广泛的党心、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