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长顺县“三主三定三评”破解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难题

  近年来,长顺县围绕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破解“垃圾围村”困境,进行了有益探索,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营、群众主体,定规矩、定服务、定补助,对乡镇开展考评、对企业开展评估、对群众开展评比的“三主三定三评”机制,有效破解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题。目前,长顺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7.1%以上,在全省排第4位。


  主要做法


  “三主”联动推。一是政府主导。强化行政推动。从县级层面,加强制度设计,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乡、村两级责任,依托脱贫攻坚队下沉一线的有利时机,做实群众宣传发动,将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分类工作纳入脱贫攻坚工作任务清单,列入督促检查内容,确保落实到位。配建公共设施。按照“保建设、保运行、保处理”的要求,积极争取省州生活垃圾治理专项项目资金3400万元、整合其它项目资金15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900万元,共5800万元,在7个镇(街)建成10个垃圾转运站。创新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个一”“五个一”工程,在30户以上村寨建成一个垃圾收运系统、一条串户路网、一套路灯系统等,完善基础配套。建立收运机制。建立完善城乡垃圾收集处理运行机制,分别建立城镇和农村两套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机制,县城和广顺镇推行路面保洁、垃圾收集转运整体打包向社会购买服务,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由村委会与市场主体协商解决。据测算,县财政每年预算城乡垃圾治理费用1700万元,其中县城及城镇环卫费用1000万元,农村垃圾收运费用440万元,垃圾填埋、焚烧处理费用260万元。二是企业主营。形成竞争机制。建立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培育面向农村的市场化服务主体,实行政企分开,政府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将建成的10垃圾转运站的运行维护、垃圾转运等运营工作,按照市场化的手段,引进桑德公司和贵阳天下家政公司分别对县城区和广顺镇城镇生活垃圾对进行收集转运,引进小男孩环卫有限公司为全县65个行政村550个村民组2.3万户开展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服务。企业自主投入。小男孩环卫有限公司承接长顺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业务后,自主投入500余万元,购置垃圾收集桶9500余个,配备9台环卫保洁车辆,聘用29名工人,常态化用小型压缩式垃圾车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后,以“桶装车载”模式直收直运至乡镇转运站,再经专用设备压缩预处理后,北部乡镇5个转运站垃圾运至花溪燕楼发电厂焚烧发电,南部5个转运站垃圾运至县城垃圾填埋场填埋。据初步统计,每天农村生活垃圾收运量约为90至110吨。运转经费分摊。按照“经费分摊”原则,县级财政承担全县100%生活垃圾处置费和50%生活垃圾转运费,各镇(乡、街道)承担本辖区50%生活垃圾转运费,农村居民承担自家生活垃圾收运费用,目前,县级投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费440万元,由组管委负责向2.3万户农户收缴生活垃圾收运费130万元。三是群众主体。强化主体意识。尊重农村群众意愿,发挥全县1228个组管委的作用,通过组织召开群众大会、院坝会、入户宣传等形式,建立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机制,动员村民从环境卫生小事做起,投身美丽家园建设。强化分类意识。重点从垃圾分类入手,按照“可就地处理、不可就地处理”两种简易实用的垃圾分类方法,鼓励群众开展垃圾分类,减少垃圾转运处理成本。教育引导群众将废纸箱、啤酒瓶等可回收垃圾分类后自行售卖,将树叶杂草、植物杆秸等易腐烂、不渗透垃圾就地填埋或制作肥料,重点将不可就地处理的白色垃圾投放垃圾桶,形成垃圾分类自觉。同时,每个乡镇选择1个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村作为垃圾分类试点村,引导农村群众更加注重环境意识,形成垃圾分类的新风尚。强化环保意识。发挥农民自治组织教育功能,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明确农民维护公共环境责任,落实公共区域和门前三包责任制,自行负责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环境整治,从日常抓起,培养环卫意识,形成环卫自觉。同时,通过向群众提供有偿的垃圾收运服务,倒逼群众提升环保意识。


  “三定”建机制。一是组规民约定规矩。强化自治手段。以村组为单位,把环境保护、卫生清扫、垃圾投放等作为各村“村规民约”、各村民组“组规民约”重要内容。如广顺镇高堡村内的几个村民组“组规民约”约定,对在垃圾桶内投入建筑垃圾、煤灰等“不合格”垃圾的,发现1次罚款10元。通过常态化的指导和督促,促使群众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习惯。组建卫生监督队。随机监督指导各村寨环境卫生问题,将公共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划分包保到户,由3到10户不等,按路段或区域组成1个联保单元,各户之间既相互配合完成公共区域保洁,又相互监督各户的卫生情况和垃圾投放情况。二是民企协商定服务。推进基层协商。由村委会代表群众与小男孩环卫公司进行协商,在征得群众支持同意的前提下,由村委会与小男孩环卫公司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职责。达成服务共识。按照“谁产生谁付费”原则,采取协商议定的形式,制定收费标准。常住农户按每年收取120元收取,外出务工农户按每年收到60元收取。同时要求小男孩公司按照每4至5天为一个周期,对农村垃圾进行常态化清运,遇到农村办酒席等情况,视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进行随时清运。三是利益导向定补助。落实经费补助措施,从乡镇转运站到处理厂的转运费由县、乡两级按照0.52元/吨/公里标准给予垃圾转运补贴,由县级按照65元/吨的标准给予垃圾处理补贴,其余资金由企业通过市场运营、农户有偿缴费等补充。经费投入实现了从“财政包干”向“政府补贴、市场运营、农户付费”的方式转变。


  “三评”促效果。一是对乡镇开展考评。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计划,把乡镇环境整治工作列入全县项目观摩考核内容,县财政落实经费,一等奖奖励50万,二等奖奖励40万,三等奖奖励30万,通过以奖代补形式促进乡镇环境整治工作。坚持定期对乡镇生活垃圾处理情况进行绩效考评,与补助经费挂钩。二是对企业开展评估。由县城市综合执法部门制定生活垃圾转运社会化服务评估办法,在垃圾转运车辆上安装定位系统,实时掌握公司车辆的运行轨迹,做好日常的车辆运行监督。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在垃圾箱上公布投诉电话,开通微信投诉小程序,方便群众监督和举报。同时预留20%应付款项作为对公司的质量评估保证金,通过常态化的监管,促使公司提升服务质量。三是对群众开展评比。每季度在各村民小组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大评比,设立红黑榜,由网格员、组管委成员等组成考评组,对各农户家及所承担的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评分,对评比成绩前列和进步较大的农户,奖励毛巾、盆、桶等“小奖品”,并登光荣榜表扬。对评比落后的农户,登曝光台限期整改,同时派出网格员进行指导督促,通过褒扬与鞭策相结合,引导群众变“旁观者”为“参与者”,培育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启示


  一是党政高度重视、强化行政推动是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全覆盖的保障。长顺县的做法启示我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全面长效治理,改变农村环境面貌,若单靠政府,不靠市场,或单靠市场,不靠政府,都很难持续推动。要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按照边建机制、边建设施的原则,在补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的基础上,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强化对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的主体责任,调动各种行政力量,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县、乡、村、组四级联动机制,形成共同推动的强大合力,才能逐步实现管理无死角、全覆盖。


  二是调动市场参与、形成竞争机制是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实现可持续专业化运营的关键。长顺县的做法启示我们,突出利益导向,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生活垃圾运营市场,转变政府服务方式,实行行业管理和具体业务分开,推行政企分开,将政府“直接服务”转变为“购买服务”,形成专业化分工,才能更加高效地推动农村生活垃圾的专业化服务。改变传统的“政府包干”模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放活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市场,形成多元化的投入共建共治机制,提升社会参与度。


  三是转变群众观念、依靠群众自治是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长顺县的做法启示我们,脱贫攻坚网格员队伍和组管委队伍是当前在农村发动群众动员群众最有力的力量,动员群众增强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让群众愿意为自己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买单付费,是实现“购买服务”的基础,群众虽然花了“小钱”,却买来了“大文明”,不仅有效缓解了政府的投入压力、还能倒逼群众主动参与、主动监督、主动提升环保意识。长顺县的做法,为我们探索了路径,找到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的突破口,实现了“谁产生谁付费”,形成了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相结合的合理分担机制,有力地提升了群众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共黔南州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