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惠水县好花红镇三个“聚焦”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2019年以来,惠水县好花红镇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为主线,以春季攻势和“五个专项治理”为载体,围绕省委剩余贫困人口脱贫滚动计划目标,扎实推进减贫清零计划,全面完成清零。


  聚焦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开发通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好花红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脱贫攻坚党组织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群众性,提升党和政府的引领力。


  秉承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加强党的建设,圆满完成了28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选举和三都、好花红等7个村党支部副书记补选工作,进一步优化了基层党组织结构,选出了真正的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领头雁”。


  采取党建引领、技术指导、产销衔接、红利共享等举措,以弄苑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清水、幺关、石头关、六马、新门等5个村共8500亩,今明两年再新增2500亩,连片种植1万亩以上,覆盖农户1480户(贫困户740户),亩产7000斤以上,亩产值5000元以上,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尽锐选派干部下沉到村,将分散帮扶转变为集中驻点帮扶,成功打造了一支“不走读”“不撤退”的工作队。常态化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整改各项组织问题64条,整顿后进村2个,不断改进工作作风,4年来,好花红镇共26个集体和9名个人获得州级以上先进表彰。


  聚焦为民服务,凝聚干群合力


  “要和群众在一起,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近年来,好花红镇始终紧扣脱贫攻坚第一要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251名干部下沉到一线,用心用情转变部分群众落后的思想和生产生活方式——下沉干部白天翻山越岭查找水源点,走村串户查民情,为群众排忧解难;夜晚加班加点、梳理民情民意,整理帮扶措施;网格员纷纷到农户家和农户一起同吃同住同生活,和群众一起扫院子、挑水、糊墙,一起下地干农活……坚持以干部动手让群众动情,化解了矛盾纠纷216件,办结了信访事项130个。群众说:“现在村里干部好多,好久没这么热闹了。”


  同时,好花红镇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给予临时救助,帮助困难群众解困脱困。全镇目前有1109户3027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3086户农户享受危改或老旧房整治、1123名建档立卡人口到龄领取养老保险、27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高龄补贴……通过综合施策,有效地保障了农村困难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水准,防范和应对了社会风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加保障、更可持续。


  聚焦乡村振兴,扎实开展农村产业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近年来,从“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接二连三”到“强化农业园区建设、镇园合一”,再到“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直至“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好花红镇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不断融合上级指导政策,既突出现代高效,又体现山地特色,革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适应农业主要矛盾变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不断壮大农业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六年来,好花红镇成功发展了以精品花卉、精品水果、精品蔬菜为主的农林经济产业,培育了家禽家畜、特种养殖生态养殖产业,全镇建成花卉苗木基地0.8万亩、四季蔬菜2万亩、四季水果1万亩,种植业年产值达1.81亿元。年出栏生猪2万头、牛0.15万头、鸡12万只,年出售鲟鱼30万斤、小龙虾24万斤、基围虾64万斤,养殖业年产值达8750余万元,户均年增收800元。同时,培育合生花卉、湘丰农业、湘隆公司等省、州级龙头企业11个及合作社6个,吸收劳动力就业年用工4万人次,户均年务工增收0.6万元。


  在基础设施硬件保障方面,六年来,脱贫攻坚完成危改和老旧房整治3086户,乡村住房条件焕然一新,实现农民群众祖祖辈辈的安居梦想。修建通村路和通组路276.87公里,建成并验收串户路325公里,将乡村道路延伸到组到户,实现村域经济向镇域经济的融合。完成庭院硬化4615户13.85万平方米,宜居道畅通到家门口,实现村庄户户不沾泥。完成安全饮水工程1.45万户,让群众彻底告别“吃水难”。建成村级图书室27个,村级文化广场36个,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升。建成村级卫生院24个,缓解了群众就医远就医难的问题,实现了“小病进诊所,中病不出镇”的就医便民模式。建设村级垃圾收集点88个,投入垃圾集中收集箱46个,发放塑料垃圾桶2850个,配备垃圾转运车11辆,聘用环卫人员213人,改变农村垃圾无序堆置的情况,实现乡村环境质的飞跃。安装路灯6100盏,点亮了回家的路,实现了夜间出行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