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三都:“点线面”结合构建“村社合一”劳务输出网打通群众就业脱贫路

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通讯员 杨春村 潘池响


  近年来,三都县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将党建和就业扶贫工作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点线面”结合的就业扶贫新模式,做实“村社合一”,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努力实现“人人有事做,户户有增收。”有效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加快脱贫摘帽步伐。


  截止目前,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7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5万人,带动自主创业12032人。


  建好“点”,打牢群众劳务服务基础


  通过组建三都县人力资源公司这一个“中心点”,按市场化方式落实县就业创业政策。公司负责统筹以市场主体身份同其它劳务企业和机构对接业务,组织实施劳务输出,承揽本县劳动力劳务外包,承担公益性岗位管理和就业扶贫专岗管理,政府性用工派遣,与培训机构合作组织开展全员培训,采集劳动力信息,就业信息网络系统管理和维护。


  通过打造N个站点,在全县91个行政村按照“一村一社”原则,组建91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下设439个专业合作社,覆盖全县34万农业人口;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经济实体框架下,对应组建91个劳务社;在10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投入160万元成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在江苏常州、广州黄埔驻外工作站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托县人力资源公司、村级劳务合作社对外联络体系,在三都籍务工人员超过500人的地区建立实体就业服务站,在人员50至100名的合作公司发展1名联络员,形成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终端跟踪服务机制。


  同时,主攻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地区。围绕长三角5.14万三都籍务工人员群体,在江苏常州成立党员服务中心,围绕党建扶贫、劳务服务、民生保障、法律维权、金融服务等方面全心全意为在常州的三都籍务工人员做好服务,努力协调当地人社等部门对三都籍务工人员在企业开展调查登记、跟踪服务,切实保障外出务工群众在劳动时间、工资待遇、各项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合法权益。充分整合广州黄埔、深圳对口帮扶资源,在广州、深圳成立驻外办事处和劳务工作站,通过合署办公,共同开展招商引资、就业跟踪、劳动维权等工作,同时引进企业进驻三都办厂兴业,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带动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并鼓励其成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成员单位,壮大村集体经济。


  连好“线”,搭建群众创业就业桥梁


  首先,连好“群众+合作社+党建”的线。以“抓党建促就业扶贫”为抓手,出台《三都水族自治县抓党建促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采取“群众+合作社+支部”的发展模式,建立村级党支部与合作社联席会议制度,发挥支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实施党建促脱贫工作。如普安镇前进村党支部与山野水晶葡萄合作社建立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党员和社员义务服务活动,为葡萄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探索创新“113”致富帮扶模式,即要求1户党员帮助1户群众发展3亩葡萄种植。通过开展“113”致富帮扶工作,目前,山野水晶葡萄合作社社员遍布普安镇的各个村寨,拥有1800多个社员,带动全镇农民种植葡萄6.2万多亩,非社员2000余名,辐射带动全县葡萄种植面积13.98万亩,挂果面积6.89万亩,产量达10.69万吨,产值达3.1亿元。


  其次,连好“群众+合作社+公司”的线。通过“县、镇、村”三级劳务公司体系,挖掘和培育一批外出务工带头人、农村致富带头人、行业技术带头人等“带头能人”作为公司“员工”,建立“带头能人数据库”,并与其签订合作协议,形成“政府+公司+带头能人”的公共就业服务一张网。鼓励“带头能人”在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同时,依托村(社区)自身产业发展需求,以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领办产业合作社,建立种养殖基地,流转或托管贫困群众土地,并优先安排贫困群众在基地务工,实现“转移就业、发展产业、带动致富”三赢目标。目前三都县现有组织外出务工人员30人以上的“带头能人”88人,累计带动三都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42人。能人领办产业合作社20余个,带动8000余名群众脱贫致富。如,周覃镇三愿村通过“能人领办”养牛、菌菇种植等4专业合作社,覆盖全村2904人,特别是菌菇种植合作社利用废物秸杆、野草、牛粪等作为原料培育菌种、制作菌棒,并发动群众利用老旧房等地方发展菌菇种植,菌棒产完后又回收加工成有机肥外售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有效带动贫困户224户1046人,既带动了经济发展,又保护了生态环境。11月16日,三愿村举行了“务工收入大比武”活动,在外务工和在合作社种养殖基地务工共200余名群众参加,97名群众喜获表彰,有效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再次,连好“群众+合作社+市场”的线。健全股份经济合作社与“能人”合作联结机制,发挥“能人”联系市场紧密、获取信息快捷、组织灵活高效、家乡群众认可的“千里眼”“顺风耳”“领头羊”作用,实现精准掌握劳务输出信息,精准分类就业指导,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如中和镇的“带头能人”潘宏斌,通过多年外出打工,对县劳动力输出集中地和输出习惯有一定了解,同时与输出地的人力资源机构、用工企业接触,掌握一批企业招工用工信息,回乡带领老乡外出就业,仅2019年就引导输出50余名劳动者到广东就业。中和镇政府帮助潘宏斌在中和镇设立固定招工点,不仅长期组织当地群众外出就业,还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招聘宣传,群众称他为“就业媒人”。


  最后,连好“群众+合作社+政策”的线。在省、州现有的政策基础上,整合1000万元县级财政资金,出台系列就业扶贫补贴奖励办法,对县、镇(街道)、村人力资源公司(合作社),“带头能人”组织输出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到县外稳定就业3个月,予以兑现200元/人的组织跟踪服务补贴;对贫困和搬迁家庭成员年人均劳务收入达5000元及以上的,给予该家庭1000元的一次性劳务收入奖励补贴;对“带头能人”每年组织外出就业人数达30-100人及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2万元不等的奖励。同时预留就业补助资金1000万元,用于兑现贫困劳动力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补贴、跟踪服务补贴、自主创业补贴等政策。鼓励合作社与外出务工“带头能人”深度协作开展劳动力有组织输出,并对输出群众进行就业跟踪服务,及时掌握其就业动态,符合条件的由合作社提供集中申请政策服务,帮助群众及时享受各项政策。


  铺好“面”,拓宽群众脱贫致富渠道


  精准选定主导行业。在开展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管理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公司、劳务合作社通过精准建立人力资源台账,精准掌握人力资源供给数量,分类管理人力资源技能技术,按照群众需要和市场需求,对外选定制造业、酒店服务业、餐饮服务业为就业主导产业,对内选定农业产业、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为就业主导产业,按人推送就业信息,按需分配就业岗位,有效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助推劳动力转移就业。


  精准聚焦务工区域。充分依托驻外劳务工作站、联络点、联络员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终端跟踪服务体系,精准聚焦三都籍务工人员集中区域,积极为三都籍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劳动维权等服务。在江苏常州劳务工作站,组织三都籍务工人员开展技能培训62期3684人,提供就业岗位17390余个,为在常州务工人员解决就业715人次,为群众协调工伤52起,落实赔偿金340余万元,协调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48起74.2万元,处理诈骗事件1起,追回资金56.1万元。广州市黄埔区劳务协作站组织开展务工人员走访160人次,组织劳务协作培训9期476人,提供就业岗位6300余个,推进组织开展劳务协作招聘会6场,促进三都籍贫困劳动力到广东省就业1423人。2019年,三都县新增贫困劳动力就业5909人,贫困劳动力累计实现就业创业5.6万人,全县农村劳动力在外就业从2011年的6.4万人、年均劳务总收入3.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在外就业9.7万人、年均劳务总收入9.7亿元,已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可带动8万余人实现增收脱贫。


  精准服务自主创业。通过对自主创业者给予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倾斜,优先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自主创业补贴、场租补贴、以工代训、稳岗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壮大各类创业经营实体,不断拓宽县内就业渠道和规模。目前,全县有自主创业12032人,带动6230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脱贫,其中就不乏返乡创业能人,如:贵州亘蓝母图民族布艺蜡染开发有限公司创办人张义琼,外出务工返乡后积极投身创业大潮,通过推行蜡染布艺公司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从原料生产到产品销售,积极带动230户260余人的贫困家庭增收致富,同时实施2000亩的蜡染原料蓝靛种植项目,覆盖三合街道苗龙、拉揽和南岭等村,带动500余户农民增收,涉及农户直接收益1000余万元。而张义琼先后被评为“贵州省巾帼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贵州省第三届返乡创业之星”、“贵州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在推进“村社合一”工作的进程中,三都县攻坚克难、多措并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并总结出了政府主导是根本、能人带动是关键、群众参与是前提、市场需求是核心等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和举措。


  只有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给“村社合一”提供强大保障,将组织、人力等资源优势与合作社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方面优势有效结合,实现“村社合一”建设运行规范化、管理服务精细化,有效推动“村社合一”和劳务输出相融互进;充分发挥能人队伍在推进“村社合一”、劳动力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更多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找准致富门路、掌握致富技能,实现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村社合一”兴旺发达,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加入“村社合一”发展中来,实现村集体与农民群众抱团发展产业,不断提升农产品生产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改变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积极推动农商联动发展,从而迸发出强大的驱动力量,最终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牢牢把握市场需求这个核心要素,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市场资源优势,大力推广订单生产、政策红利、电商扶贫、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模式,采取“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机制,明确群众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中的环节和份额,才能做实县内市场,开拓县外市场,坚持“线上”“线下”同时发力,才能让农产品乘上市场快车“泉涌”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