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乡村振兴的新巴故事

  • 作者:田高 牟泗亭 叶大霞
  • 编辑:杨羽
  • 来源:黔南日报
  • 发布时间:2019-12-20 17:06:25


  “我们寨子产业旺、村子靓,姊妹天天把歌唱……”12月12日,贵定县新巴镇,冬日暖阳之下,苗族山歌婉转悠扬,荒山坡地村民繁忙,油茶花苞凌风盛放。


  记者行走乡间,顿觉清风扑面。幸福村、乐帮村、新华村、谷兵村,路净、村美、民富、人欢。一面面“有故事”的文化墙,生动地诉说着乡愁记忆;一幅幅“村规民约”“红黑榜”,鲜活地展示着乡村振兴的新风尚、好气象……


  万亩油茶领衔“产业主角”


  “从2011年到现在,陆续种下了2000亩油茶,今年有1200亩进入盛产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昌州愉快地算起“生意经”,坚守9年,荒山变绿坡,遍野油茶果。


  新巴镇山大沟深、耕地分散、高寒缺水,李昌州当年看中的正是这些“资源短板”。因为,油茶根系发达、枝叶繁茂、四季常绿、耐寒耐旱、适生范围广、易管理,新巴恰恰是油茶生长的“风水宝地”。根据检测,新巴镇乐邦油茶基地出产的茶油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角鲨烯等含量高于市场95%以上的茶油产品。


  “大家都知道油茶是宝,但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刚开始时老百姓都在观望中。”正当李昌州为此烦恼时,新巴镇通过深入调研,因地制宜,选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备的油茶作为产业革命“主角”。


  2015年,李昌州种下的第一批油茶挂果丰收了,一部分老百姓开始“心动”。与此同时,以“家家种油茶、收入往上爬”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在各个村寨上演,宣传小分队到田间地头向老百姓讲解油茶奖补政策、市场效益、低产林流转等实用信息……群众开始逐渐尝试种植油茶。


  “前3年可以套种矮杆植物‘温养’油茶,10年进入丰产期,一亩收益最少6000元,稳产期有80年,挂果期有100多年,真是一代人种下三代人受益。”当地村民罗贵祖长期在李昌州的基地务工,他算清了种植油茶的长远“增收账”,自己也种了30亩。


  “通过扶持贫困户、一般农户、大户、家庭农场、村组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等抱团发展,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等合作经营模式,让油茶产业落地生根。”新巴镇党委书记张婧介绍说,现在群众积极性很高,明年3月底前将完成1.5万亩油茶标准化种植,2020年底全镇油茶种植面积将达到2万亩以上,建设“绿色银行”成为现实。


  百年煤村变身“世外桃源”


  一路沿着通村路盘旋而上,记者看到两棵古树矗立村头,便到了乐邦村老甘地组。走进村里,民房鳞次栉比,村在林中,田园之美,铺陈眼前。


  “这里有上百年开煤矿的历史,地下挖空不少,小时候我们都爱钻‘地道’。”乐邦村副支书李纯君的话颇有些“煞风景”,当年挖煤让当地村民是赚了一些钱,不过环境一团糟,大车一过,尘土飞扬,吃水也困难,不少村民举家搬走,这里逐渐成了“空壳村”。


  常年下来,小煤窑乱挖滥采逐渐吞噬了原本就生态脆弱的村落。2014年至2016年间,新巴镇在痛定思痛后,首先采取强制措施,关闭整顿老甘地的小煤窑。然后不断完善道路、住房、饮水、公共场所等设施建设,发展油茶种植,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绿化荒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恢复植被。


  “我母亲老了,一直都想回老家,现在家里面环境变好了,交通方便了,吃水也不愁了,我们一家人都搬回来。”今年,当地村民朱朝林回到了老甘地,看到山上广州市帮扶新建的水厂,决定回家建起新房。在龙里务工的年轻人张小松也主动回乡,还选上了老甘地的组长。


  老甘地从灰到绿,过去的生态包袱逐渐变成了生态资源,“老甘地是全县的危房改造示范观摩点,光是今年就有10多户人家搬回来住,还建了7栋新房子。”李纯君说,家乡的人气越来越旺,村民过上了“美加净”的生活。


  传统苗寨展现“乡村新风”


  “苗乡志气甲天下,小康路上底气足。”记者看到,在新巴镇谷兵村甲底组的活动广场上,汇聚了寨规民约墙、卫生公约墙,以及由各式各样石头砌成的家风家训墙,议事厅、会客厅、思想堂屋……鲜活地展示着山乡苗寨的新风尚。


  甲底苗寨有一个传统,每年春节都要与邻县龙里水尾村的上千村民聚集在广场上“跳月”。“现在是活动广场,过去其实是一个烂泥塘。”甲底组组长王维学说,甲底苗寨的变化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甲底组由群众选举的组管委成员有7名,都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和知识青年。“我和组管委成员到每家每户动员村民参与广场建设,并到外地做‘障碍房’户主的思想工作。”王维学说,寨子里男女老少风风火火拆房子、填泥塘、运石头、抬沙子……仅三个月时间,原来的“障碍房”清除了,广场“扮靓”了,群众舒心了,几千人的活动再也不用挤在一个烂泥塘里了。


  好环境离不开人,好环境也在改变人。村寨环境卫生被纳入组规民约,大家习惯了主动定期对寨子的公共场所、绿化带垃圾进行清理,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大比武,一个个小细节汇成了村民自治的成绩单。家家户户还种上了花草,干起了园艺;巧用石磨和木头为坐凳,巧用危房窗格为栅栏,昔日的农具变成了“艺术品”;寨子里川美大学生发挥专业技能,带领同学来家乡作画,描绘了一幅幅独具特色的苗家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