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从深山搬出向幸福靠近

  • 作者:李毅 田维锋 胡孙丽 张琴 刘红
  • 编辑:杨羽
  • 来源:黔南日报
  • 发布时间:2019-12-06 15:17:14


  秋日的午后,阳光和煦,瓮安县朵云易地扶贫搬迁山水文苑小区内,老人三五成群坐在向阳处晒暖、聊天,一幅安详和谐的场景。


  朵云易地扶贫搬迁山水文苑小区建成于2019年5月,位于瓮安县城东部朵云拓展区,隶属雍阳街道映山红社区,建设面积139624.40平方米,安置全县11个乡镇1344户5574名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18户4244人,是全县规模最大的安置点。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确定的“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脱贫工程之一,是解决生存环境恶劣地区极度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头号工程”, 瓮安县雍阳街道办事处把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和“当头炮” 强力统筹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为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后半篇文章,雍阳街道以“5336”工作法为抓手,着力创建“六安”美好新家园。


  “5”:指以《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意见》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为统领,搭建和完善基本工作平台、管理平台和大数据平台。


  “336”:即“三同三化,确保群众六安”,指同步推进公共服务与文化引领,化解环境适应难题,确保群众心安、家安;同步推进技能培训与产业培育,化解增收致富难题,确保群众身安、业安;同步推进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解综合治理难题,确保群众平安、久安。


  聚焦“志智双扶”,确保“搬得出、稳得住”


  “我现在在社区煮饭,一个月有2500多元的收入”,朵云搬迁户黄橙清对记者讲到,“我们家原来在中坪镇,搬到这点以后生活质量提高了,娃儿读书也得到解决了,老人也都习惯了。”


  易地扶贫搬迁首要解决的是群众思想认识问题,思想认识问题解决好了,群众的心才能安下来,家才能定下来。如何彻底打消搬迁群众普遍存在的“融不入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等顾虑。雍阳街道超前部署,积极安排,坚决夯实群众的思想工作。


  在安置点建设中期,党工委就积极主动协调县相关部门,筹备社区成立和干部编制申报工作;成立社区筹备委员会,选派干部,快速的介入安置点的建设工作和搬迁群众基本信息摸排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同时有效对接各项工作,解决好有人办事的问题,为后期群众有序搬入和社区平稳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聚焦基础先行实现配套设施全覆盖


  把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先建起来。超前规划好安置区“两校一院一线七中心”建设,即:小学、幼儿园两所学校,卫生院分院,公交专线,设立社区综合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文体活动、儿童(老年)活动、公共安全服务、就业培训、平价购物7个中心,形成综合服务体系。


  同时,打造好样板房,组织各乡镇部分群众代表,到安置点先行先看先感受,通过这部分群众回到所在乡镇后,给其他群众“现身说法”,让搬迁群众深刻感受到服务就在身边,打消吃什么、怎么出门、住的怎么样、就医难、就读远、办事不方便的疑虑。


  “感谢党的政策好,搬过来住着踏实多了,小孩读书也得到解决了,原来在家务农就只能解决温饱,现在工资除了日常开支以外还可以置办点家具。”来自岚关乡的冉崇兴高兴地讲到。


  把文化活动和氛围先营造起来。开辟小区文化墙,在显眼的位置书写、制作一些让搬迁群众找到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的标语,让搬迁群众理直气壮的有变客人为主人的存在感、自豪感;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一些民俗文化活动,让搬迁群众不忘浓浓的乡愁感;常态化开展“星级住户”“勤劳致富”“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常态化曝光“等靠要”“脏乱差”等负面典型行为,以身边人身边事增强群众的责任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截止目前,共表彰先进典型20个,公开曝光反面典型15个,开展各类文艺和感恩教育活动15场次,参与群众达5500余人次。


  实施“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又有新途径


  俗话说“安居,乐业”。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雍阳街道对症下药、分类施策、多管齐下,确保群众身安、业安。


  建培训平台,抓综合素质提升,实现技能就业。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以建筑、纺织、餐饮、家政等行业用工需求较大的领域为重点,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不断提升群众就业水平和能力。目前,已整合资源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2场(次)1280余人(次),通过技能培训,帮助群众就业68人。


  建劳务平台,抓富余劳动力输出,实现稳定就业。组建社区劳务输出公司,整合瓮安经济开发区、青坑工业园区、县内企业等人力资源市场,多方签订劳务就业合作协议,按照企业点单(岗位需求),社区下单(群众技能)方式实现定制化、组织化的劳务输出,多渠道解决群众就业。现已采集社区全员人口技能和务工信息,收集县内外用工岗位信息5221个,开展就业推荐178次,解决县外就业1096人,县内就业693人。“原来是工作难找啊,现在不一样了,由政府出面帮忙协调,每天都会收到社区群内的就业信息”来自玉山的罗德权说。


  建招商平台,抓企业引资入驻,实现就近就业。社区利用6000余平米门面搭建扶贫车间招商平台,通过引进服装厂、电子加工厂等劳动密集型微型企业进驻,在群众家门口提供就业岗位。现入住企业2家,提供就业岗位282个;正在洽谈箱包厂1家,预计可解决就业岗位200个。


  建管理平台,抓社区集体经济,实现岗位开发就业。社区依托自身资源,建立物业管理公司、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商贸公司等社区服务管理平台,将资源变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集体经济积累85万元。同时开发单元保洁、楼栋保安、送水工等各类公益性质就业岗位90余个,多层次解决40至65岁年龄段特殊困难家庭就业。目前,实现搬迁群众户均就业1.6人。


  映山红社区自2019年5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始终把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紧紧围绕“党旗飘扬映山红、干群携手奔小康”的工作思路,以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确保群众平安久安。


  聚焦党建引领,切实织牢基层组织网络


  选派1名副科级干部到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从雍阳街道办事处站所和其他社区抽调8名同志到社区工作,8名同志分别联系包保2-3个楼栋,联系楼栋内居住的党员、群众,形成“社区干部+党员+楼栋长”三级组织网络;设立民意接待站、划定党员责任区,通过制定和实施“五定五一四解”工作制度(五定,即定人、定责、定岗、定时、定绩,五一:即时常小区走一走,日常楼道看一看,平常进家听一听,见到陋习说一说,遇到困难帮一帮,四解:即发展上解困、生活上解难、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把党组织、社区和群众有效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织牢基层组织网络和一线战斗堡垒。


  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和引导群众发挥主人翁精神,成立居民议事堂、邻里互助站、调解委员会、义务消防队、治安联防队等各种自治组织,着力强化自治主体,形成社区管理人人参与,管理成果人人共享格局。目前,在党员带领和参与下,各类自治组织开展邻里互助120余(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20余起。整合综治办、司法所、警务室、退休法官等各方资源和力量,建成社区法律诊所,约时定点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引导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大力推进法律宣传进社区、进家庭,强化法治保障,形成信法守法格局。目前,开展法治宣传活动11场(次),为群众提供法律政策咨询240件(次)。坚持以“激发内生动力、倡导移风易俗、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帮助群众制定居规民约、家风家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标语、文化墙、道德讲堂等方式,引导群众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彰显德治价值,形成重德依规格局。


  创新载体,网络管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将社区居住群众以单元、楼栋、户为单位,划分三级网格,分别由社区干部、属地乡镇干部、帮扶责任人进行三重管理;同时将所有搬迁群众信息通过网格收集后数据化录入,利用云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实行网络化、可视化动态管理;以社区微信公众号为载体搭建信息服务大平台,形成网格和网络间的互动桥梁,有效关联各方数据,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与管理同频共振,资源互动共享,让群众足不出户可以了解政策、就业培训等信息,让社区的服务通过信息平台传入每一个家庭,疏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雍阳街道5336工作法,不仅帮助搬迁群众创建了“六安”新家园,更重要的是让搬迁群众主动快速地融入了城市社区生活,实现了“搬迁户”变“搬迁富”、“农民”变“市民”、“客”变“主”的靓丽转身,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目标。


  进入安置小区,时常会看到群众在自家门上贴“政策英明开盛世,党风纯正惠民心”这样的感恩对联,访贫困群众,听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新家园、新生活,这让瓮安县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着实尝到了甜头,新时代下搬迁户有了新梦想,朝着幸福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