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平塘:“乡厂校店”强力推进“校农结合”再上新台阶

  六硐坝区+西瓜基地

  “校农结合”养殖基地

  “校农结合”产品深加工厂

  群众在基地采摘豌豆尖

  福荣村豌豆尖500亩大坝种植基地


  “产业不成规模、农产品种类不能满足高校需求、高校放假期间销售难、农产品种植季节性强等问题,让“校农结合”遇到了尴尬的瓶颈。2019年,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平塘县又提出了“校农结合”升级为“乡厂校店”的发展新思路,打造“校农结合”升级版,“乡厂校店”成为平塘县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金字招牌”。


  “校农结合”引领脱贫攻坚驶入快车道


  2017年3月,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的大走访中,一个关于农产品“少了不好卖、多了卖不出”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全县中小学6万师生每天需要蔬菜约2万斤、肉食5500斤、粮食约1万多斤,一学年按200天计算,一年约需蔬菜类400多万斤、肉食类110余万斤、粮食类200多万斤,直接消费1700万元……”如何将这些食材采购差额都留在县内,为此县委、县政府做好提早思考、提前谋划。一个由县学生营养餐配送中心与农户或农村产业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实行订单生产、保价收购(即公司+农户<合作社>+营养厨房)的产销对接破解农产品销售难的方案渐渐成型,于是,“校农结合”这个时代命题在平塘应运而生,并一举成为推动平塘脱贫攻坚驶入快车道的强力引擎,这一模式也在全州、全省推广。


  自2017年实施校农结合以来,全县共收购本地“校农结合”蔬菜类产品400多万斤,肉食类110多万斤,粮食50多万斤,采购金额共计1337万元。通过“校农结合”带动3218户农民发展经济,其中惠及贫困户1102户5086人,实现户均增收4155元。2018年,通过“校农结合”带动,平塘县学生营养餐配送和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从县内10个果蔬基地、6个养殖基地和贫困村、贫困户中,集中采购果蔬产品2690.65吨,肉食品600余吨,大米250吨,总价值2800余万元,惠及贫困户1500户6750人,实现比2017年翻倍的目标。


  “乡厂校店”助力“校农结合”再上新台阶


  今年年初,平塘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关于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相关部署,不断总结和延伸“校农结合”产销模式的有效方法和路径,以“校农结合”产销模式为载体,通过“乡厂校店”拓展延伸,建立以“乡厂”为基础、“校店”为媒介的“乡厂校店”一仗双赢农村产业革命模式,即“乡办厂”,让农产品由田间简单的食材配送升级为进工厂进行精深加工,既有效解决学校假期农产品的销路难题,又解决了农产品的接茬生产问题,极大地延长了保质期,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校开店”,“校农结合”农产品实体店和网店,使农产品从单纯的学生食堂扩面到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和普通市民,实现“线上订单、线下配送” 的全方位多渠道升级发展,让农村产业革命的力度再加大,成效更明显。


  目前,平塘县已经筹资2000余万元建设厂房,按照“三免两减半”的优惠政策,相继引进了贵州康之源、兴源记、妙勺掌柜、毛南红等企业入驻卡蒲农产品加工园区,同时,加大对本地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出者密镇“七彩开胃泡椒”、金盆街道“建巧灰刨辣”、塘边镇“香味豆腐皮”、大塘镇“高原大米”加工厂及“贵天眼”天然饮用水系列等,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领蔬菜产业发展,形成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让农产品配送升级为进工厂精深加工,逐渐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从单一养殖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全县许多“校农结合”农产品通过“乡厂校店”精深加工包装,相继进入县内、州内各类学校校园超市(小卖部)和网店,“校农结合”农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平塘县学生营养餐配送中心在黔南师院建设的“校农结合”线上线下一体店投入运行,将极大改善“校农结合”农产品销售渠道;来自平塘大塘镇“乡厂校店”催生的“贵·天眼”饮用水已成功亮相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深受与会各国嘉宾亲睐……。


  以“校农结合”为载体,全力打造“乡厂校店”升级版得到充分认可,今年6月全省“校农结合”现场观摩推进会在平塘县成功召开,充分肯定了“校农结合”“乡厂校店”升级版模式助推脱贫攻坚的作用,并写入省教育厅等八部门文件,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先后在全省、全州有关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今年11月,黔南州“校农结合”展销会上,平塘“校农结合”“乡厂校店”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店正式挂牌运营受到各级媒体持续关注和好评点赞。


  抢占“校农结合”高地1擦亮“乡厂校店”品牌


  登山从不居人后,做事敢为天下先。作为“校农结合”的发源地,平塘将继续实施农产品供应学生食堂、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职工食堂全覆盖,同时,制定激励措施,把“校农结合”产品配送延伸到宾馆、酒店,实现县内餐饮业的全覆盖。借助科技手段,有效降低深加工农产品的成本,让“乡厂”生产的产品不仅是旅游商品,更是普通群众的日常消费品。推进“校店”扩面增量,让“校店”变身“村店”、“寨店”,覆盖到大型自然村寨。开通智能消费APP,让“校农结合”产品成为百姓指尖消费,通过扩大内需,激活内生动力。全力推动联产联营行动,构建“校农结合”产品营销大环境,形成区域营销大联盟。


  依托省、州挂帮机遇,加强与省内高校合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借助广州对口帮扶资源平台,促进“黔货出山”行动。一方面坚持高端领跑,借力高校联盟,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彻底解决产品成本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力度,引进有实力企业,建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厂,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再一方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新方式,用榜样力量推动形成全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四是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探索“校农结合”创新发展新路子,让“校农结合”的生命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