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三都县“345”工作法点燃基层治理引擎

  三都县城南社区移民安置点航拍图.jpg


  近年来,三都水族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城乡基层治理工作的有关要求,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城乡基层治理全过程,使党的领导深深根植于基层。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该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探索实践出“345”工作法,有力推动党建与移民社区深度融合,扎实有序推进移民社区后扶管理工作,引领搬迁群众安新家、展笑颜。


  坚持“三个强化”,确保社区“建得强”。一是强化移民社区组织建设。以移民社区精细化服务管理为核心,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县城集中安置点和各镇分散安置点共计设置10个党支部,采取“党支部+居委会+社区服务平台+移民群众互助组织”及“国家公职人员+社区干部+楼长”的服务管理模式,在移民社区建立健全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强化社区思想阵地建设。以党支部为主体,通过建立健全工、青、妇、老年以及群众自治组织,加强移民搬迁后续扶持、管理和服务工作,深入移民户做好思想引导,消除移民思想顾虑,促进移民群众融入当地、融入社会。三是强化移民社区场所建设。立足提高移民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建成服务大厅、办公室、活动室、调解室、警务室、卫生室等“一厅多室”、设备完备、功能齐全的硬件设施体系。


  运用“四个到位”,确保群众“住得稳”。一是机构设置到位。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可成立党支部,符合条件的设立移民社区居民委员会,通过选举、挂任等多种方式确定移民社区“两委”成员,发挥社区移民自治管理作用;吸纳搬迁对象中德高望重、有影响力、群众信任、乐于奉献的党员群众,成立治安管理委员会、信访维稳委员会等群众互助组织。二是队伍配备到位。以安置点人数3000人、5000人、10000人为分界点,分别配备干部5至11人,采取组织推荐、下派干部等方式,加大移民社区干部配备力度,注重从毕业大学生、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人员、复退军人、移民群众中选拔社区干部,截止目前全县10个移民社区共配备干部74名。三是制度完善到位。健全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互助组织工作职责、服务事项、办理流程等制度,形成遵章做事、依法办事管理服务制度体系。四是经费保障到位。将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干部报酬和社区“两委”委员、小组长(楼长)、五大组织人员生活补助纳入县财政预算管理,确保社区办公经费有保障、干部有报酬,保障移民后续服务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


  提供“五个服务”,确保群众“持续住”。组建由包保领导、包村干部、地方党组织优秀党员等人员组成志愿服务队,主动对接服务移民群众。一是做好就学服务。开展排查走访,采集安置点移民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需求信息,帮助申请教学补助,帮助搬迁子女转移就学率达100%。二是做好就业服务。全面摸清了解群众的学历、年龄、就业意愿等信息,在安置点社区安装就业信息电子系统,定期发布企业用工信息,适时组织用工企业到各安置点现场举办招聘会,适度开发公益性岗位,用好用活扶贫专岗,确保实现搬迁劳动力家庭户均一人以上就业目标。三是做好就医服务。在集中安置点的社区卫生室设置服务岗,收集群众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医技人员上门诊查、送医、送药,为搬迁困难贫困户代缴合医。四是做好创收服务。引导各移民村从本地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实行一村一策,科学合理确定发展规划,组织搬迁群众参加刺绣和土布蜡染等民间民族工艺培训,开发民族工艺品精品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增加移民收入。五是做好帮带服务。探索创新企业和地方党组织与移民党组织结对共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新途径,围绕“五问五帮”,通过强帮弱、富连贫、企业(单位)结对帮扶等“双线结亲”方式,开展走访活动,拉家常,认亲戚,积极帮助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转变观念,学做新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