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三都城南社区:“一网五好”奋力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公益电影进社区.jpg


  城南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凤羽街道东面,距县人民政府驻地1公里,占地面积32.23万平方米,建有48栋126个单元2644套房,总建筑面积22.78万平方米,安置易地扶贫搬迁人口11158人。为切实抓好后续管理服务工作,确保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城南社区按照“五个体系”建设要求,采取“一网五好”奋力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帮助搬迁群众在新家园实现安居乐业。


  织密“管理网底”,完善服务网格体系。一是强化党建引领,织密堡垒网格。按照“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搬迁群众在哪里,党员就在哪里”的要求,为更好地开展后续管理服务工作,组建社区党支部,选派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以苑为单位划分党小组,让易地扶贫搬迁党员有“新家”,搬迁群众有“主心骨”和“领路人”;强化党支部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在楼栋里“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搬迁群众已形成“有困难找党组织”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上下联动,织密队伍网格。建立网格管理中心,明确由凤羽街道筹备组办公室1名副主任包社区,每个苑由1名街道科级干部担任苑长、1名社区干部和1名镇派驻干部担任副苑长;以楼栋为单位,划分为48个居民小组,选优配强小组长,着力构建后扶包保责任体系;同时,维持脱贫攻坚包保体系不变,形成“区—苑—栋—户”四级网格管理模式。三是强化服务高效,织密责任网格。为实现精准化管理,将社区分为同心苑、和谐苑、感恩苑、奋进苑、幸福苑、小康苑。以楼栋为单位,划分居民小组,将搬迁群众的“三就”“三保”“三管”纳入网格包保,压实包保干部责任,切实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漏事项、不交叉重叠。


  建好“四个设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是立足基本服务需求,建好综合服务设施。围绕“公共服务、自治服务、便民服务”,着力抓好“五个中心”建设,建成“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着力推进文明实践活动中心、网格管理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就业(会议)中心建设,为搬迁群众提供“三供”“三就”“三保”“三管”等各种便民服务。二是立足基本教育需求,建好教育服务配套设施。建成三都黄埔幼儿园(可设12个班、容纳540人)、第四小学(可设30个班、容纳1500人)、第八幼儿园(可容纳405人);目前,三都黄埔幼儿园已投入使用、共开设9个班有372名幼儿(其中搬迁对象211人),第四小学已开学、共开设18个班有733名学生(其中搬迁对象412人)。三是立足基本医疗需求,建好公共卫生健康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凤羽黄埔医院;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距城南社区仅1公里,能满足搬迁群众就医需求。四是立足基本生活需求,建好生活便利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停车位958个、充电桩13个棚130个位、集中办理酒席场所3个、中型超市1个、小型百货超市5个,正在推进邮政(快递)、金融、通信等服务网点建设,方便搬迁群众日常生活、工作需要。


  抓好“四个一批”,完善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一是扶贫专岗及公益性岗位解决一批。结合社区管理需要,综合开发环境整治、治安管理等扶贫专岗、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解决搬迁群众就业414人。二是自主创业解决一批。通过“群众下单”“政府点单”“企业买单”的“菜单式”培训,组织开展电工、焊工、家政、厨师、养老护工、挖掘机等技能培训37期1665人次,引导搬迁群众自主创业89人。三是就近就业解决一批。加快引进企业进驻,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就业。目前,建成吉城电子厂、江歌鞋业、高原纸业、祺祥制衣厂、三绣鞋业5个扶贫车间,解决搬迁群众就业近100人;同时,充分利用企业单位、交梨工业园、三都国储林场、大河创业园和县城各服务行业等,累计解决搬迁群众就业1502人。四是劳务输出解决一批。充分利用三都驻常州党支部、驻广办事处,组织引导搬迁群众外出务工,累计解决搬迁群众就业2769人。


  搞好“四进社区”,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建成文化活动广场4个、篮球场4个,正在推进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迁忆馆等设施建设,为搬迁群众开展文体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一是感恩教育进社区。通过召开群众会议、入户走访、播放励志电影,组织搬迁群众开展迎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唱祖国快闪活动及观看国庆大阅兵,加强搬迁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搬迁群众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二是市民化教育进社区。制作市民化宣传手册,围绕用水、用电、环境卫生、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广泛开展市民化培训,引导搬迁群众转观念、树新风、争当新市民。三是文明创建进社区。制定社区居民公约,开展移风易俗,积极引导群众创建文明社区。四是民族文化进社区。结合各种重要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组织开展篮球赛、广场舞、苗族跳月等活动,不断丰富搬迁群众文化生活。


  做好“四个管理”,完善社区治理体系。一是在自治管理方面,强化队伍建设。及时成立社区党支部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群团组织,采取下派干部、搬迁群众推荐、社会招录等方式,注重挑选政治素质较好、综合能力较强、文化水平较高、年龄相对较轻、热爱基层服务的干部到社区工作,切实抓好社区治理工作。二是在帮扶管理方面,强化双重包保。进一步划清脱贫攻坚包保人和后扶包保人的职责,明确脱贫攻坚责任人主要承担摸清底数、搬迁动员、旧房拆除、复垦复绿等职责,后扶包保人主要承担社区治理、后扶服务、市民化培训等,避免责任不清,相互推委。三是在治安管理方面,强化人技联防。推进警务室、视频监控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扶贫专岗人员,组建治安联防队,开展治安巡逻,确保治安管理无死角。四是在环卫管理方面,强化专业与自治结合。将城南社区纳入县城环境卫生统一管理,由物业公司负责社区公共区域保洁。同时,按照“六看法”(一看地、二看墙、三看家具、四看床、五看厕所和厨房、六看院落脏不脏)的要求,实行“门前三包”,组织开展群众“一周一大扫除”环境整治活动。


  用好“四个抓手”,完善基层党建体系。一是“一补三强”。通过党建引领,补搬迁党员精神之钙,增强搬迁群众脱贫自信、提高致富能力,强化社区治理。二是“三亮三创”。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让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创星级党支部、创文明社区、创优秀市民。三是“一引三带”。突出党支部引领,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开展社区环境整治、治安巡逻和娱乐活动等,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四是“一清三帮”。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工作,做到搬迁群众底数清,开展志智帮扶、政策帮扶、就业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