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黔南蔬菜产业的一次技术革命

  “一年种三季,收四次,其中一季套种大白菜。”罗甸县罗化贵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余健很是得意的说,在他的基地里,采用“菜—稻—菜”一年三季四熟的种植模式,一块地能种出3万多元的收入。“关键在于把控好时间节点,压季接茬,还要做好品种的科学搭配。”


  余健说的这种种植方式,是黔南州农业农村局今年大面积推广应用的“321”蔬菜高效栽培新模式。就是巧打蔬菜“错季上市”牌,早春蔬菜提前种植,秋冬蔬菜延后采收,通过不同生态区蔬菜特需种类和品种的筛选、全年茬口科学搭配、适宜播种期、定植期及配套技术,构建不同海拔地区蔬菜高效种植接茬栽培技术体系,实现蔬菜年亩产值达到3万元、2万元、1万元。


  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州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有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黔南蔬菜产业扶贫作出了重大贡献。


  “185”的升级版


  2018年初,省政府下发《贵州省发展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将“321”高效种植模式作为蔬菜产业扶贫的科技支撑,由贵州省首席蔬菜专家、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李桂莲领衔带领项目科研团队,选择在全省高、中、低海拔地区的16个县市进行试验示范,打造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的高效种植示范基地。


  事实上,“321”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探索就起源于黔南。在多年的“185工程”建设中,黔南高度重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注重新模式的探索,从“一膜两熟”到“一膜多熟”,从间作到套种,各种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和新技术应用于田间,亩产值不断提高。省科研团队在黔南经验的基础上,将技术升级包装,扩大到全省高、中、低海拔地区进行试验示范并取得成功,形成了不同海拔地区蔬菜高效栽培的技术体系。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地理气候,都有一套成熟的蔬菜高效生产方案,只要“对标”生产,均可取得良好的收益。


  “在多年的探索中,我们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仍存在瓶颈,推广应用效果不明显。”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琼芬介绍,技术瓶颈导致了生产实践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运用不够,蔬菜生产一直处于传统的以单季为主的种植模式,品种不优、复种指数不高、亩产值一直保持在多年来创造的“185”层面难以突破,虽然在局部地区有“321”的收效,但也仅仅是一些个案,大面积推广应用仍存在困难,“李桂莲老师科研团队领衔这个课题后,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困扰我们的问题迎刃而解。”


  黔南的海拔差异大,气候优势明显,交通区位条件好,加上多年在“185工程”实施中积累的生产技术、销售网络、群众基础等优势资源,“321”高效栽培模式的应用推广,有着其它地区难以比拟的有利条件。


  正是李桂莲老师科研团队的加盟,让黔南多年来“打造‘185’升级版”的梦想成真。这项“花开黔南”的“185”升级版,正在全省各地落地变成真金白银。


  新技术的集成


  这项科技成果,不仅是品种结构的最优化调整,同时也是传统耕作制度的创新。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的探索和集成,课题组研究总结出适宜贵州高、中、低海拔地区种植的蔬菜高效栽培模式48个。


  多年来,黔南坚持不懈地抓“四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并将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为老百姓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都匀良亩就是蔬菜“四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都匀市在这里开展了蔬菜茬口衔接生态化高效栽培模式技术攻关,组装集成一套高效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总结出8种高效栽培模式,筛选出25个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探索出茄子再修剪高效栽培等10多项新技术,捆绑实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大量使用新型环保高效的农资材料,实现了综合联防,既降低用药次数及用药量,又减少环境污染和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蔬菜品质,2019年,该基地通过了海关严格的检验检查备案认证,获得了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


  李琼芬介绍,一个蔬菜品种的生命周期是三至五年,品种的表现达到最佳值后,其综合抗性开始下降,感病率上升,抗逆性降低,因此,蔬菜产业要健康发展,必须要让品种更新换代,不断淘汰老品种,选择新品种。而每一个新品种的推广,都有一套成熟的“良法”保驾护航。从示范开始,就要针对新品种开展不同区域、不同海拔、不同种植模式、不同栽培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比较种植,最终选出最适宜该品种的种植方法,将“良种良法”配套后一起交给老百姓,然后才能大面积推广。


  “321”的“田间账”


  按照余健的种植方式,第一季,1月播辣椒种,2月移栽,每亩套种2500株白菜,4月初采收白菜,每亩1500公斤产量,每公斤2元,收入3000元。4月中下旬采收辣椒,亩产3000公斤,按每公斤7元算,收入2.1万元。第一季收入2.4万元;第二季,辣椒采收结束后种水稻,这一季收入持平,主要目的是让土地水旱轮作,改良土壤,减少病虫害;第三季,水稻结束后种冬瓜,每亩800株,每株一个瓜,一个瓜15到20公斤不等,按每公斤1元,每个瓜15公斤算,亩收入1.2万元。三季种下来,总收入3.6万元。


  余健的这本“田间账”对于每个种植农户来说,极具“诱惑力”。


  在黔南,针对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形成了不同的“321”技术种植方案:在低海拔600米以下地区,年平均气温18.2℃以上的罗甸、三都、荔波、平塘等4个县种植条件好的区域,重点推广“菜-稻-菜”和“菜-菜-菜”模式,通过一季套种,可实现3万元亩产值;在中高海拔700米以上地区,以都匀、福泉、独山、贵定、惠水、龙里、瓮安、长顺等县市为代表的种植条件较好的区域,重点推广“菜-菜-菜”模式,实现2.2万元亩产值;在中高海拔700米以上地区,以都匀、福泉、独山、贵定、惠水、龙里、瓮安、长顺等县市为代表,不宜推广“2”万元的区域,重点推广“菜-菜”模式,实现1.26万元亩产值。“321”蔬菜高效栽培模式和技术的推广,成为黔南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配套的重要科技支撑。


  “关键在于每一季的时间节点控制要非常精准,特别是第三季,如果把控不好,将影响来年第一季的种植,因为春菜是大季,秋菜是小季,很多老百姓不愿种秋季,就怕因小失大。”余健说,只要严格按照时间表来耕作,每一季效果都非常明显。


  测产数据显示,黔南“321”项目区平均亩产量达到9425公斤,比常规3000公斤增加6425公斤;平均亩产值达到20918元,较常规栽培亩产值9000元增加11918元。2019年,全州推广面积12万亩,实现总产量137.9万吨,总产值25.102亿元,同比分别增283%、132.4%。


  目前全州蔬菜基地面积120万亩(复种面积270万亩),基础条件较好,适宜“321”高效种植模式的基地面积46万亩,其中:亩产达到3万元的有9万亩、达到2万元的有37万亩。如果按照46万亩的面积来推广,平均亩产值可增至2.196万元,蔬菜总产值可从2019年的123亿元增加到179亿元,净增56亿元,种植户人均可增收1912元。同时,低毒高效农药、合理施用机肥等生态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蔬菜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