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长顺:烤烟产业扛起扶贫大旗

  “又丰收了,今年卖了15000多斤烟,不算补贴,毛收入都有23万了,明年还要扩大规模。种了这么多年烟,车子、房子、票子,以前不敢想的现在都有了。”长顺县长寨街道办事处种获社区生联村村民陈明虎说,每年烤烟收入都在10万以上,种烟的结果,就是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


  在长顺,依托烤烟产业致富的事例不胜枚举。


  今年,长顺县种植烤烟5400 亩,种烟户203户,其中贫困户17 户,带动3815人务工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281 人。全县烟叶产量72.5万公斤,卖烟收入2162.02 万元,每公斤均价29.82 元,烟农纯收入1188万元,种烟户户均纯收入5.85 万元。带动群众务工收入783.10 万元,其中带动贫困人口务工收入227.10 万,全县1341人将依托烤烟产业实现脱贫摘帽。


  无论从烟叶质量、均价、上等烟比例,还是产业扶贫效果来看,今年长顺烤烟均达到了历史新高。这对于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低迷期的长顺烤烟来说,无疑打了一剂强心针。


  本世纪初,长顺烤烟曾经是贵州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标杆,是黔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先行者,在黔南烤烟发展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由于国家计划调减,加之果蔬、绿壳鸡蛋等农业产业的兴起,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失等多种因素,导致长顺烤烟种植面积逐年萎缩,烟农渐渐流失。尽管如此,烤烟明显的发展优势和显著的扶贫成效,使它在长顺脱贫攻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产业选择多重化、市场竞争激烈化的今天,烤烟仍然是长顺县掀起农村产业革命,扛起乡村振兴重任,助力脱贫攻坚的坚定选择。


  厚实的产业根基


  1988年,长顺县引进130户有技术、会管理、懂经营的烤烟种植大户,由此拉开了长顺烤烟生产序幕。


  在大户的引领下,全县烤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97年种烟面积达到12万亩,产值4660万元,烟叶税2450多万元,产值、产量、烟税达到历史最高峰,实现了从无烟区到有烟区,从小烟区到大烟区的转变,走上了一条农民增收、财政增长、行业增效的产业发展路子。


  2000年后,长顺县提出“烤烟种到哪里,基础设施改善到哪里、科技推广覆盖到哪里、群众富裕到哪里”的目标,开始了现代烟草农业的示范探索。由于地形、海拔、气候、土壤等优势,长顺县生产的烟叶具有色泽金黄,油份足,叶片结构疏松,弹性好,香气“丰满、厚实、优雅”等特征,受到省内外名家烟厂的青睐,被福建厦门烟厂纳入“七匹狼”和“金桥”两大品牌配方,在全省率先进入一流企业、一流品牌的主料配方中,与厦门烟厂联办的示范基地,成为全国第一批工商共建基地单元。


  此后,长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县,全省第一批现代烟草农业县,成为全州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示范样板。


  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种植的人们,在长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里,打开了“现代农业”的眼界:平整的烟田紧密相连,一排排连栋烤房高端大气,田间平坦的机耕道四通八达,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的烤烟整齐划一,人们甚至第一次听说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家庭农场这些充满“现代化”气息的词汇。长顺县率先探索的“猪—沼—烟”循环生态农业“185”工程创建模式,“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吸引全州各地前来观摩学习。


  在多年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长顺县共投入资金20524万元,为长顺农村带来了一批厚实的基础设施“家底”:修建机耕路33条、116.22公里,受益面积3万多亩;修建烟水工程30处,覆盖灌溉面积6.3万亩;修建三小工程水窖4196 个,灌溉面积1.93万亩;修建大型密集烤房181处、2052座,承烤面积3.5万亩;修建集中育苗大棚19个处、195个、5.15万m2,可育苗2.3万亩;合作社拥有通用烟机设备154台套、专用2333台套,能满足年均2万亩专业化机耕作业。


  正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让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长顺县,一跃成为黔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先行先试者。这些基础设施,改善了山区作业条件,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让烟区群众大幅度减工降本的同时,为长顺县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烤烟产业的兴盛,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有技术、会管理、懂经营的烟农,这批因种烟先富起来的农民,成为长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力军,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成为长顺县推动烤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底气。


  今天长顺农业产业做得如此风生水起,可以说,烤烟功不可没。


  明显的扶贫成效


  长顺农村曾流传这样的顺口溜:“要脱贫,想致富,走烟路”“讨媳妇,建新房,上学堂,全靠烤烟来帮忙”。烤烟产业的带动效应不可估量,无数农民通过发展烤烟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种烟收入,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大变化,农民生活大改观。


  种获社区长江村高坡组村民张大琪,今年种烟42亩,交售烟叶5050公斤,卖烟收入15.7万元,加上公司及政府上等烟补贴,纯收入 9.2万元左右。张大琪自1996年开始种烟,20多年来,种烟面积从最初的5亩到逐年攀升到最高峰时的80亩,收入从最初的2000元涨到最高时的10多万元,从小户变成大户的这些年,他用种烟收入供出两个大学生,在村里修了两层楼房,还在社区买了一栋三层楼的楼房,家里添了两部小车,生活早就奔上了康庄大路。


  长寨街道办事处筒笋村贫困烟农赵世国,曾经过着舒服的小日子。八年前妻子生二胎时生了三胞胎,生活压力全部落在赵世国一人身上,导致生活返贫,靠种几亩烟维持家庭开销。在县烟草公司的帮助下,从2017年开始,赵世国扩大了烤烟种植面积,当年种烟19.5亩,收益3.7万元,2018年种烟17亩,收益6万元,今年种烟41亩,收益14万元,妥妥的脱掉了贫困帽。


  生联村的陈明虎是30多年的“铁杆”烟农,一位有情怀的“铁杆”烟农。对他来说,种烟是一种习惯,是他热爱这片土地的表达方式。致富后的他,想到的不再是赚了多少钱。2016年以来,他自筹资金6.8万元,为村民修建机耕便道4条,受益烟地590余亩,为农户筑起一条“致富路”。2016年到2018年,他带动11户精准贫困户种烟脱贫,5户贫困户在他的烟地务工实现脱贫。今年,陈明虎又带动28户烟农种烟,每户烟农收入平均达到9.3万元以上,同时,带动部分贫困户到烟地打工,收入多的上万元,少的六、七千元,成为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主心骨。


  坚定的产业选择


  9月28日,长顺县长寨街道办事处种获社区生联村烟农马光明卖完最后一批烟,喜滋滋的给妻子打电话:“烟卖完了,赶紧整几个好菜,我要请烟叶站的兄弟伙喝两杯。没有他们,今年我们就惨了!”


  马光明说的“惨”,是他的30亩烟地今年5月份遭受的4次雹灾和雨灾。在夫妻俩绝望无助的时候,烟叶站技术员及时赶到,给他们制定生产自救方案,送来救灾物资。


  “要不是技术员给我们信心,早就放弃了。”马光明说,当时只想着,但愿老天保佑能保本,不曾想,扶起来的烟还丰收了,除了3亩绝收,剩下的27亩烟共收干烟2830公斤,收入8.9万元,卖出了每公斤31.45元的均价,除掉成本,净赚4万元左右。


  在今年多次受灾严重的情况下,长顺县采取科学救灾举措,硬是将一亩亩烟地从天灾魔掌里“抢”回来,演绎了“‘烟’坚强,烟农更坚强”的感人故事。这样的不放弃,体现了公司职工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困难、迎接挑战的精神。


  从2009到2013年,在国家计划大幅调减的情况下,长顺烤烟持续5年计划产量稳定在10万担、全等级调拨,曾经引来兄弟县市羡慕的眼光。然而,辉煌多年的长顺烤烟,突然在2016年时被合作多年的福建中烟“抛弃”。作为七匹狼品牌的主配方原料,工业企业的撤出,让长顺烤烟产业一下子跌入历史低谷,烟叶生产计划由2014年的8.3万担逐年下滑至2019年的1.45万担,调减比例高达82%,种植面积“断崖式”锐减,让长顺县公司深陷发展危机。


  曾经的产业辉煌,让长顺县公司在全州是出了名的“兵强马壮”,而产业急剧萎缩之后,闲散的“兵马”却变成了公司的沉重负担。全公司在册职工153人,按照县里的“两烟”规模,富余人员多达80余人,“包袱”之重为全州之最。


  “再困难也不会把职工推向社会,这是企业的责任!”长顺县局(公司)局长(经理)吴雨明说,表面上看负担很重,但反过来看,却是长顺的人力资源优势,没有产业,他们就是包袱,有了产业,他们都是一顶一的好手。


  “从最高峰跌入谷底,我们要触底反弹!”吴雨明坚定的认为,长顺烤烟走到了历史的拐点。


  对于经历了产业“大起大落”的员工来说,最紧要的,是重树产业信心。


  在深刻分析了长顺烤烟高质量发展的优劣势后,员工们选择了“放手一搏”,“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成为共识,不气馁,不妥协,不放弃,用高质量来打动企业,用高质量来抢计划,用高质量来打赢这场翻身仗。


  一份烤烟产业复兴计划正在悄然实施。


  公司迅速调整思路,从抓队伍管理来强化技术服务,采取“1+1”服务模式,补齐技术短板,督促烟农队伍技术执行到位。实行重点工作承诺制,打破原来的考核模式,将党建与业务工作同步开展,领导班子挂点、支部挂服务站、党员挂户,以优良的作风,优质的服务指导生产。


  事实上,多年的积累,让长顺县公司拥有厚实的技术“家底”:获“一种开沟起垄成型装置”、“排式播种器”、“用于烤烟破壁填窖的工具”等9项自主创新技术专利。在烘烤技术方面更是独树一帜,烤好“一根筋”、控霉烟小举措等等小创新不断,中上部烟叶“中温保水变黄”烘烤和上部烟叶“砍焖同步”新技能得到普及推广应用,将烟农怕烘烤、难烘烤的中上部烟叶变成烟农易烘烤、爱烘烤、单叶重、质量好的优势技能。


  通过注入机制上的“活水”,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的职业烘烤师队伍,全县共有1个首席烘烤师,3个烘烤主管,10个专职烘烤师,58个烘烤队长,110个烘烤师,烘烤技术在全州遥遥领先,烟叶质量得到省内权威专家和云南中烟的高度认可。


  小试牛刀后效果就已初显。


  2018年,全县上等烟比例59.86%,总均价每公斤26.20 元;2019年上等烟比例达81.64%,比去年提升了21.78个百分点,收购均价每公斤达到29.82元,比去年增加3.62 元,仅此一项,就为烟农增加收入262.45万元,成为长顺县实施烤烟产业复兴计划,助力脱贫攻坚的实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