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荔波:党建扶贫“两手抓” 脱贫致富“两不误”

  荔波县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的故乡,地处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三山”中的“月亮山和瑶山”,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面积2431.8平方公里,辖1街道5镇2乡94村7社区,总人口1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2.7%,主要有布依、水、苗、瑶等少数民族。近年来,荔波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压紧压实县乡主体责任、驻村帮扶责任、联结帮带责任和全民共享责任,带动一批群众脱贫、一村民生改善、一方经济发展,不断涌现沉得下、蹲得住、干得好、成典型的好干部和开动脑筋、自力更生、辛勤付出、脱贫致富的贫困户,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2018年,全县脱贫12421户49899人,贫困发生率从37.65%降至6.03%,获评“2018年度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市”称号。

  落实驻村帮扶责任 凝聚合力攻坚脱贫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县脱贫摘帽誓师大会,以大会战的态势开战,以誓师的形式征战,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决战,动员全县上下齐心共奋进,吹响脱贫摘帽决战决胜的冲锋号角。”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关键在干部。近年来,荔波县坚持把“最硬”的干部放在“最硬”的地方,从县直部门选派“精兵强将”全脱产下沉到村开展扶贫工作,并挑选责任心强、领导经验丰富的科级干部任各村攻坚队长,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帮扶,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从2018年3月至今,全县先后3次集中选派精锐力量下沉脱贫攻坚一线,使在一线参与扶贫脱贫干部达2600余人。

  “在蒙书记的带领之下,这两年我们生活改变很多,前两天忙种桑养蚕,这两天忙道路硬化,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2016年,蒙建骨到益觉村任第一书记后,把培育致富带头人和发展产业脱贫作为头等大事,先后扶持了覃建雄、莫亮与等一批党员发展淡水养鱼、种桑养蚕、青梅种植等特色种养产业,并以成功的典型事例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吸引和带动当地群众主动发展、自力更生脱贫。

  “余老师带领的桑蚕技术团队来到村专业合作社调研,我们把存在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跟专家们反映,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病症找出来,对症下药,合作社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了。”茂兰镇洞流村党支部书记欧仲礼说。余文中是贵州省委选派到荔波的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技术团团长、科技特派员,他带领桑蚕专家技术团队在山林田野中穿梭,把脉问诊、开出良方,为扶贫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为了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群众拔出“穷根”,荔波县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着力破除贫困村精神风貌不佳、风俗习惯落后和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等问题,教育引导群众从“冷眼看”到“热心干”。“经过扶贫干部的帮助和家庭的合力下,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找到了增加收入的来源途径……因此,我特向党委政府申请退出建档贫困户!”朝阳镇朝阳村村民覃泽海在镇脱贫攻坚指挥部门口来回转悠、反复纠结了8天,最终鼓起勇气递上被手心汗水浸透的“退出贫困户申请书”。

  为了提高驻村帮扶成效,压实县、乡两级管理责任,严格落实县级季度调度、乡镇每月部署推进制度,将驻村帮扶工作情况作为党委(党组)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重要内容;压实联系部门帮扶责任,将驻村帮扶情况纳入联系帮扶单位目标考核重要内容,驻村干部选派质量和驻村帮扶成效与选派单位脱贫攻坚工作挂钩,与选派单位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考核挂钩;压实驻村帮扶干部具体责任,出台《荔波县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清单(试行)》,成立县级脱贫攻坚干部作风督查组,加强日常督导落实。

  压紧县乡主体责任 筑牢堡垒引领脱贫

  构建“1+8+94”县乡村三级联动指挥体系,压紧压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体责任。在县级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负责统筹专抓精准扶贫工作,把好顶层设计关,力戒政出多门、合力不足、靶向不准、督导不严等问题。将8个乡(镇、街道)划分为“八个战区”,设立战区指挥部,由县委常委任“战区指挥长”,负责对战区脱贫目标、任务、资金、项目、成效等进行调度指挥。在94个村成立前线指挥部,由县级包村领导、乡镇包村领导任前线指挥长,对挂包村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保证一线指挥有方、作战有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最后时刻,越不能有一丝松懈,更要坚定信心、一鼓作气打赢这场输不起的硬仗!”县委书记尹德俊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高要求。为了全面压实“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的帮扶责任,县委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和县部门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制度,明确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县委常委挂帮8个乡(镇、街道),42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分片区包保到村,102家县直部门(县属国企、垂管单位)联系帮扶94个村,组建94支驻村攻坚队伍,形成1村1名县级领导、1个帮扶部门、1个驻村攻坚队、1名第一书记(攻坚队长)包保、1户贫困户有1名干部结对帮扶的“五个一”帮扶责任体系。

  “扶贫工作推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县委组织部部长李松说。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压实各级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动的责任。在脱贫攻坚战区设置临时党委,充分发挥“用旗帜聚人心、用组织管队伍”的作用;在省州驻村工作队和县下派脱贫攻坚队设置临时党支部,认真履行“一宣六帮”职责。积极推广党支部+合作社的“村社合一”发展模式,在各村成立以村级名义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建立功能型党支部,由乡(镇、街道)党(工)委管理,在村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诚信守法经营。

  扭住“牛鼻子”,抓“关键少数”。建立责任捆绑机制,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村级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村级党建工作负第一责任,带领村“两委”找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发力点;明确第一书记、党员包村领导、党员脱贫攻坚队队长、组织委员、帮扶联系部门及其党员主要负责同志对村级党建工作负有帮扶责任,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理顺联结帮带责任 健全机制稳定脱贫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荔波县深入实施“能人引领”工程,采取现任村干部“择优留”、农村致富能人“择优推”、务工经商人员“择优引”、复退军人“择优选”、乡镇机关干部“择优派”等措施,重点培养和选派一批谋划脱贫有思路、培育产业有措施、带领群众有办法的村党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先后涌现出“空心村”变“网红村”的第一书记马丽华、为村发展由“商人”变“村官”的村党支部书记潘银杰等扶贫先锋获省州表彰。

  推行强村带弱村、农技带农户等联结帮带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抱团发展。以“示范村帮后进村、强村帮弱村、富村帮穷村”方式,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开展结对帮扶,帮助贫困村筑牢底板、补齐短板、做优长板;组建“一村一专家”技术服务模式,建立农技人员“包村连户”工作机制和“农技人员+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技术服务模式,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巡回指导、现场示范、现场培训等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难题。

  为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要求,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荔波县坚定不移实施以桑蚕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精品水果、青梅、中药材、特色养殖、蔬菜5大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辣椒、马铃薯、葡萄、小花生、冷水鱼、白芨等辅助产业,形成“1+5+N”产业扶贫发展体系。同时,以党组织为核心、合作社为载体、产业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其他要素为补充,建立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等联合体,推行“党支部+X+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促成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共同体。目前,全县90余家企业、合作社与5600余农户签订利益联结。黄金百香果、仿野生铁皮石斛产业还为全省产业扶贫提供了“荔波方案”“荔波样板”。桑蚕全产业链项目列入州级“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并作为全省典型示范推广。

  “每年有土地流转费收入,还有在桑园内打工挣钱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孩子的读书问题和家庭的基本费用。我虽然是贫困户,但我要用勤劳的双手争取给这个家一个美好的未来。”小七孔镇中心村贫困户莫炳杰坚定地说。如今,全县上下在“1+5+N”产业发展的驱动下,辐射带动了1.58万户4.91万名群众实现增收,全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6%,为脱贫攻坚夯实了基础。

  扛起全民共享责任 用足优势长效脱贫

  在20世纪90年代,煤炭产业曾一度占荔波财政收入75%以上,短暂的“黑色经济”,造成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对于荔波来说,核心“底色”在“生态绿”。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严格推行“一保护、两禁止、三关闭、严治理”政策,将对环境影响大的煤炭行业逐步淘汰,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经过不断努力,2007年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2015年起,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动文旅、农旅、工旅、商旅、城旅等产业融合,带动一产、二产、三产全面发展。

  “现在生活好了,我们搭上旅游‘顺风车’,吃上‘旅游饭’,店面开在集镇大街上,到了旅游旺季,游客多得很,生意也不错!”小七孔镇绿林村党员经营户向朝源乐呵呵说。村党支部书记莫远学说:“在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我们经常组织群众搞餐饮业培训,引导群众发展旅游服务业,现在全村有220户980人直接从事旅游相关产业,间接受益群众350户1098人,带动154户541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为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及广大群众建设“红色荔波、绿色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县委创新推行“组织联建、管服联动、创先联评,创价格零欺诈、游客零投诉、运营零事故景区”的“三联三创”模式,带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绿色”“红利”。

  “对于景区的保洁、安全等岗位招聘,优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并聘请当地瑶族能工巧匠在景区常态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猴鼓舞、打陀螺、逗鸟、刺绣等生活和艺术场景,努力提升贫困群众收入。”县涉旅单位和各景区利用引流能力和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景区带村”工程,为景区周边群众直接提供就业岗位700余个,实现人均年收入2.5万元。

  荔波风管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托大小七孔景区资源,帮助联系帮扶村和景区周边村挖掘和策划特色旅游发展项目,拓宽群众致富门路,推动“以旅促农”。目前,景区周边群众开办特色农产品商店、宾馆、饭店、农家乐500余家,参与旅游服务人数超2万人。同时,建设停车场交予景区周边村组收费管理,并在景区合理区域建商铺50间,无偿供给移民新村及周边群众经营,每年带动当地群众累计收入200余万元。

  “高桥村紧邻小七孔景区东大门,背靠主干公路,依靠旅游发展红利,群众吃上了旅游饭,住上了小洋楼。”瑶山瑶族乡高桥村第一书记杨延立如是说。2016年,村支书朱明怀带头搬迁,带领村“两委”和党员群众打造梦柳布依风情小镇,通过“支部统筹+路长负责+党员示范+村民协同”自治模式,带动全村人均收入从10年前的2000元增长到如今的1万元,2018年全村实现旅游接待总收入5000余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千万村”。群众发展旅游脱贫后,为了表达感恩之情,自发写下了一幅对联:“梦想成真脱贫不忘共产党,柳暗花明致富感谢总书记”,悬挂在群众和游客人流集中的集镇中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