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三都:“菜-稻-菜”产业发展 一地多用助农增收

  近年来,三都县大河镇新场村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以“菜-稻-菜”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坝区田地实行水旱轮作,一地多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IMG_1343.jpg

  走进大河镇新场村坝区,稻田里遍地金黄,空气中都弥漫着稻米的香味,当地群众正忙碌着收割成熟的稻米,水稻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收割,机器过后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切割、脱粒、粉碎稻杆等工序一气呵成,大家有说有笑,沉醉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正在收割的群众告诉记者,机器收割速度快,收割干净,比起传统的人工收割,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从2013年到2014年党和政府给我们修建机耕道之后,我们村民到田里做活路,不用抬不用挑了,现在全部是机械化,大型机器可以到田里耕田,收割稻谷,减少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大河镇新场村村民吴兴友说。

  水稻收割时间缩短,加上新场村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的先天优势。村民们便将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在田地里种下早熟蔬菜,辣椒、西红柿、茄子等,实现一年三熟,一地多收,形成了坝区“菜-稻-菜”产业发展新模式。

  “我们种有辣椒、西红柿、豇豆等,经济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大河镇新场村村民王泽芬说。

  据了解,新场村坝区田地约有500亩,在发展形成“菜-稻-菜”的产业模式之后。春季攻势期间,辣椒亩产值15000元以上,西红柿亩产值12000元以上,茄子、豇豆等亩产值10000元以上。

  “在我们新场村500亩的坝区,实施了填土整治,建立了机耕道,便利群众耕种,并采用了一地两用的方式,按照菜稻菜的模式,发展农业经济,提高群众收入。”大河镇新场村副支书吴兴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