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台江县 > 正文

台江:河畔画新城 大步奔小康

  40年的栉风沐雨,回首过去,一路艰辛汗水,一路斗志昂扬。40年来,台江县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只争朝夕,开拓进取,取得了令人惊喜的发展成就。

  40年改革开放,台江县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城乡风貌焕然一新;与群众生活密切相连的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文化特色依托“农文旅一体化”蓬勃发展;扎实推进抓党建促脱贫促致富,汇集人才发挥力量。


  县城日新月异 乡村文明美丽

  20世纪80年代的台江,县城四周是大片的稻田,城内道路狭窄,房屋低矮破旧。

  如今的台江县城,翁你河景观独具特色,街道笔直宽敞,市政绿化建设美观整洁,交通四通八达。

  在乡村,台江县委、县政府立足民生实际建设美丽乡村。统一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清洁风暴行动联动机制;采取“县委政府主导、部门牵头、乡镇直抓、村级实施、群众参与”的五级联动工作机制,各部门对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分块工作负总责,按照年度实施方案的职责分工各负其责,生活垃圾一体化治理;邀请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团队编制相关规划,高标准对排扎村、阳芳村等示范村进行科学规划引导;推进消防、旅游公厕、路灯、生产生活便道改造等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教育均衡发展 医疗保障健康

  改革开放40年,台江县的教育经过全县的努力,在校舍建设、设备配置、师资力量、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以来,台江县委、县政府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抓好教育工作。2016年,成立以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四大班子分管联系教育的领导任副组长、所有涉教单位和乡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的台江县“新两基”工作领导小组,秉承“小县办大教育,穷财政办好教育”的执政理念,全力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举全县之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有力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办学条件均衡化发展。先后投入3.5亿元,迁建台江职校、方召小学;新建台江三中、城关第三幼儿园,对40余所中小学进行扩建改造。学校电脑、班班通、图书、食堂设备等硬件得到更新配置,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小学入学率达到了99.83%,本科上线率从2017年的29.82%上升到2018年的50.63%,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同时,与群众生活更加密切的医疗事业发展更是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近年来,通过浙医二院组团式帮扶,努力把台江县人民医院打造成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县级综合示范医院,形成“组团式”与多学科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管理与临床相结合、一对一“导师制”带教与双向考核相结合的“四结合”帮扶模式,医疗服务能力和特色专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为夯实医疗服务基础,台江县政府加大台江县人民医院投入,完成门诊楼的装修扩建工程,让门诊楼布局更合理、功能更齐全、环境更舒适。在浙医二院的帮扶下,该院就诊实现一卡通,门诊病人还能实行网上预约挂号,门诊、住院收费也能实行刷卡、微信支付功能。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7项,填补多项医疗服务空白。建成远程会诊中心、泌尿外科、心脏介入中心、消化内镜检查中心、核磁共振室。制定完善40多项规章制度和流程,全面引入PDCA质量管理。全院干部职工主动服务意识得到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持续改进。

  据统计,仅2018年门、急诊病人量101147人次,同期增长39%;手术2010例次,同期增长25%;转诊644人次,转诊率5%,同期下降7%;外县住院病人1264人,上升15.04%。


  擦亮文化品牌 培育非遗产业

  在台江,苗族群众创造了银饰、刺绣等巧夺天工的传统手工艺,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舞龙嘘花节等闻名海内外的民族节庆,更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台江县委、县政府主动转变理念,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深入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全力发展旅游产业,实现多方共赢。借助传统村落优势,创新乡村旅游模式,以台江37个传统村落浓郁的乡土风情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引擎,调动农户积极性,建成近20家乡村旅游点,形成台江休闲旅游的新优势。全力展示对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舞龙嘘花节、敬桥节、牯藏节、吃新节等传统民族节日文化。

  目前,全县旅游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46亿元,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施洞苗族文化旅游景区成功申报3A景区,正在申报4A景区。2017年,实现旅游接待184.2万人次,增速51%,旅游总收入12.2亿元,增速53%,旅游业逐渐成为支撑台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产业。

  其中,台江最靓丽的民族文化名片“苗族姊妹节”自1998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0届。2018年节日期间,大量游客涌入,旅游经济出现爆发增长,全县游客接待累计达38.93万人次,同比增长25.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58.8%。

  40年前,苗族银饰刺绣仅仅作为苗族人日常用品。40年后,施洞镇上银饰商店鳞次栉比,店内柜台上摆放着的银饰耳坠、银戒指、手镯、绣品、绣片等银饰刺绣作品琳琅满目。

  近年来,施洞镇依托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两节”平台,创建“党支部+合作社+十户一体+农户”运作模式,成立合作社,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把农户有效组织起来,推进党建和产业相融发展,先后涌现出一批批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

  据统计,2018年,该县银饰刺绣从业人员6156人,其中刺绣4104人,银饰2052人。2017年,全县文化产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为5.35%。其中,银饰刺绣企业和个体户共占全县文产单位总数的92.4%。银饰刺绣小微企业235户,实现销售收入18505.5万元,同比增长33.8%;解决1200余人就业。


  抓党建促脱贫 聚合力奔小康

  脱贫攻坚一线,抓好一个支部就是建好一个战斗堡垒,抓好一个党员就是树立一面旗帜,抓好党建促进脱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特别是近年来,在三级组织部门的帮扶下,台江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核心任务,县委、县政府把强党建摆在统领脱贫攻坚全局的核心来抓,研究制定《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总体规划》,部署实施党建促脱贫“十项行动”35项攻坚措施,把抓党建促脱贫具体化、项目化。

  在抓党建促脱贫的实践中,台江县把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发动起来,吹响集结号、抱团谋发展。2015年伊始,老屯乡长滩村因环境卫生治理开始探索“十户一体”模式成功后,该模式在全县各乡镇迅速推广,从卫生治理发展到社会治理、产业抱团,成为党建扶贫的基本群众组织方式,激发起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强大内生动力。

  “党带群,富带贫,强带弱”十户一体是台江县抓党建促脱贫的创新之举。党支部凝聚力号召力比过去明显增强。用村民的话说:“人心齐了,事好干了,日子火起来了!”

  台盘乡的阳芳村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凯里市经济半小时圈,依山傍水风景迷人。该村深化“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明确产权,采用股份化强力运作,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等各个种类的合作社逐步建立,五彩米等特色产业发展有声有色,现代化的农业观光园让村民实现村门口就业。

  目前,台江县在63个中心村组建“十户一体”产业发展主体2500多个,实现农户全覆盖;建起农民专业合作社460多个,覆盖农户5800多户,其中贫困户2600多户,产业涉及银饰刺绣、种养业等。

  近年来,台江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坚决打赢脱贫战役。据了解,台江县先后抽调220余名干部编入10个县级项目指挥部,选派88名干部到乡镇挂职和任第一书记,3964名党员干部集中驻村蹲点脱贫攻坚,充实了脱贫力量。

  浙医二院、山东泰安市中医院、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杭州市及余杭区、省州各类干部人才纷纷奔赴台江,为台江的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奉献力量。来自浙江学军中学的陈立群校长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留在台江办教育。“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来自浙医二院的汪四花院长把台江当第二故乡,被誉为“千里入苗乡”的白衣天使。这几年,已有千余名全国各地的干部人才到台江结情谊献年华。

  回首40年,苗疆大地已经翻天覆地,台江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以抓党建促脱贫的决心战胜贫困;展望未来,台江誓与全国人民携手同步奔小康。(马业波 杨琳琳 冯桂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