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巧手绣幸福 携手奔小康

  红色、绿色、紫色、蓝色……一根根纤细的丝线,在平整的绣布上跃动,奏出一个个动听的音符。演奏这些动人乐曲的,是一群来自深山苗寨的普通绣娘,她们平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则聚集在一起,接受凯里市文产办组织的苗绣技能培训。这是凯里市开展文化产业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今年56岁的龙飞力,是凯里市三棵树镇季刀苗寨的贫困户。她的丈夫过世,孩子在读大学,她自己身体不好,所以之前家里没有经济收入。但现在,就算不出门打工,每年也有近万元的收入。“我就是参加了培训,学习了刺绣,现在在家就接订单,每天绣一点,不累也不忙,靠自己的手艺赚钱,今年收入9000多元。”

  苗绣是苗族同胞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之ー,称得上“民族瑰宝”。但不少地区的苗族妇女,守着这个“宝贝”,却过着清贫的生活。

  为了用好苗绣这个“宝贝”,让农村妇女早日脱贫致富,凯里市确定了“以脱贫为核心、以培训为抓手、以市场为目标、以合作社为落脚点”的苗绣培训指导思想,克服既无资金,又无资源的困难,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寻找资源。从2015年开始,先后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达成合作实施“女性幸福基金”苗绣村寨扶持项目、“指尖上的幸福”妇女经济发展赋权项目的协议。这两个项目,均以“提升绣娘刺绣水平,增加绣娘经济收入,带动家人增收致富”为宗旨,通过在贫困村赛组建绣娘刺绣合作社,采取“村赛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鼓动绣娘创作,大规模开展培训奠定了基础。

  “没想过这比在家喂猪、喂鸡好多了,又能传承技艺又能挣钱,今年我接了一个大单,绣件衣服,得空的时候就绣点,差不多2个月就绣完了,挣了10000多元钱,家里人都夸我能干,现在我还当老师了,好得很。”黄西九也是季刀苗寨的村民,她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精通平绣、邹绣、堆绣、锁边绣等苗绣技法。但她以前从没想过苗绣还能挣钱。

  为了让绣娘们有“志”,凯里市多次利用集中培训的方式,组织村寨绣娘们到苗妹非遗博物馆、阿科里绣娘合作社等成功的企业参观,听取企业家们讲述创业的故事,用正能量感染绣娘。通过参观企业,她们一方面普遍看到自身工艺水平与市场需求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身利用苗绣技艺脱贫致富的信心。在解决了“志”的问题后,凯里市又在“智”上下功夫。在培训过程中,除了邀请苗绣大师授课,提升绣娘技艺外,还邀请了诸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目标国家顾问、国家商务部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特聘讲师、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等名师到培训现场为绣娘们讲解国家在保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政策。通过一系列的组合动作,参加培训的绣娘整体在思想上有了提升,视野更加开阔。一些绣娘开始利用手机APP、电脑网络等开始了电商销售,并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果。

  39岁的陈琴是季刀苗寨中为数不多普通话较为流利的女性,卫校毕业的她曾在村子里担任乡村医生。2011年,陈琴贷款建起了季刀苗寨第一家村庄客栈,不仅推广了苗族文化、苗绣产品,还提高了收入。2015年,当“指尖上的幸福”落地季刀村后,陈琴积极申请成为项目联络人,并动员村寨里的妇女加入培训。

  通过培训,越来越多的绣娘加入进来,有些在外打工的苗族女性也回到寨子成为绣娘。陈琴说:“就是通过培训,我们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艺。我从2015年开始,还开展了亲子项目,就是邀请家长和孩子来体验我们的苗绣、体验我们的乡村生活,让我们村的绣娘来当老师,大家也有一种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同时我们的绣品也得到另一种宣传。”

  苗绣培训项目的实施,不仅带动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凯里市文化产业扶贫增添了新的注解,更有效提升了农村妇女刺绣技艺水平,增强了她们对生活的信心,增加了她们的经济收入。

  而今,在项目培训村赛的示范作用下,凯里市众多农村地区兴起了苗绣培训的热潮。三棵树镇、凯棠镇、湾水镇、大风洞镇、开怀街道等地的部分村寨相继建立了刺绣合作社。在大扶贫工作格局下,凯里市将继续以项目为抓手,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扶贫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文产特色的文化产业扶贫模式,为凯里市脱贫攻坚工作再创新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