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黔东南州:优质教育阻断贫困传递

  ● 这是件幸福的事

  为解决深度贫困山区,特别是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的脱贫问题,黔东南州从规划选址开始,把人口承载容量大,就业务工机会多,各种生产要素强的县城作为安置区,很多山多地少的县都拿出县城黄金地段作为安置地,真正实现了改善民生与着眼长远发展相统一的目标。

  2016年,24个安置点共有19个安置点建在县城或开发区,其余7个依托小城镇和景区进行安置,在县城或开发区集中安置人数占总人数的76%以上;2017年38个安置点有33个安置点在县城,5个安置点在园区和集镇;2018年16个安置点全部建在县城。

  该州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始启动时,就探索实施了跨行政区域搬迁的新模式。数据显示,2016年项目,全州跨行政区域搬迁到凯里市466人;2017年项目,全州跨行政区域搬迁到凯里市达12918人;2018年项目,继续推进跨行政区搬迁,全年从其他县搬迁到凯里6135人。

  3年时间,黔东南全州搬迁30.8万人,加上生态移民搬迁近10万人,约40万群众搬出了世代居住的偏僻山沟,住进了城镇。在移民小区建设过程中,该州坚持以房子好、地段好、环境好、服务好“四好”标准建移民小区,推动城乡一体化。

  在搬“人”的同时,黔东南州立足实际,注重民族文化的搬迁,将民族文化与搬迁安置深度融合,不仅实现物质层面“人”的转移,也实现精神层面“文化”的转移。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

  在做好搬迁入住工作的同时,该州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建立完善“五个体系”的要求,着力把工作重心转向后续扶持工作,结合州情实际,主要采取培训、就业、帮扶、产业、服务、组织“六个全覆盖”后续措施,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推动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安置地生产生活,早日实现脱贫。

  按照“搬不了就通”的原则,对没有进行整体搬迁的村庄,特别是传统村落和特色民族村寨,该州进一步完善了“组组通”硬化路、农村饮水安全、“通村村”服务网络等公共设施,优化了乡村空间布局,为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提供了广阔空间,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月亮山、雷公山腹地将生态脆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进城,在减轻迁出地生态环境承载压力的同时,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对25度以上坡耕地进行生态修复,增强了生态系统功能。实现了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