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麻江县乡村医生“员额制”改革:

留住百姓 “健康守护神”

  12月23日,记者走进麻江县贤昌镇贤昌村,400多平方的卫生室,宽敞、整洁、明亮。身着白色大褂的村医陆运熙正在给72岁的老人吴光莲输液。“回去以后要注意保暖,多喝热水。”老人躺在暖和和的电热毯病床上,听着陆运熙的叮嘱,微微点头。

  2012年,37岁的陆运熙来到这个村做卫生员。“当时,卫生室还是 80年代的老房子,漏雨。设备也只有血压计、听诊器、出诊箱几样,药品也严重不足。”陆运熙回忆说,一天要看五六十个病人,经常都是早晚饭一顿吃,凌晨出诊也是常有的事。

  “那时候,我们的基本补助很少,一个月600元左右,所以很多医生都不愿意到乡村来。”陆运熙一个人忙得不可开交。

  有的村民不理解,埋怨医生医术不好,看病慢。妻子也不理解,觉得他挣得少,就应该帮着干农活、做手工,贴补家用。没办法,和很多卫生员一样,陆运熙一边看病诊疗,一边下地干活。

  “无身份,老百姓信任度低;收入少,妻子难以理解”等等委屈,陆运熙都默默承受,但始终没改变他一生从医的决心。

  2013年,另一个乡村医生赵明阶来到贤昌村卫生室,成为了陆运熙的“最佳拍档”。增加了人手,也增加了收入,基本补助慢慢增加到了1117元。

  2017年,麻江县开始推行乡村医生“员额制”管理改革,将乡村医生参照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管理,实施同工同酬管理,筑牢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网底。

  改革之后,乡村医生的基本补助提高到2000元/月,保险由原来两种增加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责任险、工伤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四种。再加上每月的基本公共卫生补助,合计每月也有4000多元。

  经过严格的公开竞聘,陆运熙、赵明阶两位医生成功“晋级”,成为了第一批“员额制”乡村医生。

  “有了身份,有了待遇,同时又有了保障,我们就如同吃了定心丸,工作也更有干劲了。”赵明阶说,这是我们众多乡村医生长期以来的基本诉求,终于能实现。

  “实施了乡村医生‘员额制’改革,村卫生室上划乡镇卫生院,作为乡镇卫生院科室进行管理。从人员配置、工资福利待遇到资产财务、药品设备设施等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麻江县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谭金乾介绍说。

  一切管理都进入了规范化,乡村医生的责任心也更强了。“尽管现在的任务很重,要开展健康扶贫、分级转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医改重点工作,但我们乡村医生的服务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陆运熙对记者说,现在自己完全“脱产”了,妻子也很支持,可以全心全意扑到工作上了。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赵明阶的手腕上还上着留置针,医生说是,肾结石复发。“这段时间要随访村里的病产妇、慢性病患者、儿童、老年人、重精神病等重点人群,我们连续跑了16天,去了296户人家了。”赵明阶说,一会儿忙完了,还得赶去县医院输液,已经打了好几个电话来催了。

  在赵明阶刚刚随访过的糖尿病患者秦主平家里,记者看到,家庭医生签约记录本上清楚地记着血糖、血压情况,并备注提醒,要注意清淡饮食、规律服药。

  说起村里这两位乡村医生,秦主平赞道:“服务非常好,对老人、小孩很有耐心,也很关心。”老人的儿媳妇姜泽美说,有他们在,老人、小孩留在家,我们很放心。

  在改革的同时,麻江县新一轮的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也启动了,建成后的村卫生室业务用房达到120㎡以上,实现了诊断室(中医诊断室)、治疗室、药房(中医房)、观察室、资料室、值班室及生活区等科室分开。

  贤昌镇甲耳村唯一一位乡村医生赵文中最擅长的就是中医。在这个颇具民族风情的医生室里,中药味芳香四溢。中医拔罐、针灸、推拿等项目设施设备逐渐完善。

  除了甲耳村,附近村以及与黔南州交界处村子的村民都慕名而来找赵文中看病。“以前,我没来的时候,这里离都匀近,大家都跑到都匀去看病。”赵文中介绍说。

  成为“员额制”乡村医生之后,村卫生室要不断完善健康档案并实现诊疗数据的实时传输,必不可少地长期与电脑打交道。这让52岁的赵文中很难适应,颈椎、腰椎病日益严重。2018年8月,赵文中选择了退出。

  两个月之后,赵文中又回到了岗位上。“因为这里的村民需要我。我离开的时间里,每天电话都被打爆,实在放心不下,就回来了。”赵文中说,现在,信息系统更加完善,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用手机就可以随时上传数据。

  截至目前,麻江县63个行政村共配备“员额制”乡村医生88名,实现行政村乡村医生配备全覆盖。同时,麻江县还推行了乡村医生积分量化管理办法。

  “ 现在,每年财政要拿出近400万元投入到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中,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基本医疗保障。尽管财政并不宽裕,但为了留住村民的‘健康守护神’,值了。”谭金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