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雷山县狠抓就业精准脱贫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雷山县始终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第一位工作来抓,坚持实施积极优惠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以帮扶贫困户实现优质就业、稳定就业为主要任务,多措并举狠抓就业精准扶贫,持续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局势稳中向好。

  抓培训,强技能,不断提升就业能力。一是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坚持把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训意愿为准绳,积极整合人社、农业、扶贫、旅发、电子商务等培训资源,采取“长期+短期”等多种培训模式,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培训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与贵州正大职业培训学校、贵阳金蓉职业培训学校等13家培训机构合作力度,通过送教到村、送技到户等方式,用好技能课堂、感恩课堂、励志课堂、诚信课堂等“四大课堂”,全面提升贫困群众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增强贫困群众的就业能力。二是举办建筑工、厨师、电工、刺绣等群众感兴趣、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就业创业和劳动技能培训,做到以岗定培,人岗相适,通过多层次、多方式、多方面的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就业积极性,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创业,2019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699人。

  找岗位,重输出,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一是坚持以省外对口帮扶城市、省内发达地区及州内其他县市为重要输出途径,通过“宣传动员+送岗入户”工作模式,以杭州、义乌建立的劳务输出联络站和以广东、福建等外出务工同乡会建立的劳务输出协作基地为依托,动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实现就业。2014以来,全面通过积极开展就业现场招聘会、进村入户宣传推荐就业岗位等就业宣传活动,为贫困群众推荐就业岗位5万余个,输出到对口帮扶城市杭州市就业1100余名。二是积极开发公益岗位,就近就地吸纳就业,按照“谁用人、谁出钱”的原则,在城镇环卫、市政设施维护、小区服务协管、农贸市场管理、市政保洁绿化、门卫保安、生态护林员等方面清理和开发一批社区性和社会性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目前,该县安排503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担任护林员,安排271人在县城3个易地扶贫搬迁点的公益性岗位就业。

  拓产业,增效益,带动群众持续增收。一是把发展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根本之策来抓,积极推广“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茶、竹、药、菜(菌)、果、生态畜禽等特色产业,通过入股分红、就业创业、“家庭旅馆和农家乐+”带动农产品销售等方式,让更多的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参与并分享旅游发展的红利。截止目前,该县乡村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带动2万余人实现稳定就业。二是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为抓手,全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狠抓闯市场、扩规模、带农户关键环节,出台因户施策先建后补政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做到村村有增收项目、户户有脱贫门路。通过发展特色山地农业,带动了2.3万余人就业创业。三是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工业,全县特色农产品、旅游商品、特色食品、中药材加工、山泉水、风力发电等绿色工业发展不断加快。目前,该县各类企业有1947户,建成各类规模以上企业44家,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持续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夯基础,增动力,营造良好就业环境。一是重视本县就业创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先后建成了县城归人员创业园、乌开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孵化园、返乡创业一条街、电商创业孵化基地等园区(点),吸引大批创客和企业入驻,带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二是积极打造“扶贫车间”,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牛王寨门面200间和城南安置点商业门面868间,以3年经营“0租金”的方式提供给搬迁户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使用,扶持发展餐饮、超市、加工作坊等各类服务业和加工业,为移民搬迁户提供更多稳定的就业岗位,实现产业带动就业。目前,该县认定“就业扶贫车间”的企业有10个,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三是开通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给予小额担保贷款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他们在景区景点周边直接经营餐饮住宿、开办农事体验和旅游项目等项目,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增强产业发展动力,给全县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解决94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创业。